蠻子國

蠻子國是古代國名,可指代上古的戎蠻子國、先秦時期的楚國以及南宋

基本介紹

簡介,戎蠻子國,楚國,南宋,

簡介

蠻子國,古國名,分別可指代上古的戎蠻子國、先秦時期的楚國以及南宋

戎蠻子國

漢書載:河南郡,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雒陽戶五萬二千八百三十九。莽曰保忠信鄉,屬司隸也。戶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四十四,口一百七十四萬二百七十九。有鐵官、工官。敖倉滎陽。縣二十二:雒陽,周公遷殷民,是為成周。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晉合諸侯於狄泉,以其地大成周之城,居敬王。莽曰宜陽。滎陽,卞水、馮池皆在西南。有狼湯渠,首受B925,東南至陳入潁,過郡四,行七百八十里。偃師,屍鄉,殷湯所都。莽曰師成。京,平陰,中牟,圃田澤在西,豫州藪。有管叔邑,趙獻侯自耿徙此。平,莽曰治平。陽武,有博浪沙。莽曰陽桓。河南,故郟D27A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緱氏劉聚,周大夫劉子邑。有延壽城仙人祠。莽曰中亭。卷,原武,莽曰原桓。鞏,東周所居。谷成,《禹貢》水出亭北,東南入雒。故市,密,故國,有大騩山,水所出,南至臨潁入潁。新成,惠帝四年置。
蠻中,故戎蠻子國開封,逢池在東北,或曰宋之逢澤也。成皋,故虎牢。或曰制。苑陵,莽曰左亭。梁,{單心}狐聚,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陽人聚,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新鄭。《詩》鄭國鄭桓公之子武公所國,後為韓所滅,韓自平陽徙都之。

楚國

據史記記載,楚國由於在北方,又以凶蠻稱著,故時稱為蠻子國。戰國時期的楚國相當強大,極盛時疆土席捲當今大半箇中國--西至巴蜀,東到山東,南到湖南,北至山西。有史為證:
戰國策·楚策一》記策士說楚威王語:
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句阝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
戰國初期,楚惠王繼續執行安邦定國、伺機發展的方針,在對外爭奪中,取得了重大的進展。
公元前473年(楚惠王十六年),越滅吳後,勾踐稱霸諸侯,勢盛一時。勾踐為了緩解與楚國的關係,主動以淮上地與楚,此則有利於楚國的進一步東向。其後,楚通好於秦,當晉內部鬥爭激烈、三家分晉越國漸走下坡路時,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即迅速地滅掉了蔡國。兩年後,即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又滅掉了杞國(今山東安丘東北)。《史記·楚世家》說:“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自此,楚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公元前432年,楚惠王卒,但國威不減,第二年,即公元前431年(楚簡王元年),楚又滅掉了莒國(今山東莒縣)(《史記·楚世家》。蒙文通《越史叢考》謂齊先滅莒,楚頃襄王時為楚所滅。)楚惠王在位五十七年,繼承楚昭王事業,利用春秋末戰國初各國內部變動、無力外顧和越國衰敗之機,與秦和好,積極向東開拓,使楚國重又復強,以大國強國的地位步入戰國的行列,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惠王不失為春秋戰國之際的楚國又一有作為的國君,他和楚昭王一樣,為楚國的復甦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前432年(楚惠王五十七年),楚惠王卒,子仲立,是為楚簡王(前431椙?08年)。楚簡王在位二十四年,除了即位初憑藉楚惠王的聲威,北伐滅莒及公元前413年(楚簡王十九年)伐魏、攻至上洛(《竹書紀年》)(今陝西洛南)外,別無建樹。
公元前377年(楚肅王四年),蜀攻楚,取茲方,楚被迫築扦關防禦。可見蜀國其時勢力強盛,敢於與秦、楚對抗。據《水經注·沔水上》載,約在周顯王時期,也即秦獻公楚宣王時期,秦集中力量東向,蜀就乘機占領了褒漢之地。楚宣王為擴展地域,亦乘秦、魏激戰之機,沿漢水西上,褒漢之地旋即為楚所有。

南宋

南方的楚國被北方的中原王朝稱為蠻子國,以至後來南蠻子就成了中原和北方對南方人的習慣性的稱呼,到了宋金對峙時期,“蠻子”竟然成了南宋的通用代稱了,以至於當時的外國地圖上都用各種語言標註出“蠻子國”。
元朝興起於漠北,尊金朝為“中國”,而對南宋,則稱其為蠻子國,卻並不認為是污辱,元代的西方人,也都稱原南宋的地方為“蠻子國”,現在西方保存的中國古代地圖,都標註南宋和南宋的地方為“蠻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