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田澤

圃田澤

中國地名,位於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清代以後被開墾為農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圃田澤
  • 記載:<<漢書>>
  • 位於:河南鄭州、中牟之間
  • 類型:農田
簡介,相關介紹,綜述,文籍記載,成因描述,

簡介

一作甫田。《周禮?職方》:“河南豫州。其澤藪曰圃田”。春秋時名原圃,戰國時又名囿中。故澤在今河南鄭州、中牟之間。北魏時“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因泥沙淤積,“中有沙罔”,被分隔成二十四個淺狹湖泊,其間各有“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它北通黃河,東連濟水、蒗盪渠,“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成為黃河和溝水系之間調節流量的水庫。宋代繼續起著調節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後隨著汴河的淤廢,圃田澤不斷受到黃河南泛的灌淤,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已變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組成的沼澤窪地,清代以後漸被墾為農田。

相關介紹

綜述

它北通黃河,東連濟水、蒗盪渠,“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成為黃河和溝水系之間調節流量的水庫。宋代繼續起著調節汴河流量的作用。金代以後隨著汴河的淤廢,圃田澤不斷受到黃河南泛的灌淤,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已變成一片由若干大小陂塘組成的沼澤窪地,清代以後漸被墾為農田。

文籍記載

據<<漢書>>;和<<;後漢書>>;記載:中牟西有圃田澤,>;里更是明確指出:圃田澤在中牟縣西北七里,在管城縣東三里,並注釋說管城也是中牟的地盤.據>;載:圃田澤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東極官渡,西限長城,北佩渠水.但是關於圃田澤的記載無論是網路還是古籍,都是隻言片語,本人利用閒暇時間收集了許多相關資料,與大家分享.

成因描述

在上古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由於中牟和鄭州之間地勢低洼,便蓄積成一個很大的湖泊.大禹在勘察地形時,把這片水域命名為圃田澤,並在>;中把列為天下九澤之一.又據>;記載:大禹在治理水患時在圃田澤東邊開挖了一條河道,把圃田澤的水經開封引入淮河,這條河道就是古渠水的前身.從這以後,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圃田澤水面收縮和渠水河道淤積嚴重,致使水流不暢,魏惠王又重新舒通加寬了河道,並向西延伸引黃河水入渠.又在五池口開挖了一條五池溝,"溝上承澤水,下注渠."這樣就把圃田澤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滯洪區,"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從此圃田澤的水患大為減輕.到了南北朝時,圃田澤淤積嚴重,水位下降,湖中間隴起許多大大小小的沙岡,把圃田澤分成了二十四個小湖泊,"津流徑通,淵潭相接",分別叫:大漸,小漸,大灰,小灰,義魯,練秋,大白楊,小白楊,散哧,禺中,羊圈,大鵠,小鵠,龍澤,蜜羅,大哀,小哀,大長,小長,大縮,小縮,伯丘,大蓋,牛眼等.(補充一下,不同版本的>;對這二十四浦名字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我採用的是王先謙的合校本.),以後,這二十浦遂漸委縮成八澤,名字也有了變化,人們按方位叫它們東澤或是西澤等等,澤中那些大的沙崗已經被開墾成良田.到明朝時,圃田澤尚存,>;中還記載:"中牟....西有圃田澤".到清朝初期,圃田澤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沼澤了,面積也僅僅局限在中縣城西北七里的一片很小的地方.其實從渠水接通黃河的那時起,它就注定了它被淤沒的命運,雖然歷朝歷代都對渠水河道舒通過,但是黃河還是每年輸入圃田澤大量的泥沙,致使它地勢越來越高,一些本來是注入圃田澤的河流紛紛改道,水源的嚴重缺乏,致使圃田澤委縮加速.但是黃河每一次在中牟西部決口,卻給圃田澤帶來大量的水源,在無形中延緩了它的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