緱氏

緱氏

緱氏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因系春秋時代周靈王緱姓皇后的誕生地而得名,是古代中原四大名鎮之一,歷史上曾多次設縣治,在20世紀30年代是中原革命的紅色搖籃和聖地,素有“小延安”之美稱。轄區內名勝古蹟遍布,是著名的古文化旅遊聖地,有著名的唐武則天之子李弘的墓——唐恭陵,另外,還有玄奘寺灰嘴遺址、劉國古城等。

基本介紹

來源,經濟發展,歷史淵源,近況,傳說:仙人跡,簡介,相關記載,文學作品描寫,

來源

一說:緱,緱氏為古地名,在今河南偃師東南。周朝時有一位卿士被封在緱氏邑。就以地名為氏。
二說:系春秋時代周靈王緱姓王后的誕生地而得名,歷史上曾多次設縣。宋代《太平廣記》云:“西王母姓緱,河南緱氏乃西王母修道之故地也。”
三說:因境內有緱山而得名。
緱氏鎮位於偃師市南部,南傍伏牛山,北依白雲嶺,總面積80.4平方公里,其中有效耕地面積6.6萬畝,轄24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272個村民組、1.6萬戶,總人口6.3萬人。境內207國道、府李路橫貫東西,顧劉路、偃登路縱穿南北,東距新鄭國際機場50公里,西距洛陽國際機場30公里,北距隴海鐵路和高速公路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境內礦產資源豐富。2007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8006萬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6616元,財政收入達到152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34元,城鄉居民儲蓄總額23391萬元,人均居民儲蓄總額359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059元。

經濟發展

緱氏鎮過去一直是傳統上的農業大鎮,改革開放以來,緱氏鎮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葡萄特色產業,打造“唐僧寺”鮮食葡萄品牌。已形成以唐僧寺為中心的沿207國道的帶狀鮮食葡萄種植基地,服務行銷、科技推廣、冷貯增值等配套體系健全,2002年被國家林業部授予“中國葡萄之鄉”稱號,2003年被河南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緱氏鎮通過最佳化環境,優質服務,強力招商三引,強力推動工業化進程,工業實現了量的擴張和質的飛躍,湧現出了以洛陽市耀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洛陽市科諾爾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鄭州豫恆機輛配件有限公司、偃師市永豐麵粉廠等為代表的規模以上企業。全鎮逐步形成建材、機械、電子、麵粉加工和鼓樂器製作五大支柱行業。
緱氏鎮積極整合旅遊資源,精心打造中原旅遊名鎮,先後完成玄奘故里一期、二期開發工程,推出“游玄奘故里、拜法門領袖、品慧泉神水、沾千年靈氣”佛教文化一日游精品線路,年平均接待遊客15萬人次。2006年11月13日CCTV在玄奘故里舉行了“玄奘之路”首發啟動儀式,2007年4月1日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參觀玄奘故里,並對玄奘故里開發做出重要批示,2008年4月14日,CCTV和偃師市政府共同舉辦了玄奘大師誕辰1408周年大型紀念活動,玄奘故里後續開發即將掀起新一輪旅遊開發熱潮。
2009年7月9日,總投資約3億元的玄奘故里玄奘寺改造工程7日開工,重修後的玄奘寺將成為集佛教聖地、休閒修學、旅遊觀光、學術研討於一體的綜合性菩提道場。
玄奘寺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陳河村,是紀念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唐代偉大的旅行家、翻譯家、哲學家、佛教理論家玄奘的重要菩提道場。

歷史淵源

緱氏(音:gōu shì),戰國韓邑。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南。《史記·白起傳》:秦昭王四十六年(前261),“秦攻韓緱氏、藺,拔之.”。
緱氏縣,秦置,屬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偃師市東南府店鎮北二里。因山為名。西漢屬河南郡。據《史記·封禪書》載,漢武帝曾親臨緱氏縣,並依禮登上中嶽太室山舉行祭祀。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廢。東魏天平元年(534)復置,屬洛陽郡。寄治洛陽城(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漢魏故城)。北周建德六年(577)移治今偃師市緱氏鎮北七里。隋開皇四年(584)移治今緱氏鎮北十里,屬洛州。大業元年(605)移治今緱氏鎮東南十里。三年(607)屬河南郡。十年(614)移治今緱氏鎮西南三里。唐屬洛州,貞觀十八年(644)廢。上元二年(761)復置,治所在今緱氏鎮。北宋熙寧八年(1075)廢。
北宋熙寧八年(1075)廢縣為鎮,屬偃師縣。即今河南偃師市南三十四里緱氏鎮。
緱氏鎮因緱山得名。緱山,即緱氏山。在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鎮東南。唐岑參早年居少室時曾移居於此,作有《緱山西峰草堂作》詩。詩曰:
結廬對中嶽,青翠常在門。遂耽水木興,盡作漁樵言。
頃來闕章句,但欲閒心魂。日色隱空谷,蟬聲喧暮村。
曩聞道士語,偶見清淨源。隱几閱吹葉,乘秋眺歸根。
獨游念求仲,開徑招王孫。片雨下南澗,孤峰出東原。
棲遲慮益澹,脫略道彌敦。野靄晴拂枕,客帆遙入軒。
尚平今何在,此意誰與論。佇立雲去盡,蒼蒼月開園。
緱山夜月,是古偃師八大景之一。
緱山夜色月澄清,四野無塵花露凝。
白鶴不迷仙島路,碧雲空鎖滑王城。
光搖古殿松楸老,字滅殘碑澗戶明。
可惜翠裘相擬似,教人徒憶鳳笙鳴。
緱氏在歷史上經過了滄桑的風雲變幻,遺留下來的有道不完的美妙傳說和古老勝跡,實是地靈人傑,引以自豪的同時,認知和傳承緱氏人文精神,才是最有意義的。

近況

2009年7月7日,北京一公司3億元重建玄奘寺後,唐僧的家鄉河南省偃師市緱氏鎮,再次迎來好訊息,印尼信心集團投資10億元,要建玄奘學院。在佛教界,出生於緱氏鎮的唐玄奘,地位很高,被稱為“千古一佛”,名揚海內外。在緱氏鎮建一所佛學院,這將開中國大學之先河,因為在中國內地還沒有一所大學,建在一個鄉鎮。

傳說:仙人跡

簡介

仙人遺蹟在緱氏城上。據《史記·封禪書》載:“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指漢武帝)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也。……三月,(漢武帝)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東上太山(指泰山),太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太山巔。”

相關記載

《史記·孝武本紀》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若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城視跡。問卿:“得無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求之。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復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藥以千數。是歲旱。於是天子既出毋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使二卿將卒塞決河,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南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信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至百六十歲。後世謾怠,故衰耗”。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台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焉。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可為觀,如緱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仙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殿防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台,若有光雲,乃下詔曰:“甘泉防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文學作品描寫

在文學作品中關於“仙人跡”的傳說描寫有: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漢)武帝復問黃帝如何封禪?公孫卿亂說了一大篇,無非把岳宗泰岱,禪主雲亭的套話,信口鋪張。又把當時甘泉宮,指為黃帝時代的明庭,謂黃帝曾在明庭接見百神,後來采銅首山,鑄鼎荊山,鼎成後龍垂鬍鬚,下迎黃帝,黃帝乘龍登天,帶去後宮及大臣七十餘人;還有許多小臣,要想攀髯上去,髯被扯斷,統皆墜下,連黃帝所帶的弓衣,亦被震落,小臣無從再攀,只得抱弓悲號,因以鼎湖名地,烏號名弓。全是牽強附會。這番言詞,武帝已聽過許多方士,說及大略,不過公孫卿所談,更覺得娓娓動聽,遂不禁長嘆道:“朕如能學得黃帝,棄妻子也如敝屣哩!”當下拜卿(指公孫卿)為郎,使至太室候神,太室即嵩岳之一峰。既而卿入都面陳,謂緱氏城上有仙人跡,請武帝自往巡幸。上回所述駕幸緱氏,便是為了公孫卿一言。惟武帝也恐為所欺,曾向卿說道:“汝莫非效文成五利否?”卿答稱人求神仙,神仙不須求人,應該寬假歲月,精誠感應,方得上迓仙人。(摘錄於蔡東藩《前漢演義》第七十三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