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指盤臭蛙

無指盤臭蛙

無指盤臭蛙(學名:Rana grahami)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是中國的特有物種。體形較大的蛙類,雌雄在體形大小上差異顯著,雄性體長7 cm左右,雌性可達10 cm以上。捕捉時皮膚可分泌難聞的粘液。生活時背面顏色隨環境變異,一般為淺棕色,背面散有暗綠色網狀斑紋或“之”字花斑。腹面顏色淺黃或灰黃色或灰褐色;四肢腹面有灰褐色斑。常生活於中小山溪內植物茂盛以及陰暗潮濕處。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720至32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昆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無指盤臭蛙
  • 拉丁學名:Rana graham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兩棲綱
  • 亞綱:滑體亞綱
  • :無尾目
  • 亞目:新蛙亞目
  • :蛙科
  • :蛙屬
  • :無指盤臭蛙
  • 分布區域:四川、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生物學資料,生態習性,習性,繁殖,

形態特徵

雄蛙體長70~84 1mm,雌蛙體長75~105 mm。頭頂扁平,頭長略大於頭寬或幾乎相等,吻端鈍圓,瞳孔橫橢圓形;鼓膜約為眼徑之半;犁骨齒列斜置。體背面前部較光滑,有細顆粒和扁平大疣,體後具疣粒或刺疣,無背側褶;體側有疣粒;四肢和體腹面光滑。前臂及手長不到頭體長之半;指、趾吸盤略顯,縱徑大於橫徑,一般無溝;後肢較長,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鼻孑L,脛長超過體長之半,左右跟部重疊;無跗褶,趾問全蹼。體背面顏色變異大,棕褐色有綠色斑或綠色有不規則棕色斑紋,兩眼問有一小白點;四肢有褐色與黃色相間的橫紋,股、脛部各5~7條;腹面顏色深淺、斑點稀密變異大。雄性第一指具絨毛狀婚墊;胸腹部滿布小白刺,具一對咽側內聲囊,背側有雄性線。卵徑2.7 mm左右,動物極棕褐色,植物極灰白色。第36~39期蝌蚪全長54 mm,頭體長19 mm左右,尾長為頭體長的191%左右;頭體細長暗綠色,尾部棕黃色,體尾滿布褐黑色斑點;尾肌發達,尾鰭低平,尾末端鈍圓;唇齒式為I:3+3/1+1:1II;上唇無乳突,下唇乳突一排,交錯排列;口角乳突一排,副突少。剛變成的幼蛙頭體長16~19 mm。
無指盤臭蛙無指盤臭蛙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l 720~3 200 m的高山中、小型山溪內,溪內水凼較多,兩旁長有雜草和稀疏灌叢,植被不甚豐茂,溪水清涼。成蛙白晝隱伏在岸邊大石隙問或溪邊草叢中,有時棲於岸邊僅露出頭部,受驚後跳入水凼內潛伏到深水石下。繁殖季節在6月,卵群附著在水凼內水深約40cm 的大石塊底面,卵團大小為199 mm×144 mm。蝌蚪底棲,常在石下或腐葉層下。

生態習性

生活環境較廣泛。曾在山區的龍潭、靜水塘、大小河溪等環境中均可發現。一般匍匐在岸邊的石穴或草叢中,特別喜棲於深潭的附近;隱蔽得很好,不易發現.如被驚動即眺入水中.可以潛水很久。五、六月間產卵,卵產於較靜的回水凼內.成塊狀貼於石塊下。卵膠瞧8.2毫米,卵徑2.5毫米;動物極棕褐色,植物極包淺。四至七月均可採到各期蝌蚪及新成蛙.蝌蚪可能越冬。蝌蚪多棲居於水流較緩的山溪或回水凼內;體形粗笨,後肢10—1 7毫米時.全長為54毫米,尾長為體長的兩倍.尾高為體長的1/2;尾肌較發達,上尾鰭前端較低平且厚. 部的上下尾鰭幾等寬,尾末端鈍尖;出水孔位左側;肛口右側.與下尾鰭相連形成長管狀;口適中,口角及下唇緣有唇乳突一排,口角內側有副突;唇齒式為I:3—3/Ⅲ:1—1.最外一排下唇齒略短於第二排;角質頜細窄。生活時背部為棕黃色.間以深棕及金黃色點;尾肌包較淺.f琶鰭包更淺,尾部散有不很均勻的棕色點,有的細點密集成較大的斑點,下尾鰭前半段無斑點.液浸標本為棕褐色.背部有深色小點,尾部斑點極清晰;後肢發育完善者咽喉部色深。新成蛙體長21.5毫米;背部疣粒顯著,四肢磺紋清晰,咽喉部及胸腹部由細棕點形成麻斑,咽喉部包深;指趾末端膨大成扁平吸盤狀而無橫溝。

習性

白晝隱伏在岸邊大石隙間及溪邊草叢中,或在溪的岸邊將頭露出水面,受驚擾後跳入水中或潛入穴中。蝌蚪一般都棲息在山溪水流較緩或回水的綠藻下面或石塊下。棲息于海拔720~3200 m山的中、小型山溪內,成蛙白晝隱伏在岸邊大石隙間或溪邊草叢中,有時棲於岸邊僅露出頭部,夜間在岩石上或溪流岸邊土坎上常可發現。

繁殖

卵產於靜水塘內,貼附於塘壁上,成塊狀。卵塊大小為199×44mm。在雲南巧家縣獲一個卵塊有卵2446粒,卵被膠囊包裹,雌雄蛙在卵堆附近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