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嗲

蚵嗲

蚵嗲是流行於福建、台灣西部沿海養殖蚵(即是海蠣、生蚝)之漁村、港口市鎮油炸類小吃。將蚵加麵粉漿置放於鍋杓內,再放置於沸騰油鍋內油炸至熟,起鍋將[蚵餅塊]晾乾於旁,欲食用者依喜好佐以醬料(甜麵醬為主),香噴撲鼻,令經過飲食店者忍不住至店享受食用。延伸至今,已變化出韭菜嗲、豬肉嗲、雞肉嗲、香菇嗲等等許多“嗲”、“爹滿堂”諧音雙關語趣象:蚵嗲才是真正嗲;以上所有的嗲通稱炸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蚵餅
  • 主要原料海蠣,生蚝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主產地:福建、台灣西部沿海
製作方法,材料,流程,辭彙含義,典故由來,

製作方法

材料

主材料:蚵仔 4兩 韭菜 6兩
粉漿材料:低筋麵粉 1杯 細地瓜粉 1/2杯 鹽 1/2小匙 糖 1小匙 胡椒粉 1/2小匙
沾醬A:甜辣醬
沾醬B:醬油膏 3大匙 糖 1小匙 香油 少許

流程

(1)蚵仔洗淨,拭乾水份。再把韭菜洗淨瀝乾,切成約0.5公分長段備用,把粉漿材料拌勻備用。
(2)煎杓塗點油,抹上一層粉漿,放上韭菜、加點蚵,再鋪上韭菜使成圓弧狀,最後再抹上一層粉漿,放入七分熱油鍋中,炸至金黃即可取出。
(3)沾醬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辭彙含義

蚵嗲蚵嗲
嗲之意義
蚵嗲不能望文生字義,與蚵的爸爸(爹)沒有關係;“嗲”是閩南語音:“餅塊”的意思,也是閩南語餅塊計數單位,例如:一塊餅二塊餅,閩南語發音便是:一嗲餅二嗲餅……,以此類推。蚵嗲又名“叩仔嗲”,也是閩南話鍋杓語音為“叩仔”。
‘嗲’為福州話‘蠣’的發音,即為‘蚵、牡蠣’的意思,因此‘蚵嗲’在福州話即稱為‘嗲餅’(蠣餅)。至於為何在台灣會稱為‘蚵嗲’,應該是當初這種食物傳入台灣時,閩南人以訛傳訛久而久之所造成的。

典故由來

彰化縣沿海王功漁港,一條街上聚集十數家蚵嗲店;蔣經國生前是王功食蚵嗲常客;店家以懸掛蔣飲食照片招徠食客。關於蚵嗲的由來在台灣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1661年,來自福建的鄭成功,從台南安平的鹿耳門溪口,攻入台南大破荷蘭軍後,由於當時軍糧不足,因此將於海邊撈獲的蚵仔裹以番薯粉油炸,用以供當時的軍隊食用。這種食物日後逐漸流傳至民間,經過改良後成為今日之蚵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