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有澄

虞有澄,這位中國人在CPU業的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於上海。大學畢業後繼續留在史丹福大學攻讀電機工程碩士、博士學位。本應在1964年獲博士資格考試的虞有澄由於戀愛過不了關,終於在1967年初獲得了博士學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有澄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中國上海
  • 畢業院校:史丹福大學
  • 性格:直率
  • 性別:男
  • 學位:博士
履歷,性格,英特爾,英特爾(中國),

履歷

英特爾資深副總裁.
他聲稱安德魯-葛洛夫博士是自己的伯樂,1972年加入了英特爾公司之後,歷任半導體工藝、電晶體等產品策劃等多項要職,並成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成員及斯坦福電腦學與系統委員會成員,著有相關論文20餘篇。
虞有澄

性格

虞有澄性格直率,他經常提醒他的部下說你們對我有什麼看法,比如我有哪些想法不對,或不切實際,希望你們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虞有澄並不是一直都在英特爾公司工作,1979年,祖國大陸剛剛改革開放,虞有澄認為機不可失,隻身一人來到北京、廣州。他當時勇敢地跳下了"代理商海",召募了200多用戶在香港成立培訓中心給他們上課,不過後來他厭倦了美國到中國漫長的飛行,1981年3月他重回英特爾公司工作。不過,這兩年的祖國生活給了他不止是衣錦還鄉(他1948年離開祖國)的感受,更多的是他體會到從博士到商人的經驗。

英特爾

在此之後虞有澄一直在英特爾公司工作。1984年底日本DRAM大削價競爭,當時,英特爾公司40%營業額與百分之百的利潤都來自於微處理器,但80%以上的研發費用都花在存儲器上,虞有澄參與了靠DRAM起家的英特爾公司,不得不捨棄DRAM的悲壯決策。在此之後,他和英特爾公司一起經歷了386、486、奔騰、PentiumII等等以後的輝煌時代。

英特爾(中國)

1996年10月底,虞有澄在北京參加了英特爾(中國)公司舉辦的微處理器25周年紀念大會新聞發布會。當時他提出CPU產業的4大趨勢:線寬越來越小;百分之百的正確性與現在PC上的所有套用軟體兼容性;控制功耗;人年花費越來越多(4004晶片用了2人×9個月,奔騰用了100人×3.5年完成)。在他與眾多的記者交談中使人感到他和善的態度中不失真誠,當記者問及他為什麼英特爾公司不收購其他半導體公司時,他回答說,不是沒收購的意向,而是沒收購成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