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州廊橋

處州廊橋

處州廊橋位於浙江省麗水市(處州古稱)慶元縣,始名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至明洪年間,改為處州府。 廊橋,別名屋橋、風雨橋、蜈蚣橋、蝦姑橋,是在橋面上蓋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橋樑。作為慶元古代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慶元廊橋不僅是慶元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根據橋體構造和用材不同,又有木拱廊橋、木撐架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廊橋之分。處州是廊橋的發源地之一,廊橋歷史悠久,文化淵源,處州十縣均有廊橋,尤其以龍慶景為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處州廊橋
  • 地理位置:浙江省麗水市
  • 著名景點:龍慶景
  • 歷史:東漢屬松陽縣
廊橋概況,慶元廊橋,廊橋特點,構造特徵,審美情趣,景寧廊橋,龍泉廊橋,雲和廊橋,蓮都廊橋,青田廊橋,松陽板橋,遂昌廊橋,基本概述,保護現狀,

廊橋概況

東漢屬松陽縣。隋開皇九年(589)析置括蒼縣。唐大曆十四年(779年)改為麗水縣。1986年撤消麗水縣。設立縣級麗水市。2000年撤銷縣級麗水市,設立蓮都區。2000年7月19日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轄蓮都區龍泉市青田、縉雲、景寧、雲和、慶元、遂昌、松陽、宣平。
下面介紹各地廊橋。
處州廊橋包括慶元廊橋(包括遺址)105座,景寧廊橋(包括遺址)54座),龍泉市廊橋31座,松陽縣廊橋(包括遺址)17座,遂昌縣廊橋7座,青田縣廊橋(包括遺址)13座,縉雲縣廊橋3座,雲和縣廊橋3座,蓮都區廊橋(包括遺址)16座,總計249座廊橋(包括遺址)。
龍泉市
永和橋
安仁鎮
順德橋
屏南鎮垟順村
民國
古溪橋
小梅鎮黃南村
濟恩橋
城北鄉外埲村
青田縣
毓秀橋
阜山鄉陳宅村水口頭
明萬曆四年
慶元縣
蘭溪橋
五大堡鄉西洋村
清乾隆五十九年
後坑橋
竹口鎮竹上村楓堂自然村以北2公里
清光緒十一年
黃水長橋
百山祖鎮黃水村村水尾
清同治十一年
-半路亭橋
黃田鎮中濟村北側
民國三十六年
步蟾橋
舉水鄉月山村水尾
民國六年
來鳳橋
舉水鄉月山村環月路東側
清道光年間
龍濟橋
隆宮鄉隆宮村街頭塔弄28號旁
甫田橋
濛洲街道大濟村北部村尾
民國二十六年
裊橋
松源街道西門村星光路南端
清乾隆三十四年
詠歸橋
松源街道城北村詠歸路,竹坑溪和松源溪交匯口
民國十三年
如龍橋
舉水鄉月山村
景寧縣
東坑上橋、東坑下橋、蓮川大地橋、護關橋、高演環勝橋、章坑接龍橋、大赤坑橋、梅歧橋
東坑鎮東坑村、沙灣鎮大地橋村、大漈鄉大漈村西端、梧桐鄉高演村南端、東坑鎮章坑村、大均鄉大赤坑村、梅歧鄉梅歧村
清代至民國
松陽縣
普濟橋
松陽縣玉岩鎮玉岩村

慶元廊橋

據光緒版《慶元縣誌》載,當時慶元有宋朝以來修建的各式廊橋230多座。慶元境內現存各類廊橋100多座。
全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如龍橋、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廊橋——蘭溪橋、全國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橋——黃水長橋、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大濟雙門橋和甫田橋,均在慶元境內。
如龍橋如龍橋
慶元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最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木拱橋慶元境內均有分布。
慶元木拱廊橋構造科學,造型美觀,是古典建築藝術中的奇葩。
木拱架部分,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縱橫交錯成拱,形似“喜鵲窩”。整個拱架不用一釘一鉚,“八”字型榫卯結構體系,具備抗壓、抗側移的作用。
木拱架與廊屋連線部分,用橋兩端四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廊屋頂部,使廊屋與木拱架渾如一體,重心下移至底,穩定重心。
橋面部分,橋面板上依次鋪箬葉、木炭、沙石料,最後砌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
橋屋造型,集屋宇建築之大成,廊、樓、亭、殿、閣等應有盡有。天花龍鳳、中梁八卦、雕樑畫棟、五彩繽紛。擋風板上設各種幾何圖型的視窗,與廊屋外的自然風景構成天然的扇畫、花瓶畫、桃符畫、月宮畫,巧奪天工。
慶元廊橋不僅造橋工藝精湛,而且具有廣泛功用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除了通常意義人們衣食住行所需的交通外,它還與生態環保、休閒娛樂、文賦書畫、民俗祭祀等緊密相關。
慶元廊橋與風水環境緊密相關。古代建築講究風水,把廊橋建造放到至關重要的地位,一般都是選址在村莊的水尾。為了“補救風水”,慶元先人把造廊橋作為首選,附之廟堂,植上柳杉、紅豆杉、松、柏、垂柳,互為烘托,宛如屏風,使村落整體形成八卦形環狀單元景觀。人們對趨福避凶的心理追求,形成了村民興建廊橋、自覺保護廊橋和風水林的良好風氣。
慶元廊橋是人們重要的社交娛樂之處。慶元廊橋以它獨特的風姿,橫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間的交往,促進了村寨之間的聯繫,溝通了與外界的交流。人們在廊橋上休息聊天、遮風避雨、避暑乘涼、聚會交易,濃厚的鄉土氣息悠然置於青山綠水之間。多少代來,人與橋彈奏著和諧的音符。
慶元廊橋文化底蘊深厚。廊橋是顯示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文化品位、人文景觀的特殊場所,一向為文人墨客所鐘愛。各類橋記、題字、對聯、詩賦、雕刻、廊畫、書法一應俱全,豐富多彩。慶元廊橋流傳著許多美麗的民間故事。教喻故事、愛情故事、風水故事、帝王神仙趣事等廣為流傳。
莆田橋莆田橋
廊橋還是人們祭祀的重要場所。廊橋與佛廟、道觀、社堂相結合也是慶元廊橋一大特色。橋中央多設有神龕,供奉最多的是觀音及金童玉女,地方神靈陳夫人、馬夫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橋成為鄉民寄託美好願望之所,或保全康,或求財增壽,或求子添女,或求取功名。橋上的神龕和祭祀活動,給古廊橋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慶元廊橋也是一部革命史。從1933年到1949年,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紅軍挺進師、閩東獨立師、閩北獨立師等在慶元頻繁活動,革命前輩的足跡踏遍了慶元的古道廊橋,賦予慶元廊橋紅色的神韻。竹口後坑橋就因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此與敵發生過一場戰鬥又名“紅軍橋”。
慶元廊橋自產生就屬於民眾共有性,其公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築難以比擬的,是一種人性化的古典建築。建橋修橋護橋的資金絕大多數是募捐集資為主,家族民建為次,官資民助為輔。
慶元廊橋是浙江慶元古代勞動人民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歷史、藝術價值。慶元廊橋不僅是慶元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近年來,慶元縣不斷加大了廊橋的保護開發與宣傳工作。
加強了廊橋文物保護工作,如龍橋、後坑橋、蘭溪橋、裊橋等得到及時修復,二十多座廊橋被列入國家、省、縣級文保單位;
2004年成立了木拱廊橋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和古廊橋保護與開發協會,並全面開展了廊橋普查工作;
詠歸橋詠歸橋
2004年、2007年縣政府兩度與各鄉鎮部門簽訂廊橋保護責任狀;
2004年,慶元縣舉辦了浙閩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並與相關縣市聯合簽署《關於開展浙閩兩省木拱廊橋保護研究與開發區域合作的倡議書》;
2005年,慶元後坑木拱廊橋保護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並於2007年5月在慶舉辦頒獎典禮;
2007年發起古廊橋愛心認護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參與廊橋保護,目前已有五座廊橋得到認護或認修;  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分別於2004年8月和2006年10月到慶攝製廊橋專題節目,浙江電視台《亞妮專訪》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福建海峽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於2008年1月來慶拍攝廊橋專題節目;
縣裡先後製作了廊橋IP電話卡、廊橋撲克和名片進行宣傳;
2007年編輯出版發行《中國廊橋之都——慶元》一書;
2007年,縣城動工重建元代蒙州橋,使古代建橋工藝再次重現。
2008年1月,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
2008年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慶元廊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慶元廊橋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慶元廊橋保護、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將極大促進本縣旅遊、文化、經濟、社會的發展,並更好地使慶元人民追求人文和諧、永續發展的精神得到更好地傳承與弘揚。
濛洲橋濛洲橋

廊橋特點

1、數量最多。目前慶元有各類廊橋97座,其中木拱廊橋21座,平梁廊橋26座,石拱廊橋50座。慶元廊橋的數量,分別占了全市(150多座)、全省(220多座)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強,是全國廊橋最多的縣。(註:廊橋主要存在於浙南、閩北地區)
2、時間最早。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是目前全國有文字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栱廊橋,始建於北宋天聖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比北宋青州(史稱木拱橋最早的發祥地)出現的虹橋要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早100多年,而且比現存各地發現的木拱橋始建最早的記錄——閩清合龍橋早110多年。假如能夠加以證實,那么《中國古橋技術史》木拱部分將因慶元的發現而改寫。另外,我縣木拱廊橋歷史沿革極具連貫性——宋、元、明、清各朝代建造的都有(這在全國也是獨有的)。據文字記載,始建於宋代的有甫田橋、雙門橋,始建於元代的有蒙淤橋、半路亭橋、詠歸橋,其餘則分別建於明、清時代。而且,我縣木拱廊橋國保、省保、縣保一應俱有,文保體系在全國最為完整。
3、質量最高。在各類廊橋中,木拱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樑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如今在我國能保存下來的木拱橋已為數極少,被人們稱為活化石,只在浙、閩兩省的麗水、溫州、南平、寧德幾個地市有所發現,總數僅為100座左右。現存於我縣境內的如龍橋,建於明天啟五年(公元1624年),距今已有381年歷史,如龍橋的結構複雜,工藝精湛,功能完備,建築上頗具宋代遺風,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是全國木拱廊橋中唯一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構造特徵

慶元廊橋在構造上非常科學,一是底下的木拱架用數十根粗大圓木,科學利用力學原理,縱橫拼接對拱而成“八”字型結構,雖無一釘一鉚,卻牢固異常。二是橋兩端4根將軍柱(也叫天門柱),從木拱架底墊木直通到廊屋頂部,使廊屋重心下移至底,穩定了重心。三是橋面板上先鋪箬葉,箬葉上鋪木炭,木炭上才是砂石料,砂石料上再鋪鵝卵石或香糕磚,具有通風、散氣、防腐功效。此外,從慶元廊橋看,其“三折邊”、“五折邊”、“交叉木”的木撐拱構架建造已非常成熟,科學地解決了受力問題。

審美情趣

慶元廊橋集山、水、屋、橋於一體,既美觀實用,又有深沉的民俗文化淵源,在驚嘆自然造化與巧匠神工之餘,又能激起縷縷思古之幽。從建築學的角度看,慶元廊橋熔傳統樓台軒榭的建築風格和造橋技術於一爐,廊屋部分檐牙高喙,鈎心鬥角,橋身則單孔橫跨,缺月欲圓。從視覺的角度看,廊橋之美還在於山水之勝,在深山清幽之所,在綠樹掩映之間,一座閣樓高聳的廊橋忽然映入眼帘,真有如入蓬萊仙境的感覺。水為山之魂,水為橋之侶,橋下或碧水潺潺,或深潭如鏡,或猛浪奔岩,遠遠望去,整座廊橋如長虹臥波,又似蛟龍出水,與其周圍的山水構成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從廊橋的用途看,有的用於村莊攔護風水,有的作為善舉的憑證,有的用於交通。不管其用途怎樣,由於歷史久遠,每當登臨時,總會臨風懷想,感慨良多,你會想到多少個風清月朗之夜,青年男女待月西廂,在廊橋中幽會;你會想到多少次少婦送郎,依依惜別,留下許多深閨春怨;還有挑夫健婦的足跡及落魄書生和失意商人的身影。
慶元雙門橋慶元雙門橋
總之,慶元廊橋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旅遊觀光、科學考察最理想的去處。

景寧廊橋

景寧為畲族自治縣,位於浙江西南部,地處浙閩交界地。民國《景寧縣續志》載:“津梁之設,觀政以見民德”,至1992年全縣共有民間橋樑368座,共長8632米,其中明清代造77座,景寧擁有木拱、木平、石拱廊橋總量為68多座,其中木拱廊橋有6條。景寧廊橋數量眾多(根據景寧資料,包括木拱、木平、石拱,廊橋總量達50多座),風格接近泰順:木橋面、窄橋凳、護欄半封閉。緊挨泰順的東坑,一個鎮擁有6條木拱廊橋!我們一路行來,遍訪當地政府部門、村幹部、知識分子、老人等,希望能找出幾段帶有畲鄉色彩的廊橋故事,居然不能如願。據景寧人士分析,這可能和當年畲民生活困苦、避居深山有關係(景寧的廊橋多由漢民籌資建造
景寧白鶴橋景寧白鶴橋
現存有、大赤坑橋、馬仙樓橋、林坑樓橋、大漈胡橋、東坑下樓橋、大地橋、清風橋、回龍橋、廣濟橋、廣安樓橋、長灘橋、龍潭橋、同善橋、芎岱嶺腳橋等。
芎岱嶺腳橋芎岱嶺腳橋
景寧廊橋較多的是東坑鎮,至今依然留存著12座廊橋,其中9座廊橋仍保留著相當的使用功能。木拱廊橋在世界上享有美譽,但分布地域小,留存數量更少。東坑鎮擁有如此眾多的“古橋遺珍”,堪稱我國廊橋之鎮!
東坑鎮的12座廊橋分別是東坑上橋、東坑下橋、白鶴橋、平橋、龍潭橋、北溪橋、接龍橋、懷勝橋、畲橋等9座貫木拱廊屋橋和徐礱橋、馬坑橋、雙溪橋、基隆坑橋4座木平廊屋橋。每一座廊橋都有自己的舊聞軼事。
東坑下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相傳東坑歷史上曾慘遭兩次覆沒性兵禍。東坑原是由漢武帝時一些不願北遷江淮間的甌越人逃居山林險地,群聚為生而開闢的。與它同一時期開闢的西坑(今屬文成縣)互相呼應,地名也因此而來。北宋時,西南的越族諸部落後裔儂智高率族人起義,浙南殘存的甌越人紛紛回響。朝廷將守邊北方的楊文广部大軍,調往南方殘酷鎮壓,浙南的甌越人村落被殺掠一空。這是東坑遭受的第一次慘烈兵禍。東坑的第二次大兵禍是康熙十五年(1676年),閩藩耿精忠作亂的敗兵退至東坑,東坑又一次淪為廢墟。七八年後,朝廷下旨讓福建等地移民。新的居民立腳後,就合力共建了這座橫架貫穿東坑村的木拱廊橋,象徵著東坑的復興。這些移民很快就接受了景寧地域文化,建造了規模可觀的地方神廟馬仙(夫人)宮。民國後期,這裡成為國民黨區黨部。1948年7月,中共青景麗縣委武裝隊利用馬仙宮迎神演戲之際,在廊橋上指揮部隊和民兵夜襲區公所,使東坑地區成為景寧縣最早的解放區。因此,東坑下橋在鄉土文化史和革命鬥爭史上,都有著顯著的文物價值。
大赤坑橋大赤坑橋
東坑上橋,又稱觀音閣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原先此處岸上有觀音閣,閣前溪間有蓮岩。民國22年《景寧續志》載:“岩鋒攢簇,恰似蓮華。”人們把它當作天然碇步跋涉過溪,常因洪水或天雨岩滑而失足。為此,地方上募資集建,回響者眾。至今,橋下溪間尚遺蓮瓣狀巨石數座。
兩座木拱廊橋並列,為秀麗的東坑溪山增色,也為東坑鎮中心保存了顯示深厚鄉土文化底蘊的標誌性古建築。
另外還有白鶴橋,《浙江通志》載:“橋在縣南四十里,以建時有白鶴群集故名。久廢。”橋在東坑鎮白鶴村間,村以橋得名,相傳南宋初就有該村道士張九公與雁溪道士何八公鬥法,險些淹了白鶴村的說法。由此可知,這座橋始建年代十分久遠,只是屢遭洪水沖毀。這座木拱廊橋橋址在飛雲峽(大白坑)和北溪的匯流處,現橋建造於清道光十六年(1831年),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白鶴橋背靠青山古宅,面對綠水匯流,古樹參天,石級寬敞,如彩虹凌水,與溪流映輝。
環勝橋環勝橋
在東坑還有好幾座廊橋是同畲民關聯的。前面說到從下橋發起襲擊偽東坑區公所的革命武裝力量中,就有許多畲族戰士、民兵,留下了一些可歌可泣的畲族革命故事。在東坑鎮居然還有一座叫畲橋的木拱廊橋。它位於平橋村東,始建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道光十二年、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二次重修。東西走向,跨白鶴溪,全長37.4米,寬5米,淨跨29.2米。橋頭存清道光碑記8通,兩堍以天然岩壁作墩,清同治《景寧縣誌》載:“倚壁如虹,頗為衝突。”這橋始建時取的“官名”叫永安橋,人們因平橋村多為畲民而稱為畲橋,官名反而被忘掉了,這表明畲橋與當地畲民關係極為密切。
龍潭橋龍潭橋
東坑還有兩座廊橋是畲族工匠直接參與建造的,一座是龍潭橋,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民國19年,全長21.2米,木拱廊橋。橋枋墨書建橋工匠姓名中有:“擇日雷景慶,泥水雷日森。”據老一輩人說,這個擇日也叫擇克,不是風水算命先生,是造橋《魯班經》中就有的一種工匠行當。另一座是馬坑橋,始建年代無考,重建於民國19年,橋廊脊檁墨書工匠中有:“石匠雷蘭生,藍貞生。”這表明在畲族人口占全鎮人口21%的東坑,畲族工匠也是廊橋的主要建造者。

龍泉廊橋

永和橋原名永安橋,位於龍泉縣安仁鎮,始建於明成化年間。橋長125.7米,寬6.4米,廊屋42間,橋墩5座。
永和橋永和橋
安仁原為三坊(項邊、劉坊、黃坦)相聚地,當初為永和橋的選址,三坊曾有激烈爭論。最後項邊、劉坊聯合將橋建在安仁村尾;黃坦賭氣不乾。橋成後,項邊、劉坊相約不許黃坦的新娘子過橋。從此黃坦人的新嫁娘只好從橋下涉水而過。直至一位季財主的新媳婦在河裡泡了個落湯雞,黃坦人終於決定爭一口氣,獨資在村頭修建一座新橋,也不準項邊、劉坊的新娘子打橋上過。劉坊的一位新娘妙計換坐草轎,矇混過橋,結果差點引起三坊械鬥。幸在一位炭夫的仗義勸解下,(炭夫說:先生們,不燒炭愛烤火,未種田要吃稻,未造橋就不能過橋嗎?)才躲過一劫。官府趁勢出面調解,三坊終於協訂和約,並改永安橋為永和橋,取"永遠和平相處"之意。

雲和廊橋

林山廊橋,位於沙鋪鄉林山村水口,跨林山村大坑(溪),為林山村至大灣鄉項山村必經之路。

蓮都廊橋

位於蓮都區太平鄉潘村村口,是古時麗水武義通道,橫跨巨溪。

青田廊橋

懷仁橋位於嶺根鄉林坑村口,南北走向。

松陽板橋

板橋位於松陽縣城東部邊境,東和北倚麗水市蓮都區麗新鄉畎岸村。

遂昌廊橋

位於村南。東西走向,跨桂洋小溪;東面,西面為民居。

基本概述

轉:甌江紀事(處州廊橋 作者:蔣一江)
處州廊橋數量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是麗水市也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廊橋,顧名思義就是在橋面上建有廊屋,以屋護橋,橋屋一體的橋樑。浙江省第三次歷史文化遺產普查登記,麗水境內現存廊橋134座,是我國廊橋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其中木拱廊橋40餘座,約占目前我國木拱廊橋總數的二分之一。慶元縣是中國廊橋之鄉,2009年“慶元木拱廊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木拱廊橋技術含量很高,整座橋身沒有一枚釘子,全部用榫卯結構建造而成,被稱為世界橋樑史上的奇蹟。美國《廊橋遺夢》中的廊橋與處州廊橋相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為什麼古代麗水人會在溪澗支流上建這么多世界罕見的廊橋?為什麼還在橋上面蓋廊屋?這些問題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至今仍是個謎。這幾年,我對古廊橋進行考證分析,發現有一些規律可循:第一,它們大多建在小溪的支流上,所以廊橋長度一般都在幾十米,很少超過100米的。第二,廊橋的附近一般都是村莊,很少建在窮鄉僻壤,有些村莊還建有好幾座廊橋。第三,大多是山民捐資建造的,很少有官府建的。第四,建廊橋都選擇風水寶地。第五,許多廊橋上還供奉神佛。根據上述現象,我認為古人建廊橋除了便於跨溪通行之外,還有許多輔助功能:因為建廊橋的地方都是山區,土地資源奇缺,建了橋上面蓋廊屋相當村里不占土地建了個公共場所,可以讓山民在裡面娛樂休閒,如唱戲、聽古詞、議事等等;也是山民交易的場所;供奉神佛的廊橋還有小廟、小庵的作用,可以在上面燒香拜佛;對過路人來說是個涼亭,可以在此歇歇腳,躲躲風雨。建廊橋的地方都在山區,杉木很多,所以建橋大多用木頭。以此看來,古代麗水人建這種多用途的橋是非常智慧的,也是他們就地取材,節約土地的一種創舉。修橋鋪路蓋涼亭是山民的優良傳統,所以歷代民間捐資修廊橋的山民熱情很高,很多廊橋上都有文字記載。
處州木拱廊橋擁有4個“全國第一”:建於1625年的如龍橋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現存壽命最長的木拱廊橋,也是全國木拱廊橋中最早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長48.5米,單孔跨度36.8米的蘭溪橋,是全國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橋;總長54.3米,共有21間廊屋的黃水長橋是全國現存廊屋最長的單孔木拱廊橋;跨越近千年歷史長河的大濟甫田橋和雙門橋,是全國有史料記載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麗水堪稱廊橋博物館,是當之無愧的廊橋之鄉。
處州的廊橋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類型豐富。按建築所用的材料分類,有木橋、石橋和木石混築橋;木橋和石橋又有板橋與梁橋之分;按結構分類,有木拱廊橋、石拱廊橋和木平梁廊橋。
處州廊橋建造時還有建橋橋約,即建橋董事、緣首等與造橋木匠簽定的造橋契約,目前尚有8份存世。這些橋約現都是文物了,非常珍貴。這8份橋約與現存的橋有三種情況:其一,橋約在,橋也在的有3份,是慶元縣的後坑橋,景寧縣的接龍橋、塔頭橋;其二,橋約在,但橋約所造之橋已毀,現橋為後來建的有1份,是龍泉市的洋順橋;其三,橋約在,但橋已毀或已改建的有4份,是景寧縣的噢口橋、楊畲石硯坑橋,龍泉市的雙廣橋,慶元縣的渡龍橋。
我市廊橋數量較多的縣是慶元和景寧。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慶元縣月山村和景寧縣東坑鎮現存的廊橋。
月山村素有“二里十橋”之美譽,即該村首尾約兩華里,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座橋。現在月山村仍然保存了如龍橋、來鳳橋、步蟾橋、白雲橋、耕谷橋等風格各異的古代廊橋。其中最有價值的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橋長約28米,寬5米,設廊屋9間,東端建鐘樓,中設佛龕,西端置樓閣,造型別致,古樸典雅。佛龕上額懸掛一木匾,上書“如龍橋”三個遒勁大字,相傳為當年名士吳懋修的兒子8歲神童吳之球所書。
與如龍橋遙相呼應的橫臥於村頭的來鳳橋。該橋全長30米,寬5.5米,是一座石拱廊屋橋,雖然來鳳橋和如龍橋不在同一時代建造,但有一個叫“如龍和來鳳”的民間愛情故事則把兩橋聯繫在一起了。
步蟾橋是月山村最雄偉壯觀的廊橋,它位於村尾。它的名稱來源於該橋上游約50米的小溪中有一塊形狀似蟾蜍的巨石,春日水漲,遠望酷似一隻蟾蜍緩步於橋洞間,於是以這一奇景用於橋名。
景寧畲族自治縣的東坑鎮現存古廊橋有13處之多,占全市古廊橋總數的十分之一,堪稱著名廊橋之鎮,該鎮有4座廊橋比較有名氣。
東坑下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地方武裝在廊橋上指揮部隊和民兵夜襲區公所,使東坑成為景寧縣最早的解放區。
東坑上橋又稱觀音閣橋,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原先此處岸上有觀音閣,閣前溪間有蓮岩。至今橋下溪間尚遺存瓣狀巨石數座。
兩座木拱廊橋並列,為秀麗的東坑山溪增色,也為東坑鎮保存了顯示深厚鄉土文化底蘊的標誌性古建築。
白鶴橋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1),橋在白鶴村,村以橋得名。白鶴橋背靠青山古宅,面對綠水溪流,古樹參天,石級寬敞,如彩虹凌水,與溪流映輝。
畲橋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後兩次重修,東西走向,跨白鶴溪上,橋頭存清道光碑記8塊。該橋官名叫永安橋,人們因平橋村多為畲民而稱畲橋,官名反而被遺忘了。
廊橋是不是古代麗水人發明的?現在很難考證,但它在麗水境內數量這么多,在麗水的文明史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不爭的事實。隨著當代交通的大發展,廊橋的通行作用已消逝,但它的文化遺產價值猶存。
處州廊橋歷經千百年的風雨侵蝕以及山洪和人為的破壞,總的數量正在不斷減少,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已刻不容緩,我們應當珍惜它,保護它,研究它,讓古廊橋這一處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永遠耀眼奪目,魅力永存。

保護現狀

2005年,慶元木拱廊橋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的最高獎項——卓越項目獎,是我國繼從化廣裕祠之後第二個獲得該獎項的項目。
2012年11月17日,閩浙木拱廊橋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13年5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龍橋合併,名稱:處州廊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