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參(桔梗科藍花參屬植物)

蘭花參(桔梗科藍花參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蘭花參,中藥名。為桔梗科植物藍花參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A.DC.的根或全草。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益氣健脾,止咳祛痰,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虛損勞傷,自汗,盜汗,小兒疳積,婦女白帶,感冒,咳嗽,衄血,瘧疾,瘰癧。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蘭花參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桔梗科
  • :藍花參屬
  • :藍花參
  • 分布區域: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貯藏:置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主要價值,相關論述,

別名

土參、細葉沙參、金線吊葫蘆、娃兒草、乳漿草、拐棍參、罐罐草、蛇須草、沙參草、破石珠、鼓捶草、金線草、天蓬草、葫蘆草、寒草、霸王草、一窩雞、小綠細辛。

入藥部位

根或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

歸脾、肺經。

功效

主治

虛損勞傷,自汗盜汗,小兒疳積,婦女白帶,感冒,咳嗽,衄血,瘧疾,瘰癧

相關配伍

1、治產後失血過多,虛損勞傷,煩熱,自汗,盜汗,婦人白帶:蘭花參15g,筍雞一隻,去腸,將藥入雞腹內煮。共合一處,煮爛食之。(《滇南本草》)
2、治疳積:鮮蘭花參15-30g(乾品9-15g)。燉肉或雞蛋吃,日服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3、治百日咳:藍花參30g,石胡荽6g,百合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

炮製

一、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中段,乾燥,篩去灰屑。

形態特徵

藍花參,又名藍花草、牛奶草、娃兒菜、拐棒參、毛雞腿。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細長,外面白色,細胡蘿蔔狀,直徑可達4毫米,長約10厘米。莖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長10-40厘米,無毛或下部疏生長硬毛。葉互生,無柄或具長至7毫米的短柄,常在莖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上部的條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1-3厘米,寬2-8毫米,邊緣波狀或具疏鋸齒,或全緣,無毛或疏生長硬毛。花梗極長,細而伸直,長可達15厘米;花萼無毛,筒部倒卵狀圓錐形,裂片三角狀鑽形;花冠鐘狀,藍色,長5-8毫米,分裂達2/3,裂片倒卵狀長圓形。蒴果倒圓錐狀或倒卵狀圓錐形,有10條不甚明顯的肋,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子矩圓狀,光滑,黃棕色,長0.3-0.5毫米。花果期2-5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海拔的田邊、路邊和荒地中,有時生於山坡或溝邊。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長10-30cm。根細長,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長4-8cm,直徑0.3-0.5cm;表面棕褐色或淡棕黃色,具細縱紋,斷面黃白色。莖叢生,纖細。葉互生;無柄;葉片多皺縮,展開後呈條形或倒披針狀匙形,長1-3cm,寬0.2-0.4cm;灰綠色或棕綠色。花單生於枝頂,淺藍紫色。蒴果圓錐形,長約5mm。種子多數,細小。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氣。
飲片性狀:根段片狀。根細棕褐色或淺棕色。切面黃白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主要價值

臨床用於治療支氣管炎,小兒消化不良,高血液病和帶下病等。

相關論述

論蘭花參補虛損、除煩熱之功:蘭茂:“蓋煩勞則心家虛熱生(焉)。以參之甘益元氣,而虛熱自除也。夜多不寐,睡臥不寧。心生血,脾統血,心脾血虛,神不斂志,所以自汗、盜汗也。(能生血,使脾健而統血。心神散亂者,服之最良),(婦人服此,白帶自止,陰血漸旺,久服延年)。(《滇南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