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教育心理學簡史

蘇聯教育心理學簡史

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史,是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批判地繼承俄國的教育心理學,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取得新進展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聯教育心理學簡史
  • 相關人物:В.Н.塔季舍夫
  • 內容:批判地繼承俄國的教育心理學
  • 時間: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
簡介,發展進程,第一時期,第二時期,第三時期,原則,

簡介

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史,是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批判地繼承俄國的教育心理學,不斷地研究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取得新進展的歷史。
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的俄國學者В.Н.塔季舍夫,他倡導認真研究人的本性,並對各個年齡期的兒童作出心理描述;他試圖把心理學知識同教學和教育的任務聯繫起來。這些思想對後來俄國教育心理學的形成起了啟蒙作用。
蘇聯心理學界認為:К.Д.烏申斯基是"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的名著《人是教育的對象(教育人類學試作)》,被認為“奠定了俄國教育科學的科學研究基礎”。這部著作的第一卷(1867)敘述了必要的生理學材料以及從感覺、注意、記憶、想像到思維的整個意識過程。而第二卷(1869)敘述了情感、意志和各個年齡期兒童的心理特徵,並從中引申出教育學上的結論。第三卷還打算專門論述這些結論,但因著者早逝而中斷。烏申斯基對教育工作者說,如果想支配一些心理現象,就得研究這些心理現象的規律,就得憑著對這些規律及其套用的實際情況的深思熟慮去做工作;“如果教育學希望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須首先也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俄國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著作之一,是П.Ф.卡普切列夫1877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學》。此書早於美國E.L.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學》(1903)。1906~1916年間,俄國召開過五次教育心理學代表大會(1910年以後,教育心理學改稱為實驗教育學),會議主要是宣傳貫徹А.П.涅恰耶夫所倡導的思想:用實驗心理學解決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問題。以實用的心理學代替教育學。會議討論了有關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形式和地位、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相互關係、教育心理學的任務和方法、在一般天資和能力的領域中確定個別差異的方法等問題。

發展進程

第一時期

第一個時期(1918~1936) 爭取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哲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教育心理學體系。這一工作在十月革命後的幾年即開始進行。1921年П.П.布隆斯基發表了《科學的心理學概論》;1925年K.H.科爾尼洛夫發表了《現代心理學與馬克思主義》。蘇聯心理學界認為,他們在反對心理學的唯心主義思潮的鬥爭中,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他們所倡導的心理學理論,也包含有機械主義的錯誤。Л.С.維果茨基和他所領導的一些青年心理學家,在創立心理學的“文化—歷史發展的理論”,用獨創的實驗研究方法探討高級心理過程,提出“最近發展區”的觀點等方面,作出了貢獻。他認為,簡單地把普通心理學的現成章節剽竊來充塞教育心理學,是徒勞無益的。提出,最近發展區能幫助我們判明兒童的明天,判明兒童發展的動態,從而不僅注意到已經發展了的東西,而且也注意到正在成熟中的東西;只有那種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才是良好的教學。А.С.馬卡連柯在總結自己豐富的教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兒童個性在集體中形成和發展的學說。1934年,С.Л.魯賓什坦提出:心理過程不僅在活動中表現出來,而且也在活動中形成。這個論點為А.Н.列昂節夫進一步加以發揮,成為蘇聯心理科學中解釋人的意識的一般原則。1936年 7月 4日聯共(布)中央《關於教育人民委員部系統中兒童學的曲解》的決定,批判了兒童學的唯心主義和機械主義的立場,批判了兒童學用缺乏科學根據的 “智力測驗” 決定兒童天資智力水平的原則性錯誤。可是,這些批判後來在事實上導致了全盤否定對兒童心理發展、年齡心理特徵等問題的研究及其積極的成果。

第二時期

第二個時期(1937~1945) 這是蘇聯教育心理學在嚴重困難中奮力前進的時期。對兒童學的批判所遺留的副作用,妨礙著一些教育心理學家積極性的發揮;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也給教育心理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增加了極大的困難。但蘇聯教育心理學在這種條件下仍然取得了一些成績。在基本理論的建設上,1940年出版了魯賓什坦的《普通心理學原理》。在這本書中,充分發揮了他早年提出的“心理與活動相統一”的論點。他認為,兒童不是發展了而後才學習、才受教育的;兒童是在學習中發展,又在發展中學習的。根據蘇聯人民委員會1943年10月的決定,在莫斯科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教育科學院,加強了教育科學的研究工作。Н.Д.列維托夫和Л.И.包若維奇在組織教育心理研究人員在學校班級集體活動中研究兒童個性的形成和發展方面,以及Д.Н.波戈亞夫連斯基和Н.А.梅欽斯卡婭在組織教學心理研究人員在學校各科教學活動中研究兒童的學習心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績。在研究聾啞兒童的教育心理學問題方面,Л.В.贊科夫和И.М.索洛維約夫所指導的心理實驗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第三時期

第三個時期(1946~ ) 這是蘇聯教育心理學蓬勃發展並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的時期。這個時期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①大力恢復階段 (1946~1959) 1950年蘇聯科學院和蘇聯醫學科學院聯合召開了И.П.巴甫洛夫生理學說問題討論會。會議提出了在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基礎上改造心理學的要求。這對後來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教育心理學重要的理論有:包若維奇的關於個人心理發展的“外部影響通過內部條件折射而起作用”的理論;П.Я.加里培林的"智力動作按階段形成理論";梅欽斯卡婭的“教學過程中從內化過渡到外化”的理論;Д.Б.埃利康寧的“除按從個別到一般的方式外,還可以按從一般到個別的方式來組織教學”的理論。這些理論為研究工作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在探討學生的生活條件與學生個性的形成、道德知識在學生個性形成中的作用、道德習慣在學生個性形成中的意義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績;這些研究的特點主要是“目的在於揭示兒童生活條件與兒童個性特點之間的規律性關係”,“教育心理實驗……成為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在探討兒童在不同學科的學習活動中理解教材、 掌握概念和形成熟練與技能、 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個別差異、個別心理過程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等方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這些研究的特點主要是“發展了學習心理學領域內具體的特殊的研究”,“貫徹了發展原則",採用“教學實驗”方法,“闡明掌握知識和熟練中的本質不同的階段”,但“忽視了學習心理一般理論的探討”。
②蓬勃發展階段(1960~ )60年代後,由於蘇聯心理科學以活動觀點為基礎的系統理論的日臻成熟,採用現代心理學中形成實驗、教育心理實驗、教學實驗等研究方法的逐漸完善,以及因此對待西方心理學的正確態度開始形成,從而蘇聯教育心理學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近20多年來,蘇聯教育心理學的蓬勃發展主要表現在:正組織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年齡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差異心理學的專家,用人際關係層次測定的觀點,對個體獲得系統的(個性的)特徵的規律性、人格化過程的規律性,從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進行深入的綜合研究;在埃利康寧的“年齡階段—主導活動類型”的理論和包若維奇的“活動—動機系統”的理論的指導下,用現代技術設備、管理和實驗的方法,對學齡前兒童與周圍人們的交往,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活動形成的規律性,對少年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動機、態度以及這些活動對兒童自我意識、兒童集體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對創造兒童心理發展的診斷方法等問題,進行著富有成果的研究。

原則

蘇聯教育心理學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一門具有自己特點的“年齡和教育心理學”,努力貫徹了蘇聯心理科學的普遍指導原則。這些原則主要是:①人的心理(意識),是在人的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②人的心理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③人的心理的物質本體是人腦的神經過程;④人的心理發展有其具體—歷史的性質;⑤人的活動、意識和個性的科學研究應當用客觀的方法進行。
這些原則將指導蘇聯教育心理學繼續向前發展;同時,蘇聯教育心理學的進一步實踐也將使這些原則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