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與梅聖俞書》

本文為蘇洵所作。另有歐陽修所作《與梅聖俞書》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蘇洵《與梅聖俞書》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嘉祐集卷十三·書八首》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作者蘇洵
原文,譯文,作者簡介,寫作背景,

原文

聖俞足下①:暌間忽復歲晚,昨九月中嘗發書,計已達左右。洵閒居經歲,益知無事之樂,舊病漸復散去,獨恨淪廢山林,不得聖俞、永叔②相與談笑,深以嗟惋。自離京師,行已二年,不意朝廷尚未見遺,以其不肖之文猶有可采者,前月承本州發遣赴闕就試。聖俞自思,仆豈欲試者。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合有司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自思少年嘗舉茂才,中夜起坐,裹飯攜餅,待曉東華門外③,逐隊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據案。其後每思至此,即為寒心。今齒日益老,尚安能使達官貴人復弄其文墨,以窮其所不知邪?且以永叔之言與夫三書之所云④,皆世之所見。今千里召仆而試之,蓋其心尚有所未信,此尤不可苟進以求其榮利也。昨適有病,遂以此辭。然恐無以答朝廷之恩,因為《上皇帝書》一通以進,蓋以自解其不至之罪而已。不知聖俞當見之否?冬寒,千萬加愛。
①聖俞,即梅堯臣(1002~1060)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
②永叔,即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別號“六一居士”。
③東華門,北宋皇城的東門,每三年一次科舉考試,最後張榜公布錄取名單的地方。
④三書,即蘇洵所作《權書》、《衡論》、《幾策》。

譯文

聖俞足下:離別期間忽然又到了歲晚時節,過去九月里曾經給你寄了信,估計現在已經送達了你那裡。我在家閒居過了一年,更加明白了無所事事的快樂,舊病漸漸又消失了,只是遺憾自己廢棄在山林之間,不能夠和聖俞、永叔一起談笑,深深地為此慨嘆惋惜。自從我離開京城,走了已經兩年了,沒有想到朝廷尚未把我丟棄,因為我不成材的文字尚且有可取之處,上個月承蒙本州安排打發我入朝參加策試。聖俞自己想一想,我難道是希望參加考試的人嗎。正因為我平素不能一心一意附和贊同有關部門的準則,所以到了現在這個窘迫的處境。現在竟然憑著我五十歲又老又病的身體,奔波萬里來參加考試,不是被那些山林之間的隱士所輕視嘲笑嗎?我反思自己年少時曾經中過秀才,半夜就起身,帶著飯和餅,在東華門外等待天亮,隨著眾人一起進去,屈膝坐在位子上,低頭按著桌案。那以後每回想到這個地方,就為此寒心。現在我的年歲一天比一天老了,還怎么能讓達官貴人們再舞弄他們的文墨,來窮究他們所不懂得的東西呢?並且以永叔的言論和那三篇文章中所說的內容,都是世人所見到的。現在千里迢迢召我來考試,大概是(皇上)心裡尚且有所不信任,這就更不能苟且進取來追求那榮華富貴了。過去恰巧有病,就藉此辭謝。但是恐怕無以回報朝廷恩情,於是寫了《上皇帝書》一封來呈進,以此來辯解自己不到(京城參加考試)的罪過。不知道聖俞應該見到它了嗎?冬天寒冷,千萬對自己多加愛護。

作者簡介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蘇洵長於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祐集》傳世。

寫作背景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少不學,他自己說:“少不喜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①歐陽修也說他“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但因他不擅時文,舉進士不第。慶曆五年(1045),37 歲,因舉制策入京。正值慶曆新政失敗,范仲淹諸人多被貶逐。他很失望,在後來寫的《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嘆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復足以為榮也。”
由於目擊時艱,再加上制舉不中,蘇洵對於國家的前途和自己的仕途都頗灰心,於是且不求仕,“悉取所為文數百篇焚之。益閉戶讀書,絕筆不為文辭者五六年。乃大究六經、百家之說,以考質古今治亂成敗、聖賢窮達出處之際。得其精粹,涵畜充溢,抑而不發。”②後為知益州張方平所賞識。嘉祐元年(1056),蘇洵攜子蘇軾、蘇轍,帶著張方平的推薦書信,入京謁見韓琦、歐陽修。這時又值歐陽修等慶曆新政時期的人物用事,歐陽修立即向朝廷推薦蘇洵,在《薦布衣蘇洵狀》中說:“眉州布衣蘇洵,履行淳固,性識明達,亦嘗一舉於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學。……其人文行久為鄉閭所稱,而守道安貧,不營仕進。”此後不久,蘇洵即因妻喪而回鄉,復萌守道安貧之念。
嘉祐三年(1058),朝廷命蘇洵赴闕應試,他上書皇帝,表示謝絕。與此同時,他寫了《答雷簡夫書》、《與梅聖俞書》、《上歐陽內翰第四書》等,發泄自己不肯應試的情緒。在《答雷簡夫書》中說:“向者《權書》、《衡論》、《幾策》,皆仆閒居之所為,其間雖多言今日之事,亦不自求出之於世,乃歐陽永叔以為可迫而進之。苟朝廷以為其言之可信,則何所事試?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倉卒之言,又何足信邪?”在《與梅聖俞書》中說:“且以永叔之言與三書之所云,皆世之所見,今千里詔仆而試之,蓋其心尚有所未信,此尤不可苟進以求其榮利也。”這就是說,自己的識見水平,具見於《權書》、《衡論》、《幾策》三書之中,沒有必要再加策試;而朝廷竟要再加策試,等於不被信任。對此,蘇洵是頗為憤慨的。
儘管蘇洵如此憤慨,而作為一介書生,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仍然不得不向朝廷低頭,他雖然拒絕了應試,卻又寫了《上皇帝書》。說是“條為十通,以塞明詔”,實際上也是以此作為“應試”之文。在這篇上書中,蘇洵比較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其中有些觀點,等於重申慶曆新政的主張。而且總結了慶曆時期的經驗教訓。
可是,此書上後,仍未引起朝廷多大重視。直到嘉祐五年(1060),蘇洵才被任命為試秘書省校書郎的卑職。治平三年(1066),蘇洵以霸州文安縣主簿而終,時年58 歲。著作有《嘉祐集》。
①蘇洵:《嘉祐集》卷十一《上歐陽內翰第一書》。
②出自歐陽修作《故霸州文安縣主簿蘇君墓志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