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燈彩

蘇州燈彩

蘇州燈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品,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蘇州燈彩,史稱“蘇燈”。它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元宵觀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蘇州燈彩的工藝十分精巧,畫面豐富多彩,繪有山水人物飛禽走獸花草魚蟲,不僅光華燦爛,而且製作巧妙。如有一種“剔畫彩燈”和“走馬燈”,燈上設定各種故事人物,有西施採蓮、張生跳牆、劉海戲蟾之類。待燈里燃起蠟燭,冷熱空氣對流,人物即能循環轉動,頗有趣味。有一隻“上橋落馬燈”,燈面上繪著小橋流水人家,粗看無人,但點上蠟燭,即隱約出現一個騎馬的人影,跑到橋堍,人與馬又會分離,馬影先過橋,然後人影隨後過橋,過橋後又跨上馬背,漸漸隱去,其手藝的高超,使人驚嘆。

2008,蘇州燈彩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州燈彩
  • 地理標誌江蘇 · 蘇州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遺產編號:Ⅵ-22  
  • 申報單位:江蘇省蘇州市  
歷史淵源,品種題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製作大師,

歷史淵源

蘇州燈彩歷史悠久、技藝精湛、造型優美、品種千奇百出而聞名中外。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擴展名錄。蘇州燈彩,史稱“蘇燈”。它始於南北朝,盛於唐宋。元宵觀燈,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就“結燈為山祭祀太乙”。到唐代,元宵張燈的風俗進一步盛行。唐睿宗時,在長安搭建燈樓,燃燈萬盞。進入宋代,更是盛況空前,城鎮上出現了燈市。因此,中國歷來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蘇州燈彩,始於南北朝,盛於隋唐,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宋代已聞名於世。周密《乾淳歲時記》一文載有:“禁中元夕張燈,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三、四尺,皆玉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鳥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足以說明蘇燈早已冠於全國之首。蘇燈製作行業在宋代已很興盛。
宋代蘇州燈景之盛已不遜於汴。據《蘇州府志》記載:南宋乾道癸已和鹹淳戌辰,都是閏正月,蘇州百姓兩度重慶元宵。據《石湖樂府序》中說:“吳中風俗,尤競上元,前一月已賣燈,謂之燈市。”南宋詩人范成大詩云:“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春前臘後天好晴,已向街頭作燈市。”上元賞燈風俗的盛行,以及蘇州眾多的園林、官邸、私宅陳設布置的需要,促進了蘇州燈彩工藝的發展。
宋代時蘇州燈彩已形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據《乾淳歲時》記載:“燈品之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又稱:“禁中元宵張燈,以蘇燈為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足見當時蘇州燈彩製作技藝,已成為全國各地燈彩的佼佼者。
辛棄疾有《元》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把燈節的景象寫得十分壯觀。宋代蘇州燈節之盛,據《石湖樂府序》記載:“吳中風俗,尤況上元,前一日已賣燈,謂之燈市。……詩云:吳台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影燈戲。春前臘後天奴晴,已向街頭作燈市。選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服人力窮。兩品爭新是先出,不待三五迎東風。兒郎種麥荷鋤倦,偷閒也向城中看。酒壚博塞雜影呼,夜夜長如正月斗。由於元宵賞燈風俗在蘇州十分盛行,這就促進了蘇州紙紮彩燈工藝的高度發展。據史書記載,宋代在杭州舉行的花燈展覽會上,蘇州與福州製作的花燈名列茅,評為上品,蜚聲海內。蘇州花燈品種繁多,有羅帛、琉璃、魚鯇、麥絲、竹縷、夾紗、料絲、鰲山。《紅樓夢》中講到薛蟠從蘇州帶回京師的花燈叫紗工燈,也是一種。
到了明清兩代,蘇州燈彩更加豐富多彩,特別在蘇州古典園林建築藝術和明代“吳門畫派”藝術的影響下,逐步形成自已的獨特藝術風格。蘇燈融扎糊、剪紙、繪畫、裝飾等多種藝術為一體,以亭、台、樓、閣為主要造型,結合中國畫山水、花鳥、人物等,加上五彩繽紛的套色剪紙,獨具一格,繞有情趣。最具巧思的可稱得上走馬燈,它的造型猶如蘇州古典園林中的亭台、燈壁使用雙層暗花,燈的內壁畫上人物、走獸飛禽等圖案走馬似的循環往復,色彩透明鮮艷、生動逼真、活靈活現、將動與靜、亮與美和諧地融於一盞燈彩中,蘇州人稱這種走馬燈為“有來哉”燈。當時蘇州的燈節更盛。吳趨坊、西中市、吊橋、南濠街一帶,燈市興旺,蜿蜒十數里,懸掛各種燈彩,供人觀賞,同時出售。開市之日,商賈雲集,勛臣權貴,官宦豪門還租用街樓搭起的氍毹簾幕,作為眷屬們觀燈的所在。尤其是正月十五上元節,(燈節)先數日,街市賣燈,謂之燈節。燈有“龍燈”、“馬燈”、“謎燈“、“獅子燈”、“蓮花燈”、“明角燈”等巧麗精緻,引人入勝,爭奇鬥豔。十三試燈,結彩棚於街巷,懸燈爭勝,白晝游觀,稱為看彩色;夜則燃燈,擊鑼鼓,輝煌火樹,金鼓達旦,稱為鬧元宵,那時城開不夜,月麗中天,紅男綠女,傾城出遊,一派熱鬧景象。在農村,村民們迎土地神,聯結百千盞燈籠,並旋轉球燈為珠,亘街穿巷,導以勝旄,金鼓齊嗚,以迎神而祈水澤,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燈彩興旺,帶來了相關的燈文化活動,有燈市、燈社、燈謎、燈游、燈宴、競燈等。蘇州燈品眾多,據《姑蘇志》記載的就有荷花燈、梔子燈、葡萄燈、鹿犬燈、走馬燈、柵子燈、夾紗燈等。制燈店鋪主要集中在閶門沿線一帶。
民國初年,蘇州燈彩仍然比較興旺,1925年成立燈業公所以來,大小燈鋪有117家之多,其中著名的有“小雲飛”、“老祥征”、“巧雲齋”、“振源祥”、“許龍飛”、“同源祥”、“朱同茂”、“朱順興”等。後由於戰亂頻頻,民不聊生,一直興盛的燈彩業逐漸萎縮。至解放前夕蘇州城內的制燈店鋪僅剩三十多家,且只靠製作殉葬用的紙紮冥器苟延殘喘。
1949年後,每逢慶祝節日,各機關、團體、商店門口張燈結彩,蘇州燈業才有所復甦。1951年,全市有燈彩店鋪28家。1956年成立了新藝燈彩合作社,後又併入蘇州民間工藝廠,建立燈彩車間,職工近40人從事燈彩生產。先後在拙政園、網師園和南京玄武湖、北京等地多次舉辦蘇州燈展。1959年在全國花燈比賽中,蘇州的《亭台樓閣燈》造型優美、技藝精湛、風格獨特,被專家一致評為全國第一,再次正式命名為“蘇燈”。蘇燈因此而譽滿神州,名揚國內外。進入20世紀80年代,蘇州燈彩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擴至大型組景燈彩,(稱為第二代蘇州燈彩)如《武松打虎》、《紅樓夢》、《濟公活佛》等,並借鑑影視舞台藝術,配上光、電、聲、以逼真的形象,優美的姿態,形象的動作,達到出神入化的藝術境地。蘇州燈彩先後到新加坡、泰國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出,深受各國友人的好評。進入新世紀,蘇州燈彩還參與蘇州國際旅遊節“水上遊船”的製作,被稱為“流動燈彩”,為節慶日增添了光彩。

品種題材

蘇州燈彩,是具有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傳統民間工藝品。它可分為掛燈、座燈、壁燈、大型藝術燈彩、人物燈彩組景五大類120多個品種。其中代表作品是仿製蘇州園林亭台樓閣的走馬燈,最具特色。
蘇州燈彩以為主要造型,結構巧妙、雅致秀麗,具有濃郁的蘇州地方特色。燈內配上吳門畫派山水花鳥人物等畫面,飾以刀法流暢五彩繽紛的套色剪紙,燃燈以後,空氣產生對流,畫面就周而復始地旋轉,集中體現了蘇州的民間藝術。在形式各異、品種繁多的彩燈中,最能表現蘇州特色的是——亭台樓閣走馬燈。遠望:亭台碧瓦飛檐,樓閣氣勢不凡;近看:晶瑩燈壁上彩繪風景與絹衣泥人循環展現。燈角上飾以繽紛的流須,燈架四周嵌以耀眼的花邊,燈體鑲上套色剪紙五光十色,靜和美的外形,亮和動的內在,和諧地溶於一盞彩燈之中,使其成為一件上好的民間工藝品。

藝術特色

蘇燈的製作技藝以絲綢、紙張、竹木、鉛絲等為主要材料,是“扎、糊、剪、繪”四種純手工技藝。蘇燈製作技藝是藝人用靈巧的雙手表現燈彩工藝美的技藝,藝人需全面掌握造型設計、裱糊燈體、套色剪紙、繪畫裝飾等工序技巧,手腦並用,融會貫通,才能製作出精妙絕倫的蘇州燈彩。
千百年來,蘇州燈彩運用“亭台樓閣”主體造型為藍本,製作上集紙紮、裱糊、繪畫、剪紙、裝飾等多種工藝於一體。這種精緻細巧、富於韻味的造型固然能顯示蘇州燈彩的風格特色,但如果僅僅滿足於此是不夠的,而且“蘇燈”也會失去廣闊的藝術天地。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帶領燈彩藝人們,一起挖掘傳統,充分運用蘇州燈彩的各種傳統技藝,研製出一組組將原走馬燈中3~4寸的“絹衣小泥人”放大成真人狀態的大型燈彩藝術景組。如《七品芝麻官》、《濟公》、《祝枝山看燈》、《湖壙清趣》等。這標誌著蘇燈已進入第二代的新領域。
在研製發展中,堅持蘇燈“精、細、美”的特色,在“奇、巧”兩字上做文章,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蘇州燈彩真人化給人的視覺效果就是不一樣。原來大都是靜態的燈彩,革新發展後是以動態的蘇州藝術景組為主。如:《七品芝麻官》取材於河南豫劇。燈彩的主角是“當官不與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圓臉與“金錢貪贓官”瘦狹的小臉形成鮮明的對比。相互的動作也設計得恰到好處、協調有趣。在設計處理“七品芝麻官”的動作上,充分體現“奇”與“巧”。他的頭每分鐘擺動15次,手搖扇動36次,身體上下60次,眼珠轉動30次,這種程式安排,既符合人物性格,又為欣賞者所理解,所讚嘆。又如景組,在創作設計上通過濟公搖扇的動作和“一臉三態”的表情,在燈光色彩上加以強化處理,也較好地折射出濟公“與民同哀樂”的內心世界。
2005年第八屆蘇州國際旅遊節,以蘇州水城為題,做足“水”文章。組織了大型水上情景表演暨彩船巡遊作為開幕式最精彩的一項表演——《水之韻》,環古城河水面上,一條條彩船實際上就是一組組大型的藝術燈彩景組。《干將莫邪》、《美女採蓮》、《七里山塘,八面吳風》、《喜慶龍風》等十四組燈彩組景,也就是十四隻彩船。那五彩繽紛,造型各異的條條彩船,那五光十色,絢麗光彩的大型藝術燈彩景組,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水上的藝術,流動的燈彩”。每一隻彩船,每一組燈彩均出自蘇州燈彩藝人的巧手,在運用傳統燈彩藝術的製作技巧“扎、糊、剪、繪”與現代技術手段“聲、光、電、動”相結合融為一體。
每隻船的設計,各具特色,精工細作,動作技巧處理十分合情合理恰到好處。燈藝技法之精,動作幅度之大,藝術效果之佳,令人稱奇,拍手叫絕。通過《水之韻》彩船巡遊,讓人們看到了當今的蘇州燈彩藝術,展示了“蘇燈”的藝術前景。彩船的設計、製作,使蘇州燈彩在原來小體量的“精、細、美”上,有了極大的突破,形成了“大、亮、動”的蘇州藝術燈彩新格局。這是蘇州燈彩史上的一大創舉,也贏得了“蘇燈”在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的藝術分量。

傳承意義

從1984年起,燈彩藝人們先是假座蘇州拙政園、虎丘等園林舉辦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燈會。同時推出研製出的第二代蘇州燈彩。後來又在此基礎不斷創作設計、精心製作了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題材的藝術景組,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舉辦燈會、展覽達六十餘次屆,同時還在新加坡、泰國等國家和地區承辦燈會和展覽,受到國內外民眾的好評,讚譽不絕。其中最令人自傲的是我研製的廣州東方樂園《古燈奇觀》遊樂項目的成功。它使蘇燈一改舊觀,開創出蘇州燈彩歷史上的一種全新的格局。成為了蘇州燈彩史上的第二代燈彩的代表。
蘇州燈彩的前景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蘇燈藝術將會更加輝煌。蘇燈,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在人民民眾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裝點家居、烘托氛圍、節日慶典,表達人們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已成為流傳最廣泛,民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之一。
在當今商品經濟大潮下的“蘇燈”,其功能仍離不開欣賞與宣傳的審美功能、美化與套用的實用功能,更不可忽視它具有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功能。隨著社會需要的多樣化,燈彩藝人涉獵的範圍將更為廣泛,如社會、藝術與美學,科學與技藝,現實與理想等,都將通過蘇州燈彩藝術作品找到新的立足點。
只要將蘇州燈彩藝術作品能夠成功地融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現代藝術的特點,運用古今的燈彩技藝,就會賦予“蘇燈”新的含義和生命。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蘇州燈彩的前景將是廣闊的,光明的,美好的。

製作大師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自唐宋以來的燈彩店鋪到新中國誕生後的燈彩合作社,蘇州民間工藝廠,及至當代的民間燈彩工作室,蘇州燈彩代代相傳,名人輩出:明代有顧後山、趙萼、盛某;近代有浦錫山、章仲甫、吳仁昌、呂泉福、浦海泉、楊錦昌、沈天龍、蔣玉泉、陸晨、李水泉;當今有汪筱文、顧曉東、周其星、張繼鋒、李堅、何美萍、俞鶯、周軍、張建國、倪巧雲、汪麗秋、黃曉東、李明達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