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名園

蘇州名園

蘇州園林是古典園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傑作之一。位於江蘇蘇州市。有關皇家苑囿的記載,蘇州園林中以春秋吳王夫差的姑蘇台為最早;有關私家園林的記載,以東晉吳郡顧辟疆園為最早。唐宋時期,蘇州園林的興建日益增多。到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的水平。現存的園林實物多屬這一時期。現遺存的園林庭院主要有: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四大名園及網師園、環秀山莊耦園藝圃暢園等,充分表現了古代園林建築的獨特風格和高超的造園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蘇州名園
  •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
  • 占地面積:62畝
  • 著名景點:耦園、藝圃、暢園等
  • 所屬國家:中國
基本介紹,拙政園,東區,中區,西區,留園,獅子林,網師園,環秀山莊,怡園,耦園,藝圃,擁翠山莊,暢園,壺園,殘粒園,西園,

基本介紹

據調查,20世紀60年代初,蘇州市遺存的園林庭院,尚有186處 之多。其中重要實例有:拙政園在婁門內東北側,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正德八年(1513)前後,王獻臣用大宏寺的部分基地造園,用晉代潘岳《閒居賦》中“拙者之為政”句意為園名(圖1)。現園大體為清末規模,經修復擴建,現有面積約62畝,分為東區(原“歸田園居”)、中區(原“拙政園”)、西區(原“補園”)三部分。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拙政園

東區

面積約31,現有景物大多為新建。園的入口設在南端,經門廊前院,過蘭雪堂,即進入園內。東側為面積曠闊的草坪,坪西堆土山,上有木構亭,四周縈繞流,岸低垂,間以石磯、立峰,臨水建有水榭、曲橋。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楓楊成林,林西為秫香館(茶室)。再西有一道依牆的復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門數處與中區相通。

中區

全園精華所在,面積約18.5畝,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臨水建有形體各不相同,位置參差錯落的樓台亭榭多處。主廳遠香堂為原園主宴飲賓客之所,四面長窗通透,可環覽園中景色;廳北有臨池平台,隔水可欣賞島山和遠處亭榭;南側為小曲橋黃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滄浪廊橋和水院;東經圓洞門入枇杷園,園中以軒廊小院數區自成天地,外繞波形雲牆和復廊,內植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等花木,建築處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中區北部池中列土石島山二座。石岸間雜植蘆葦菖蒲,與丘崗上的叢莽藤蔓相呼應,富有山林野趣。山巔各建小亭,周旁遍植竹木,噪,為消暑勝地。西北有見山樓,四面環水,有橋廊可通,傳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籌劃軍機之處。登樓可遠眺虎丘,借景於園外。水南置旱船,前懸文徵明題“香洲”匾額,登後樓亦可高瞻遠望,水 東有梧竹幽居亭(圖2)。池水曲折流向西南,構成水院“小滄浪”,這裡廊橋亭榭,跨水翔波,營造精麗。倚闌北望,檐宇交參,枝葉掩映,曲邃深遠,層次豐富。附近有玉蘭堂,小院種植玉蘭天竺,環境幽雅。由此循西廊北上,至半亭“別有洞天”,穿洞門至西區。

西區

面積約12.5畝,有曲折水面和中區大池相接。建築以南側的鴛鴦廳為最大,方形平面帶四耳室,廳內以隔扇和掛落劃分為南北兩部,南部稱“十八曼陀羅花館”,北部名“三十六鴛鴦館”,夏日用以觀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則可欣賞南院的假山茶花。池北有扇面亭──“與誰同坐軒”,造型小巧玲瓏。北山建有八角二層的浮翠閣,亦為園中的制高點。東北為倒影樓,同東南隅的宜兩亭互為對景。
留園在閶門外,占地約30畝,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原為嘉靖時太僕寺卿徐時泰的東園,嘉慶劉恕改建,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當時有造型優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稱。經清太平天國之役,蘇州諸園多毀於兵燹,而此園獨存。光緒初年易主,改名留園。現今的留園大致分為四區:中區(舊寒碧山莊)、東區、北區、西區。此園經過修整,於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留園

中區留園入口在留園路北側,沿曲狹走廊和天井北行至綠蔭軒,透過漏窗隱約可見中區園景。中區中部有一水面,以曲橋和小蓬萊島劃為東西兩部分。池西北岸疊黃石假山,系出自代周時臣之手。建築依牆作周邊式布置,主要建築為東南兩面的清風池館至涵碧山房一帶。主廳為涵碧山房,北有平台臨池,南辟庭院。此廳與鄰近的明瑟樓、綠蔭軒,高下錯落,形成虛實對比。池東的曲溪樓高二層,下層辟空窗和洞門,打破了厚牆的沉重感。再向北,經西樓,即至東側的五峰仙館,此館為楠木結構,內部裝修陳設華麗,是蘇州現存最大的廳堂。廳南、北各有一院,南院中立有石峰五座,廳因以為名。廳東有數進小院,軒低廓曲,形體各異。
東區此區以曲院迴廊見勝。中部為鴛鴦廳──林泉耆碩之館,柱樑裝修精緻。北面為浣雲沼水池,後面有三座石峰。冠雲峰居中,高5.6米,為蘇州諸園現存湖石之冠,相傳為花石綱舊物。兩旁的瑞雲、岫雲二峰,也很勁秀。峰北有冠雲樓,高二層,登樓可觀園外景色。
北區建築全毀,現植有,並辟有盆景園
西區有南北向的土阜,為全園最高處。上有小亭兩座,可遙望虎丘天平、 上方諸山。土阜上植青楓銀杏,秋季滿山紅黃相映。

獅子林

獅子林 在城北園林路西,距拙政園較近,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末至正年間(1341~1367)天如禪師建,初名獅林寺,後改菩提正宗寺;因寺北園內竹林下多怪石,形似獅子,所以也稱獅子林。清末為貝氏祠堂的花園。現園面積(不包括祠堂)約12畝,主要建築集中於東、北兩面,西、南兩面則綴以走廊。水面匯集於中央,著名的石假山則位於池東南。
入口可達園內主廳燕譽堂,此堂和後面的小方廳,原是園主宴客之處,採用留園鴛鴦廳的形式。前院施“花街鋪地”,南端設湖石花台,環境幽雅寧靜。自小方廳北上折西,至指柏軒,為園內另一主要建築,高二層,形體較大。越廳南小池上石拱橋,即達石假山。石假山全由湖石 砌成,面積不足2畝,奇峰林立,其中洞壑宛轉,石徑迂迴,上下周旋,如入迷宮。
園西土山砌溪澗三疊,上有飛瀑亭,可觀賞人工瀑布,水自水池經山石流入深,雖流量不大,為時短暫,仍不失為園林理水中具有特色的手法。
池北以曲橋和湖心亭劃分水面,西北隅有石舫一艘,外觀非中國傳統式樣,與周圍景物頗不協調。池北岸依次排列荷花廳、真趣亭和暗香疏影樓,都是園中主要觀景之處,本身造型亦頗有特點。東南構復廊,通立雪堂和小院。
滄浪亭三元坊附近,在蘇州現存諸園中歷史最為悠久。
五代吳越國時期為王公貴族別墅。北宋蘇舜欽購作私園,1045年在水邊建滄浪亭,作《滄浪亭記》,園名大著。後幾度易主。元明時期園廢,改作佛庵。清康熙時重建,始有今日規模。現園內面積約16畝,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此園的特點是水面在園區以外,園內以土石山為中心,建築環山布置,漏窗式樣和圖案豐富多彩,古樸自然(圖3)。
從北門渡石橋入園,兩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間,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楓楊數株大可合抱,巨乾撐天,枝繁葉茂,院牆表面嵌有多幅雕磚,刻畫歷史人物故事。東側為清香館和五百名賢祠,祠建於道光七年,內壁嵌砌本地歷代名人線刻肖像及小傳數百方。再南有廳屋翠玲瓏和看山樓,環境清幽。由此折東,為明道堂一組庭院,此堂為園中最大建築,格局嚴整。堂北山巔,綠蔭叢中,有石柱方亭名滄浪亭。下山有復廊景通內外,復廊外側臨水。還有小亭觀處和廳屋面水軒,可俯覽園外水景。

網師園

在市內友誼路南側,原為南宋史正志萬卷堂址,稱“漁隱”,後廢。乾隆時重建,借“魚隱”的含意,改稱網師園。現面積約10畝(包括原住宅)。此園以布局緊湊,建築精巧和空間尺度比例協調而著稱,是蘇州中型園林的代表。1982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在住宅的西側,中部鑿大池,面積約半畝,池岸西北、東南兩隅,各有水灣一處,曲折深奧,有淵源不盡之感。沿池布置石磯假山花木亭榭,黃石假山“雲崗”體量不大,但位置和造型得體。由於池岸低矮,臨池建築接近水面,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顯得開闊。池南主廳小山叢桂軒位於峰石木樨間,有廊左通住宅的轎廳,右達西側的亭榭。濯纓水閣和池北的竹外一枝軒隔水相望,東側的射鴨廊和西側的月到風來亭遙遙相對。這些建築形體各殊,裝修精麗,其倒影又與天光浮雲交映於碧波之中,增添了園中秀麗景色。池北岸上植白皮老松,虬枝遒勁,樹幹斑斕蒼古。再北為看讀畫軒、集虛齋、五峰書屋和殿春簃等建築,都是舊日園主讀書作畫之所,布置疏朗清幽。

環秀山莊

在景德路申衙前,相傳為宋時樂圃故址,後改景德寺乾隆時建為私園,道光末屬汪氏宗祠耕蔭義莊,俗稱汪義莊,亦稱頤園。現面積僅一畝余,大部為石假山所據,假山出自乾隆間疊山名家戈裕良之手,就疊山技巧和藝術水平而言,為蘇州諸園之冠。假山面積約半畝,仍分主次,主山在東,次山在西北,而池水則縈繞於兩山之間。山以湖石構成峭壁危崖谷、岩洞飛梁、曲磴等,變化錯綜,組合巧妙,使人如臨真山野壑。砌疊注重石質紋理,石洞洞頂和洞口,皆用大小石塊相互勾帶,渾然一休,宛若天成。園中舊有建築,有北端的補秋山房、問泉亭和半潭秋水一房山亭。除補秋山房保存完好外,後二者僅存基址。

怡園

在市內人民路西,為光緒年間所建,園西舊為祠堂,園南可通住宅。因建園較晚,吸收了諸園所長,如復廊、鴛鴦廳假山石室等。全園面積約 9畝,以復廊劃為東、西兩部。
東部入園即為東部,以庭院、建築為主。循曲廊南行折向西北,至四時瀟灑亭,廊由此分為二路:西行經玉虹亭、石舫、鎖綠軒,出復廊北端小院洞門,達西部北端石山。南下至坡仙琴館、拜石軒。後者為東部主要建築,以北院立有湖石奇峰而命名;又因南院植山茶,嚴冬不凋,故又稱歲寒草廬。再西行由復廊南端可進入西部。
西部以東西向的水池為中心。池南有鴛鴦廳,北稱藕香榭,又名荷花廳;南稱鋤月軒,又名梅花廳;盛夏可自平台賞荷觀,嚴冬經暖閣尋。池北岸假山以湖石砌為石屏磴道花台等,又建有金粟、小滄浪二亭。山西端漸高,下構石洞,上有小亭,玲瓏精巧。池西盡處有裝修華麗的旱船畫舫齋。再西為湛露堂、過面壁亭和小館碧梧棲鳳,可回至鴛鴦廳。

耦園

在市內小新港巷,因有東、西二園,故名。東園始建於清初,原名涉園 ,後擴建而成局面。住宅大門在南,經門廳、轎廳,至大廳前西牆小門,即可進入西園。園中主廳為織簾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東北隅有藏書樓,與住宅相通,是書室與庭院結合較好的範例。自住宅大廳往東,經小院二重和小客廳,即達東園。東園面積較西園約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東南為水池。北端主廳城曲草堂,為一重檐樓屋,下有主廳三間,上為重樓復道,與住宅毗連,為蘇州園林的罕例。堂前的黃石假山堆疊手藝高超。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較大,有石級可登臨池石壁,氣勢峭偉;西部較小,逐漸下降,兩山間為“邃谷”,寬僅一米餘。(見彩圖)  池水形狀狹長,自北而南,有水閣跨於水上。閣內有歲寒三友落地罩,形制大,琢刻精,有“罩王”之稱。西有長廊,曲折通向東南隅的聽櫓樓,登樓可觀園外景色。

藝圃

在市內文衙弄,原為文震孟(文徵明曾孫)的藥圃,初改現名,又稱敬亭山房。面積約5畝,現大致仍保持明末清初的舊貌。藝圃平面略呈南北狹長的矩形,北端為庭院,由主廳博雅堂和水榭組成;中央鑿池,面積約一畝,為全園中心,水面集中,東南、西南各有水灣一處,上構低平石橋。除北端為水榭駁岸外,其餘池岸均曲屈自然,而池面則因近旁為低小建築而顯得開闊,取網師園手法。池南疊假山,構,西南置小院一所。池北岸的五間水榭,低浮於碧波之上,兩側有附屬建築。這些建築占據池北全部立面,這在蘇州園林中甚為少見。池南臨水置石磯,其後堆土山,山近水一面以湖石砌直壁危徑。西南以牆隔作旁院,引水灣入內為小池,石山也延脈至此。院西方廳二間,周列湖石,種植山茶、辛夷,別有洞天。池東南的乳亭,為明代遺構。其旁邊的緩曲石橋,也屬建園初期作品,都很珍貴。

擁翠山莊

虎丘雲岩寺二山門內,建於光緒年間,面積約一畝余,系利用山勢,自南往北而上,共四層。入口有高牆和長石階。過前廳抱瓮軒,由後院東北角拾級而上,至問泉亭,由此可俯覽二山門和東面景物。西側倚牆有月駕軒和左右小築二間,玲瓏小巧。循曲磴北上為主廳靈瀾精舍,此廳的前面和東側都有平台,是園中最佳觀景處。靈瀾精舍與其後的送青簃組成一區院落,布局簡單整齊。經廳西側門,可至虎丘塔下。此園無水,但依憑地勢高下,布置建築、石峰磴道花木,曲折有致,又能借景園外,近觀虎丘,遠眺獅子山,是在風景區中營建園林的一個較成功的實例。

暢園

在市內廟堂巷,面積約一畝余。平面布局是中央鑿池,周邊環以建築,是蘇州中小園林常用手法,空間配置緊湊,景物層次豐富,在同類園林中具有代表性。從園門入桂花廳,經小院至桐華書屋,全園即展現。水池面積占全園四分之一,岸緣圍以石。南端架五折石板橋一座,分池面為二。沿岸疏植白皮松紫薇、石榴、木樨等花木。順東牆向北,經六角形延暉成趣亭和方形憩間亭,走廊蜿蜒起伏,傍水依垣,其間並點綴竹石小品,增益情趣。穿越北岸方亭,即至主廳留雲山房。廳前平台臨池,亦為園中主要觀賞點之一。由西廊南行,至船廳滌我塵襟,廳東側面池,與憩間亭相對。再南即可登西南隅的石假山,山巔有待目亭,是全園最高處。自亭內沿石磴穿石洞下山,或循南端斜廊回桐華書屋。

壺園

在市內堂巷,面積僅300平方米,有圓洞門通往住宅。布局以水池為中心,池南北各建一廳,東側沿牆綴以走廊。北廳較大,凌於池上;東廊的六角亭亦臨波而構。池岸低下,有 助於形成水面開闊感。池西院牆高兀,上有漏窗數處,牆面藤蘿攀緣,牆下置花台石峰、竹樹等,使單調的牆垣富有生機。園內竹樹茂密,形成重疊的層次,優美的構圖,彌補了小園空間狹仄的不足。

殘粒園

在市內裝駕橋巷,位於住宅之東,建於清末。面積僅 140多平方米。由住宅經圓洞門“錦窠”入園,迎面有湖石峰為屏障。中央建水池,緣岸疊湖石和石磯。沿牆置花台,種薔薇等花木,壁面亦布滿藤蘿。園西依山牆疊黃石山,最高處在西北隅,山頂有括蒼亭。此亭為園內惟一木建築,兩面臨池,一面依住宅山牆,並辟門與樓廳交通。亭內設坐榻壁櫃、博古架和頸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轉穿越坐榻之下。此園平面之緊湊,空間利用之充分,景物比例之恰當,可謂曲盡匠心。

西園

在金門外下塘街,本為嘉靖時太僕寺卿徐時泰的西園,後舍為寺,寺內有五百羅漢塑像。末改戒幢律院,園仍屬寺。鹹豐年間,寺園俱毀,光緒十八年重建,現西園包括寺及其花園。西園面積約10畝,以水池為中心,平面呈刀形。池岸大半平直。池中有一座重檐八角亭,兩端以曲橋接岸。池東有五間的大廳,名蘇台春滿,周有行廊。廳南有復廊一道,廊東院內疊假山,上置六角亭兩座。循廊南向轉東,經另區小院,即出園外。此園為蘇州現存寺觀所屬園林中規模最大的,水面遼闊,林木蒼鬱,布局簡單,是寺廟園林的代表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