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公祠

蘇公祠

蘇公祠位於海南海口瓊山區五公祠東側,是為紀念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而修建的。這裡有蘇軾留下的雙泉、洞酌亭的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公祠
  • 地點:海南海口瓊山區
  • 紀念人物蘇軾
  • 風格:園林式庭院
祠堂概況,歷史淵源,人物介紹,

祠堂概況

蘇公祠是一座園林式庭院,祠堂、綠樹、鮮錯落有致,溪澗曲徑,泉水呆咚。
蘇公祠
蘇公祠的左側是面積近10畝的瓊園,園內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等東坡遺蹟。
浮粟泉旁一堵粉牆嵌著一快石碑,石碑上刻著“浮粟泉”三個大字,碑前清涼的泉水注滿了上下兩口方井。相傳這是蘇東坡在此發現的。
泉水純淨,清澈透亮,味道甘爽。
盛夏泉水,十幾年不見水垢,用它泡茶,香醇無比,素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現在井中泉水仍清澈見底,但已不見泉水噴涌。
在浮粟泉的上方,是粟泉亭和洗心軒,據說,這二者是因蘇東坡的一道貌岸然詩而分別由明朝翁汝遇和清朝葉汝蘭興建的。
位於臥碑亭東鄰,軒亭建築,亭額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書。祠原在蓬萊閹前,始建時間不詳。據豫山《重修蓬萊閣記》載,今存者為清代移建。
蘇軾知登州不過五日,即上《乞罷登萊榷鹽狀》,登萊百姓因蘇公之請,不食官鹽的制度延至清末。
清代的鹽政碑記中記載:“有宋時,蘇文忠公,蒞任五日即上榷鹽書,為民圖休息,土人至今把之,蓋非以文章把,實以治績也。”詞內有蘇軾肖像刻石拓本(拓於廣州六榴寺)。
內外壁嵌歷代刻石20餘方,其中內壁之蘇拭《海市詩》、《望海》,薛殖《觀海》和清代書家翁方綱臨《海市詩》楷書刻石尤為珍貴。
《觀海》刻石嵌在蘇公詞內東壁,詩為明代薛殖所作。
薛官至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士,入閻參與機要,卒諡文清,為孔廟從把先儒之一。
明代知府蔡叔逵將其與蘇拭相提並論:“昔文忠蘇公,文清薛公,先後游此,詩以誦之。
夫二公文章無賴於蓬萊之景,而蓬萊之景實藉二公以增重於天下,故撫景誦詩足稱二絕。”
蘇公祠

歷史淵源

蘇公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系崇祀蘇軾及其子蘇過而建。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曾多次重修。蘇公祠正廳原放有蘇軾及其子蘇過和學生羌唐佐(進士、瓊山人)的牌位,廳堂圓柱掛有楹聯:“ 此地能開眼界,何人可配眉山”此聯原為朱潮1915年主持重修時所撰,文革中被砸毀,近年由廣東美院教授麥華三重書復原。

人物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
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蘇軾從36歲起,就開始過貶謫的生活。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歲時再貶黃州。1085年宋哲宗時,司馬光為相,一度奉召回朝。
章敦為相時,蘇軾因堅持他的見解,被貶廣東惠州。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再次被貶海南島昌化軍(貶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鎮)。
宋徽宗就位,1100年召還蘇軾,次年途經常州病卒。
蘇軾被貶昌化軍時,攜來幼子蘇過。
他從徐聞遞角場渡海,曾借寓金粟庵客房10多天,3年後北返時又路過此地暫住幾天,前後共住20多天。
南宋時,為紀念他曾在此住過,題名為“東坡讀書處”。元代曾在此地開設“東坡書院”,經幾百年變遷遺蹟尚在,現在蘇公祠東側門尚有“東坡書院”橫匾字跡。
今天的蘇公祠就坐落在原東坡書院舊址內。蘇公祠現在正廳還陳列著蘇文忠公石刻平面像一座,以及蘇軾當年手書的《行香子》、《臨江仙》詞二首,詞書開秀,十分惹人注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