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

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

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由蘇仙嶺、萬華岩、東塔嶺、仙嶺湖4個景區組成,1987年就被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
  • 外文名:Su Xianling - Wan Huayan scenic area
  • 位置:蘇仙嶺、萬華岩、東塔嶺
  • 時間:1987年
地理位置,蘇仙嶺,歷史傳說,景點簡介,萬華岩,景觀特點,人文歷史,評價,

地理位置

蘇仙嶺-萬華岩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郴州市郊。

蘇仙嶺

蘇仙嶺位於湖南省東南部的郴州市郊,這座名山並不高,海拔只有525米,但它自古以來就很出名,被譽為"天下第十八福地",這是因為此山與仙結了緣。上千年來,距郴州僅2公里多的蘇仙嶺一直因蘇仙嶺的傳說而聲名遠播。

歷史傳說

據傳西漢年間,郴州城東潘家坪有一位長得十分漂亮又知書識禮的潘姓姑娘,有一次在郴江邊洗衣服,被一根江水飄來的紅絲線纏住了洗衣用的棒槌,用手扯不掉,她就用嘴去咬,紅絲線卻鑽入她肚中,由此受孕,為避村人恥笑,她躲在蘇仙嶺的一個石洞中生下一個男孩,此即蘇仙。蘇仙出生後,有白鶴以羽暖其身,有白鹿餵其奶水。蘇仙后被其母因景取名蘇耽,自小修煉,修成後跨白鶴升天。因其飛升前曾先知次年郴州附近將遭瘟疫,遂囑其母以井水、桔葉熬藥解瘟疫之法,其母按其所囑救治了大批中了瘟疫的百姓。百姓們感其恩,為其在蘇仙嶺上修建蘇仙觀,供奉其神像,蘇仙嶺亦由此成名。
蘇仙嶺原名牛脾山,就因為郴人蘇耽在此修道成仙,故改名蘇仙嶺。故早在唐代,蘇仙嶺就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
蘇耽留給世人的不僅僅是美麗的傳說,還留下巨大的文化財富。蘇耽普濟眾生的"橘井泉香"典故,與三國名醫董奉治病救人的"杏林春暖"典故共為中國古老中醫的兩大經典典故,亦是中醫信奉的治病救人道德準則。
蘇耽的"橘井泉香"故事在世界華人中廣泛流傳。蘇耽傳說孕育的文化精神,是全世界華人共同的文化瑰寶。為凸現蘇仙嶺為蘇耽故里,在對大門外廣場馬路旁圍牆進行改造時,壘石成山,疊泉飛瀑,取意於蘇耽"橘井泉香"典故,並與蘇仙嶺豐富人文寶藏相輝映,增加了大門外廣場文化韻味。因石山落瀑在廣場一隅,又緊鄰"天下第十八福地"蘇仙嶺,故取名"臨福隅"。

景點簡介

蘇仙嶺景區有著名的景點,桃花居、白鹿洞、三絕碑、景星觀、升仙石、八字銘、望母松、沉香石、蘇仙觀等均是極具遊覽觀景價值的去處。
桃花居
位於蘇仙嶺西邊的山腳下,這是上山的起點,在一片綠樹翠竹圍繞掩映的背景下,桃花居面對玉溪,背倚蘇仙嶺。古典樣式的建築與雅致的自然環境相襯相托,形成了祥和靜謐的"仙境"氛圍。
三絕碑
白鹿洞之上一石壁下建有護碑亭,而亭內壁上石刻就是赫赫有名的三絕碑。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宋代著名詞人秦觀(秦少游)遭貶至郴州,寫下借景抒情,發泄憤懣,亦是他代表詞作之一的《踏莎行·郴州》一詞,三年後含憤辭世。蘇軾(蘇東坡)在極度傷感中寫"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之跋語。後來,大書法家米芾得到秦詞蘇跋,感慨中題書留下。後人即將秦祠、蘇跋、米書摹刻於此。三絕碑極富藝術價值,一直受人觀仰。
蘇仙觀
過三絕碑後登山,行2公里左右,經2座石亭可至蘇仙觀。蘇仙觀有正殿三進,殿門有額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廳,上廳供記蘇仙童年塑像,正殿兩邊還有偏殿。登蘇仙觀遠眺,可見連綿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濤,景色飄緲,秀美異常。

萬華岩

景觀特點

萬華岩風景區是仍在發育中的大型地下河溶洞,屬南方典型的喀期特岩溶地貌,以自然風光著稱的風景旅遊渡假勝地馳名中外,屬南南嶺亞熱帶季風氣侯區,溫濕多雨。
萬華岩萬華岩
萬華岩(坦山)的自然資源豐沛富積,品味奇高,1978年開發,1987年5月1日對外開放,90年列入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大型地下河洞溶洞為景區主要景點,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總長8公里多,現在開放的主洞長2245米,三個進出口,十二個迷離怪異的大廳,二十三個景點,支洞在主洞430米處,洞內石景別致,洞中三大瀑布神秘莫測令人神往,洞內一般寬度在15~20米,最寬處1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左右,最高處30米,地下河貫穿始終,空氣清新流暢,四季恆溫在190C左右,溶岩景觀鬼斧神工,兩壁鐘乳石,若飛禽走獸,似萬樹千花凡塵不染,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溶洞景觀岩石無論大小,處處雄風大氣,陽剛十足,赤壁倒懸,險峻無比,造型奇絕,特色鮮明。洞中有洞,處處晶瑩剔透,一脈柔情,石獅、石鶴、石樹、石花、石鐘、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龍宮”;有的似“瑤池果樹”、“鯤鵬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則如“觀音坐蓮”、“玉女垂幃”,可謂是奇景芬芳,別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數湛稱世界奇寶的“水下晶錐”,1988年3月中美聯合溶岩考察隊一行12人來萬華岩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後,贈錦旗一面,讚美萬華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洞穴之一,她可以與世界上所有漂亮的溶洞媲美。”具有頗高的岩溶科研、旅遊觀光、洞穴探險價值。但蓋世絕景是2000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宋教授一行來萬華考察,發現的“石蛋生筍”,目前世界上屬首次發現,其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人文歷史

萬華岩的長期的洞穴考察、旅遊歷史。最早發現於宋朝,北宋時著名詩人阮閱到此一游後曾寫下的《坦山岩》一詩,“空山夜雨鬼神愁,怪石層岩虎豹憂。鳥道不通車馬到,只供衲子羽人游”。它將溶洞特徵,歷史傳說,水色山光,岩洞驚、奇、險、秀都融入其中,游後真實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從南宋到民國,多少文人學士撰文刻碑頌以萬華岩美名,經漫長歲月的風霜洗禮,至今尚存文物數件,洞頂鐫刻“萬華岩”三個紅色大字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張軾手跡;頂壁左側有南宋李朴所書“萬華岩”三個大字,下廳頂壁的“萬華岩”三個大字是隋朝郡守楊昌子所書,碼頭的岩壁上還有台灣著名書法家陳峰留下的“亘古之觀”;洞口左側刻有南宋郴州知軍趙不退的《坦山岩勸農記》石碑,立於公元1148年,記敘了務重谷乃天下之本。碑高3米,寬2.7米,厚1米,至今字跡清晰,完整無缺;該碑系農耕史上第一碑;洞口左上方《萬華岩坦山岩敘》,刻碑立於鹹豐十年,碑高1.5米,寬1米,厚0.3米,記敘了太平軍攻入郴州和退出郴州的時間、地點、太平軍留下三處城牆依稀可見。洞口石壁、頂壁各有宋、元、明所刻洞名“萬華岩”三字,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目前也列為重點保護文物,洞口右側一條地下河水從洞中緩緩流出,清悠涼沁,游魚可數,洞口上方藤蔓攀掛,樹木花草斜逸,各式各樣的石筍、石鐘乳點綴其中,五十米瀑布飛流而下,泛起陣陣水霧,構成一幅“人間仙境”的壯觀圖畫,洞外湖水相接,青山映襯。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詩詞題刻、遊記。現萬華岩已成為郴州市的重點風景資源及湖南省重要的旅遊資源。

評價

明代旅遊家徐霞客在《徐霞客遊記》中曾寫到"……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四月初十日……乃持蓋為蘇仙之游。隨郴溪西岸行一里.度蘇仙橋,隨郴溪東岸行,東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經東上山,入山即有穹碑,書"天下第十八福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