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趕馬調

西藏民歌早在西藏文字出現以前,作為口頭文學的民族形式,已經在民眾中廣泛流傳了。藏文產生和運用後,不僅促進了藏民族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發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採用而得到豐富和發展。目前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藏族趕馬調
  • 來源地區:西藏
  • 民族:藏族
  • 屬性:民歌民調
  • 文化等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特色,內容,保護措施,

特色


藏族民歌的特點是音調悠長,音域寬廣,節奏自由。主要有 兩種,一種是勞動歌曲,包括山歌、牧歌,內容是讚美山川河流和歌頌生產勞動的,一種是生活歌曲,主要是表達 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歌唱對人、對事、對生活的愛憎之感。 與壯麗的黃河、遼闊的大草原相媲美,相和諧的是阿壩草原藏族民歌, 那嘹亮的歌聲仿佛令人置身於廣袤的大自然當中,開闊了心胸, 淨化了靈魂
藏族趕馬調
藏族趕馬調詞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愛憎。這首民歌具有山歌的特點,高亢而又抒情。由兩個段落組成。前一段落音樂較開朗、奔放,樂句間夾有由呼喝牲畜變化而來的高揚的歌腔;後一段落較柔婉、親切,旋律較曲折

內容


青藏高原藏族民歌中,情歌(拉伊)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題,雖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愛慕,其實也揭露了維護封建農奴制度的禮教對婚姻自由的羈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反抗統治階級的鬥爭。舊制度造成的愛情悲劇和爭取戀愛自由的鬥爭,甚至在統治階級里也有。十七世紀末,六世達賴倉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證。藏族酒麴是喝酒、敬酒時唱的民間歌曲,有時伴隨簡單的舞蹈動作,是藏族城鄉人民非常喜愛的藝術形式。每逢傳統節日、親友聚會或舉行婚禮時,人們以輩分大小為序圍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婦女擔當,按年齡大小輪流給每人斟酒,並載歌載舞。飲酒人則要按照歌聲和詞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無名指向天上彈酒三下、喝三口酒、乾杯等程式。
藏族趕馬調
從西藏民歌中,我們可以聽到西藏人民發自內心的聲音,可以看出民眾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戰爭方面的思想見解和政治態度,並能了解到他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和基本願望與要求。
在藏族的民歌中,還體現出一種人民民眾對反動統治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人民民眾對社會醜惡的批判和強烈反抗。西藏是長期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社會,宗教穩定地占據著西藏的統治地位,已有五、六百年了。但是,西藏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逐步識破了宗教的偽善與欺詐,看穿了那些披著宗教外衣,道貌岸然的高僧活佛的猙獰面目。於是,他們用歌謠來揭露和批判統治階級利用宗教對人民的麻醉和毒害。這類民歌雖然數目不多,但就思想性來看,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藏族趕馬調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冕寧縣文化館獲得“藏族趕馬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