藎忱渠

藎忱渠

長渠也叫“白起渠”,又名“百里長渠”。是戰國時期的軍事水利工程,早於四川都江堰。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率兵攻楚,為堵攔蠻河水灌楚鄢郢而開。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而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

長渠也叫“白起渠”,又名“百里長渠”。是戰國時期的軍事水利工程,早於四川都江堰。秦昭襄王28年(公元前279年),秦將白起率兵攻楚,為堵攔蠻河水灌楚鄢郢而開。因白起伐楚有功,秦王封他為武安君,武安鎮由此而得名。戰後,民用此渠灌田。
唐、北宋、南宋、元前後五次對此渠進行大規模的復修、延伸。
民國28年(1939年),國民黨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駐宜城縣,電請湖北省政府復修更名為“藎忱渠”(張自忠字藎忱)。
民國31年(1941年),復修工程破土動工。新中國建立後,
1952年人民政府組織南、宜兩縣人民復修長渠,1953年竣工。
今長渠西起南漳縣謝家台,東至宜城市赤湖,蜿蜒47公里,灌田30多萬畝,號稱百里長渠。歷代修理長渠碑文六座,南漳舊縣誌有載。沿渠地帶,歷史文化資源極其豐富。渠首西去十餘里的姚崗村,有一西周時期的遺址;渠首的“林蔭寺崗”(也叫臨沮寺崗),系漢代古城遺址;武鎮東郊劉家河一帶,春秋戰國時期的古陶片俯首可見;長渠南有一處西周時期古城遺址;武東南邊蠻河的申家咀,有古冶煉遺址;從這裡南去20餘里,便是古羅國城遺址。它們是中華民族抗爭、統一、發展、進步的見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