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翅鸚哥

藍翅鸚哥

藍翅鸚哥(學名:Forpus xanthopterygius):是一種小鸚鵡,共有5個亞種,是Forpus屬中體型最袖珍的種類,最小的亞種僅有11厘米。體羽主要是綠色,翅膀為藍色。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晚成雛。

主要棲息於乾燥和半開闊充滿灌木和樹木的地區、開闊的林區、刺叢平原、次要植被區、雨林的邊緣地帶。在繁殖季他們會組成5到12隻的小群體,偶爾也會超過50隻,以半熟和乾燥的草類植物種子、漿果、水果、植被、植物嫩芽、花朵等為食。分布於阿根廷東北、巴拉圭、巴西的中部和東部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藍翅鸚哥體長平均約12厘米,體重28克。鳥體為黃綠色,前額、頭頂和頭部兩側偏綠;頸部和頭部後方帶有點灰白色;翅膀彎曲的地方、背部下方、尾羽上方頂端、翅膀內側覆羽和肩膀附近為藍紫色;主要飛行羽和次要飛行羽的底色為藍紫色,飛行羽內側為淺灰藍色;尾巴內側為暗綠;鳥喙為蠟白色並帶有點綠色,虹膜為深棕色。雌鳥身上所有的藍色斑紋皆為綠色,尤其頭部和鳥喙附近為淺綠色。
幼鳥類似於成鳥,雖然亞成鳥雄性的翅膀上的紫藍色的區域較少,臀部以及翼下覆羽具有突出的紫藍色並瀰漫綠色。

棲息環境

藍翅鸚哥主要棲息於乾燥和半開闊充滿灌木和樹木的地區、開闊的林區、刺叢平原、次要植被區、雨林的邊緣地帶;沿著海岸的族群則是棲息於棕櫚樹叢、此外也出沒在農耕區、花園和城鎮活動。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會組成5到12隻的小群體,偶爾也會超過50隻,平常藍翅鸚哥一整天都會花上許多時間在地面覓食野草種子,儘管它們會啾啾的鳴叫,但是還是相當難以察覺他們的蹤跡,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護,僅有在飛行的時候比較明顯易見。藍翅鸚哥的個性活潑並較膽大,可以在有10米內的距離接近,如果被驚擾,藍翅鸚哥會整群飛起,伴隨著嘈雜的大叫聲;有時候族群會和雀科的鳥類一起活動,在中午炎熱的時候它們會棲息在覓食的樹枝上,等到涼爽了在繼續覓食,通常下午會棲息在光禿禿的灌木枝上;藍翅鸚哥有著季節性遷移的習性,遷移的地點完全依食物的充足與否。

分布範圍

藍翅鸚哥分布圖藍翅鸚哥分布圖

繁殖方式

藍翅鸚哥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8月,會尋找枯死的樹洞築巢,有時候會尋找一種叫做棕灶鳥所荒廢的泥巢使用;人工豢養藍翅鸚哥繁殖難度不高,大多在5~10月間繁殖,一次會產下3~7枚卵,通常都是5或6枚居多;孵化期21天,幼鳥羽毛長成約35天。到了幼鳥該離巢的時候雄鳥時常會咬傷幼鳥,因此飼主應該視情況取出手養。

亞種分化

藍翅鸚哥(5 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Forpus xanthopterygius crassirostris
Taczanowski, 1883
2
Forpus xanthopterygius flavescens
Salvadori, 1891
3
Forpus xanthopterygius flavissimus
Hellmayr, 1929
4
Forpus xanthopterygius spengeli
Hartlaub, 1885
5
Forpus xanthopterygius xanthopterygius
Spix, 1824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