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菁子

蔓菁子

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蔓荊白背木耳小刀豆藤、白背風、白背草。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和蔓荊的果實。種子繁殖的栽培後3-4年結果,扦插繁殖的栽後2-3年結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實陸續成熟,應邊成熟邊採摘,先在室內堆放3-4d,然後攤開曬或烘乾,篩去枝梗,揚淨雜質即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蔓菁子
  • 別稱: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唇形目
  • :馬鞭草科
  • :單葉蔓荊
  • :蔓荊的果實
  • 分布區域: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少數延至溫帶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採收儲藏,植物栽培,藥材鑑別,化學成份,主要價值,藥材信息,附方,各家論述,

形態特徵

1、單葉蔓荊,落葉小灌木,植株高約2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莖匍匐地面,節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老枝近圓形。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鈍圓,基部楔形,全緣,長 2.5-5cm,寬1.5-3cm,表面綠色,背麵粉白色;側脈約8對。圓錐花序頂生;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下面1裂片最大,寬卵形,內面中下部有毛;雄蕊4,伸於花冠管外;子房球形,密生腺點,柱頭2裂。核果球形,徑約5-7mm,具宿萼。花期7-8月,果期8-10月。喜生於海濱沙灘地及湖畔,亦有栽培。分布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
蔓菁子 也就是蔓荊子。蔓菁子 也就是蔓荊子。
2、蔓荊,落葉灌木,植株高 1.5-5m。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細柔毛。三出複葉,對生,有時偶有單葉;葉柄長1-3cm;小葉片卵形,長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9cm,寬1-3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表面綠色,無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絨毛;側脈8對;小葉無柄或有時中間1片小葉下延成短柄。圓錐花序頂生,長3-15cm,花序柄密被灰白色絨毛;花萼鐘形,先端5淺裂,被灰白色絨毛;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長6-10mm,外面有毛,花冠管內及喉部有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伸於花冠外;子房密生腺點。核果近圓形,徑約5mm,熟時黑色;萼宿存。花期7月,果期9-11月。

分布範圍

生於海邊、沙灘、河邊、平原及村寨附近。分布於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1.單葉蔓荊生長海濱沙灘地及湖畔,亦有栽培。
2.蔓荊海邊、沙灘、河邊、平原及村寨附近。

採收儲藏

種子繁殖的栽培後3-4年結果,扦插繁殖的栽後2-3年結果,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果實陸續成熟,應邊成熟邊採摘,先在室內堆放3-4d,然後攤開曬或烘乾,篩去枝梗,揚淨雜質即成。

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
適應性較強,對環境條件要求不嚴。但喜溫暖濕潤,土壤以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較好。耐鹽鹼,在酸性上土壤生長不良。
栽培技術
可採用播種、扦插、壓條、分株等方法繁殖,但以扦插繁殖為主。
扦插繁殖:春、秋均可進行,但以春季扦插為好。在3月下旬或9月下旬,剪取一二年生健壯枝條,取其中段,截成長20-30cm帶有2-3個節的插穗;按株行距6cm×15cm插入苗床;育苗期應經常澆水,保持苗床濕潤,並適當追肥。秋季扦插的翌年春4月上旬移栽;春季扦插的當年秋季定植。
種子繁殖:在秋季採收成熟時實,與2倍濕細沙拌勻,堆放陰涼通風的室內,翌年4月上、中旬播種,將果實搓去外殼,用35-40℃溫水浸泡1晝夜,撈出稍晾後,與混合糞肥的火灰拌勻,條播於苗床,第1hm2播種75-105kg,苗期注意澆水,適當追肥,當年春季育苗,幼苗當年高30-40cm,秋後定植。
壓條繁殖:5-6月間,選一二年生的健壯長枝,用波狀壓條法,每隔40-50cm埋入土中,深約15cm,壓實。待長出不定根後,分段栽斷,帶根定植。
分株繁殖:在4月上旬或7月旬,隨挖隨栽。定植在秋季或春季,植株落葉後至萌芽前進行,按株行距1m×1.3m開穴,施土雜肥與土壤混勻,每穴栽2-3株,填土壓實,澆透水。
定植後1-2年,在春季萌芽前,6月和生產關係了落葉後各中耕除草1次,冬季中耕結合培土。追肥在定植後的前2年以施人畜糞水為主,第3、4年開花結果後,應增施堆肥磷肥,每年施肥2次,第1次在開花前,第2次在修剪後,在花期可噴施1%過磷酸鈣水溶液1-2次。在地勢低洼的地段,雨季要注意及時排除積水。冬季休眠期,應剪除枯枝、老弱枝,病蟲枝及徙長枝,對生長多年長勢衰退的植株應進行更新,即在離地面30cm處將老枝全部剪除,增施肥料,促進多發健壯新枝。在新枝長至1m多高時,要及時打頂,太高的枝要進行彎枝,均可促其多發新枝,多結果實。

藥材鑑別

性狀鑑別
果實球形,直徑4-6mm,表面黑色或棕褐色,被粉霜狀絨毛,有細縱溝4條。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密布淡黃色小點。頂端微凹,有脫落花柱痕,下部有宿萼及短果柄,宿萼包被果實的1/3-2/3,先端5齒裂,常在一側撕裂成兩瓣,灰白色,密生細絨毛。體輕質堅,不易破碎。橫斷面果皮灰黃色,有棕褐色點排列成環,分為4室,每室有種子1枚或不育。種仁黃白色,有油性。氣芳香,味微辛、略苦。以粒大飽滿,氣香者為佳。
顯微鑑別
果實橫切面:
(1)單葉蔓荊 外果皮為1列含棕色顆粒物的扁平細胞,外被角質層;密存貯腺毛,頭部單細胞或多細胞,柄1-2細胞;偶有非腺毛,1-3細胞,具壁疣。其下為2-5列薄壁細胞,亦含棕色顆粒物。中果皮細胞大,類圓形,壁稍厚,木化;散有維管束,排列規則,呈環狀。內果皮為3-6列類圓形或分枝狀石細胞,延伸至內側將種子包圍。果實中軸部分有2-4個周韌維管束。種皮表皮為1列扁小薄壁細胞,其內為2-5列網紋細胞。
(2)蔓荊 維管束排列不甚規則,略呈環狀。
理化鑑別
(1)取本品粉末(40目)1g,加10ml現酮冷浸4-6h,濾過。濾液揮乾,加1ml丙酮溶解。取2支試管,各加丙酮浸出液3-5滴,分別加入鎂粉-鹽酸、鋅粉-鹽酸試劑,依次分別呈現深紅色和櫻紅色。(檢查黃酮
(2) 薄層色譜 取現酮提取液作供試液,以蔓荊子黃素對照品,分別點樣於矽膠-0.3%CMC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3:2)展開,取出晾乾。於紫外燈(365nm)下觀察,蔓荊子黃素顯黃棕色黃光。再噴以2%香草醛硫酸液,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口色譜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鮮黃色的斑點。

化學成份

1、單葉蔓荊 果實和葉含揮髮油,及微量生物鹼和維生素A;果實中含牡荊子黃酮(vitexicarpin),即紫花牡荊素(casticin)。
2、蔓荊 果實含少量(0.01%)蔓荊子鹼(viTCMLIBicin)。及含2.60%的脂肪油,主要成分是肉豆營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油酸(palmitoleicaid),油酸(oleic acid)和亞油酸(linoleic acid)以及0.90%的不皂化物系少量的石蠟(paraffin),γ-生育酚(γ-tocoph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另含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對-茴香酸(p-anisic acid)及香草醛(vanillin)。蔓荊揮髮油含α-和β-蒎烯(pinene),苯酚(phenol)1,8-桉葉素(1,8-cineole)及α-萜醇(α-terpineol)。

主要價值

1.鎮靜止痛作用:用於神經性頭痛,對於高血壓有效。炮製品提取物的鎮痛作用生蔓荊子醇總提取物注射液(I):製法為生蔓荊子50g,加800ml45%乙醇分二次回流提取,合併提取液,回收乙醇,殘液加蒸餾水200ml,濾去不溶物,濃縮至25ml。炒黃製品醇總提取物注射液(Ⅱ):稱取炒黃製品50g,製法同(Ⅰ)。生品水總提取物注射液(Ⅲ),製法為生蔓荊子50g,加800ml蒸餾水,分二次回流提取,合併濾液,蒸發濃縮,殘渣加95%乙醇200ml攪拌,取濾液濃縮至25ml。炒黃製品水總提取物注射液(Ⅳ),製法同(Ⅲ)。以上製品每1ml相當生藥2g。採用熱板法,將小鼠(18-22g)在55±0.5℃的熱板上(室溫20±1℃)。以小鼠接觸熱板到舐足時間為痛反應指標,5分鐘重複測一次痛閾,兩次痛反應時間的均數作為正常痛閾值,正常值在30秒內者用於實驗。動物分六組,在給藥後10、20、30、40、50、60分鐘時測定痛閾均值。比較給藥前後痛閾變化及各組間區別。結果表明:樣品:Ⅰ-Ⅱ在劑量為30g/kg時,ip給藥後20分鐘鎮閾顯著提高,30分鐘左右作用最強,作用持續30-60分鐘。30分鐘時,經方差分析四種樣品與生理鹽水(陰性對照)和嗎啡(陽性對照)比較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40分鐘時兩組間方差分析得:Ⅰ號(生品)、Ⅱ號(炒黃品)比較,p<0.01,且Ⅰ號作用大於Ⅱ號,。Ⅱ號與Ⅳ號樣品比較,P<0.01。Ⅱ號作用強於Ⅳ號樣品。
2.退熱作用:鎮靜體溫中樞。蔓荊子水煎液1:10濃度,對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蔓荊子黃素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巨大芽胞桿菌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本品水煎液1:10 濃度對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藥材信息

【炮製】
1.炒蔓荊子:篩淨灰屑,除去殘存萼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黃色,略噴清水,放涼。
2.《雷公炮炙論》:凡使蔓荊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歸經】肝;胃;膀胱
【功能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主外感風熱;頭昏頭痛;偏頭痛;牙齦腫痛目赤腫痛多淚;目睛內痛;昏暗不明;濕痹拘攣。
套用
1、風熱感冒,頭昏頭痛。本品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解表之力教弱,偏於清利頭目、疏散風熱之邪。故風熱感冒而頭暈頭痛者,較為多用,常與薄荷、菊花等疏散風熱的藥同用。若風邪上攻偏頭疼,常配伍川芎、白芷、細辛等祛風止痛藥。
2、目赤腫痛耳鳴耳聾。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常與菊花、蟬蛻白蒺藜等驅風明目藥同用。本品藥性升發。清利頭目,與黃芪人參升麻葛根補氣昇陽藥同用,還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耳聾耳鳴,如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
3、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風濕痹痛,每與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4、現代常用於枕芯的填充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外洗。
【注意】胃虛者慎服。
【製劑】加味香蘇散蔓荊子湯蟬花散白蒺藜散;羌活勝濕湯;

附方

①治頭風: 蔓荊子二升(末),酒一斗。 絹袋盛,浸七宿,溫服三合,日三。(《千金方》)
②治風寒侵目,腫痛出淚,澀脹羞明: 蔓荊子三錢,荊芥、白蒺藜各二錢,柴胡、防風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服。(《本草匯言》)
③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 黃芪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蔓荊子二錢半,黃柏三錢(酒拌炒四遍),白芍藥三錢。每服三、五錢,水煎。(《蘭室秘藏蔓荊子湯)

各家論述

1.《綱目》:蔓荊實,氣輕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症。
2.《本草經疏》:蔓荊實,'神農'味苦,微寒,無毒;《別錄》味辛,平溫。察其功用,應是苦溫辛散之性,而寒則甚少也。氣清味薄,浮而升,陽也。其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風頭痛、腦鳴、目淚出者,蓋以六淫之邪,風則傷筋,寒則傷骨,而為寒熱,甚則或成濕痹,或為拘攣;又足太陽之脈,夾背循項、而絡於腦,目為厥陰開竅之位,邪傷二經,則頭痛、腦鳴、目淚出。此藥味辛氣溫,入二髒而散風寒之邪,則諸證悉除矣。邪去則九竅自通,痹散則光澤脂致。其主堅齒者,齒雖屬腎,而床屬陽明,陽明客風熱,則上攻牙齒,為動搖腫痛,散陽明之風熱,則齒自堅矣。去白蟲、長蟲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3.《本草匯言》:蔓荊子,主頭面諸風疾之藥也。前古主通利九竅,活利關節,明目堅齒,祛除風寒風熱之邪。其辛溫輕散,浮而上行,故所主頭面虛風諸證。推其通九竅,利關節而言,故後世治濕痹拘攣,寒疝腳氣,入湯散中,屢用奏效,又不拘於頭面上部也。
4.《藥品化義》:蔓荊子,能疏風涼血、利竅,凡太陽頭痛,及偏頭風腦鳴、目淚、目昏,皆血熱風淫所致,以此涼之,取其氣薄主升,佐神效黃芪湯,疏消障翳,使目復光,為肝經勝藥。
5.《本草新編》:蔓荊子,佐補中藥以治頭痛最效, 因其體輕力薄,藉之易於上升也,倘單恃一味,欲取勝於俄頃,則不能。
6.張壽頤:凡草木之子,多堅實沉重,性皆下行,蔓荊之實,雖不甚重,然其性必降,《本經》謂主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固皆清泄降火之功用。《別錄》雖加以辛字,而主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仍是內風升騰之病,用以清降,斷非疏散外風之品。《日華子》謂治赤目; 張潔古謂治頭沉昏悶,止目睛內痛;王海藏謂搜肝風;皆是患風降火,其義甚明。獨甄權謂治賊風;潔古又謂治太陽頭痛,散風邪;則誤作疏散之藥,絕非《本經》、《別錄》真旨。蓋內風、外風,治法含渾,久為漢、魏以來通病,甄權等此說,實屬誤認,奈何瀕湖《綱目》,亦謂其氣清味辛,體輕而浮,上行而散,競以甄權等之誤說,反加附會而為之證實。近三百年,更無人能知蔓荊子之真實功用矣。然瀕湖亦謂所主者皆頭面風虛之證,則試問風而屬虛,豈有再用浮散主治之理《千金方》以一味蔓荊子為末,浸酒服,治頭風作痛,亦是內風,非祛散外風之法,其用酒者乃借酒力引之上行,使藥力達於頭腦之意。輕用一錢五分,重用可至三、四錢。
7.《本經》:主筋骨間寒熱,濕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8.《本草經集注》:主發禿落。
9.《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10.《藥性論》:治賊風,能長髭發
11.《日華子本草》:利關節,治赤眼,癇疾。
12.《珍珠囊》:涼諸經血,止頭痛,主目睛內痛。
13.王好古:搜肝風
14.《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濕
15.《廣西中藥志》:治胃痛
1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疏風散熱,平肝止痛。治感冒發熱,眼病眩暈,風濕筋骨痛,消化不良,腸炎腹瀉,跌打腫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