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泉大戰

蓼泉大戰

公元五世紀初,出現了“五胡十六國”割據的局面,當時的河西就先後建立了“五涼一秦”割據政權:臨松盧水(今民樂永固一帶)胡人沮渠蒙遜建立的北涼政權初治高台駝駱城,後遷張掖,管轄現在的張掖、臨澤、山丹一帶;漢人李蒿建立之西涼政權——治酒泉、轄現在的酒泉、玉門、安西、敦煌一帶;氐族呂隆後涼政權——治姑臧(今武威市);禿髮褥檀的南涼政權——治樂都(今青海樂都縣),轄現在的武威、永登、樂都、門源一帶;鮮卑乞伏氏所建的西秦政權,治於苑川(今榆中縣境)。他們經常為爭奪地盤進行兼併戰。

基本介紹

  • 名稱:蓼泉大戰
  • 地點:蓼泉
  • 時間:400
  • 參戰方北涼、西涼
  • 主要指揮官蒙遜
將領蒙遜,簡介,生平,北涼、西涼蓼泉大戰,蒙遜篡權,戰爭經過,西涼滅亡,五胡十六國 (304-589),背景,五胡十六國,社會影響,

將領蒙遜

簡介

沮渠蒙遜(368年-433年),匈奴人,十六國時期北涼君主。401年-433年在位。原系匈奴支系盧水胡族首領,依附後涼,397年,因伯父沮渠羅仇、沮渠麴粥為後涼王呂光猜忌而殺之,遂反。同年,蒙遜堂兄沮渠男成擁立段業稱涼州牧,蒙遜附之。
401年,蒙遜誣男成謀反,段業斬男成,蒙遜以此為藉口攻滅段業,遂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412年,遷都姑臧,稱河西王,改元玄始。
沮渠蒙遜有勇略,在位期間,北涼於強敵環伺之際擴張成為河西一帶最強大的勢力。義和三年(433年),蒙遜去世,諡武宣王,廟號太祖。其子沮渠牧犍繼位。

生平

東晉隆安元年(397年),割據河西的後涼王呂光以西秦王乞伏乾歸反覆無常舉兵討伐,戰爭中,呂光弟呂延與西秦王遭遇戰死,全軍大敗。對此,呂光聽信讒言,以敗軍之罪處死了尚書沮渠羅仇和三河太守沮渠麴粥。 羅仇、麴粥是同胞兄弟,為張掖盧水胡人,其先世為匈奴左沮渠部帥,遂以官為氏。羅仇、麴粥被呂光殺害後,其侄子沮渠蒙遜為報殺害伯父之仇,與諸部落結盟起兵,首克後涼臨松郡(今民樂南古城),屯據金山(今民樂老君山)。兄沮渠男成聽到蒙遜起兵,也聚數千人屯紮樂涫(今酒泉下河清一帶)進攻建康郡(今高台駱駝城),並推舉建康郡太守段業為大都督、龍驤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年號為“神璽”,以張掖為國都,史稱“北涼”。沮渠男成被段業任命為輔國將軍。此時,沮渠蒙遜因與呂光部交戰中暫時失利而率眾投歸己割據稱雄的段業。段業委以其鎮西將軍。隆安三年(399年)二月,段業即涼王位,改元“天璽”,以沮渠蒙遜為尚書左丞、梁中庸為右丞。段業在後涼時先後任呂光的著作郎、尚書,博涉經史,本有些文才,但他胸襟狹疑,政治平庸,又好迷信,喜聽讒言,終難成大事。隆安五年(401年)四月,段業忌憚沮渠蒙遜的武勇謀略,採取疏遠的辦法,免去其張掖太守之職,由門下侍郎馬權取代。對盧水胡與異族將領進行排斥的結果,導致了蒙遜不滿而再次起兵。蒙遜先用計除掉馬權,又施計使段業錯殺其兄。深負眾望的輔國將軍沮渠男成,然後又利用這個錯案進行鼓動,群臣憤泣。此時,蒙遜至氐池(今民樂)迅速聚兵萬餘。北涼鎮軍將軍臧莫孩率部投蒙遜,羌、胡也起兵擁戴。蒙遜適時率軍直達張掖,置段業於眾叛親離之境地。段業求蒙遜惜他一命,在萬眾一片怒斥聲中,段業命喪黃泉。處治段業後,梁中庸等推舉沮渠蒙遜就任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後改稱涼王。
北涼初建,處在後涼、南涼、西涼四面強鄰壓境之中,形勢險惡。為了鞏固政權,沮渠蒙遜重用漢族人士治國,並在此基礎上整頓內政。首務是扭轉因爭戰連年而造成的農田失理及糧食等物資匱乏的情況,實行輕徭薄賦,令民“專功南畝”的政策。同時,放寬刑罰,賑恤災荒,檢查失政,嚴督官司吏,勸課農桑,以期“明設科條務盡地利”。永安二年(402年)姑臧遭饑荒,蒙遜一次送糧萬斛,解救饑民。其牧業也有很大發展。其次是聚賢納士,凡是有治國用兵才能的,不拘其民族與身世,均予擢任重用,創造了“文武鹹悅、百姓歡樂、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在用人中不因小過害賢,不因降將而不用。即使敵國降將如楊統、張穆、焦郎、文支等也參掌樞要專鎮一方。另外,蒙遜紀綱嚴明,對盧水胡豪強,有蠹國害民的嚴懲不殆。元興二年(403年)八月,鎮守臨松郡的中田護軍親信、臨松太守孔篤為非作歹,欺壓百姓,民憤極大,兩人雖為蒙遜伯父,也不予寬貸,先予嚴責後勒令自殺。
蒙遜執政時,提倡儒學。對“涼之舊臣”有才望者,“鹹禮而用之”。敦煌人闞駰博通經傳,聰明過人,注王朗《易傳》,撰《十三州志》,行於世。沮渠蒙遜很器重他,拜秘書、考課郎中,給文史30人,點校經籍,刊定諸子三千餘卷,加奉車都尉。郭璃的學生敦煌人劉昞,曾在西涼李嵩時為儒林祭酒,從事郎中,著《略記》《涼書》《敦煌實錄》《方言》等一百多卷行於世。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北涼滅西涼,沮渠蒙遜又拜其為秘書郎,專管註記,在京城建造陸沉觀,供其居之,“學生數百,月致羊酒”。到沮渠牧犍時,尊劉昞為國師。敦煌人宋繇,後涼呂光時舉秀才,任郎中,後投奔北涼段業,因段業“無遠略”,又西奔西涼李暠,沮渠蒙遜下西涼後,拜宋繇為北涼尚書吏部郎中,委以重任。除上述人物,還有張湛、索敝、陰興、宗欽、程駿、程弘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雲集張掖,都給予殊榮,使他們得以其長。
由於沮渠蒙遜採取了上述舉措,使北涼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都比河西同時期的後涼、西涼、南涼有顯著進步,國力也比較強盛。永安三年(403年)以後,北涼開始將國策逐漸轉向對外進取,扼制西涼不敢向東爭地。到永安十一年(411年),蒙遜發兵三萬出西郡(今山丹東南)於顯美(今永昌東)窮泉擊潰南涼主力,逼迫南涼主禿髮褥檀撤往樂都(今西寧東),從此囊括了姑臧在內的枹罕(今臨夏市)以西至酒泉以東地域。永安十二年,北涼移都姑臧,蒙遜即河西王位。414年西秦滅南涼,接著蒙遜對西秦宣戰,從西秦手中奪回河湟郡,才算罷休。玄始九年(420年)十月,蒙遜完成了滅西涼的戰略,西域36國皆遣使朝貢。承玄元年(428年),蒙遜奪得西秦的枹罕、西平郡(今西寧)兩郡,又占領河南、湟水地區。到公元430年前,完成了整個河西走廊的統一,疆土東接金城(蘭州),西包敦煌,勢力所及達於蔥嶺。
沮渠蒙遜不僅是一位歷史人物,同時對河西文化還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特別是在普及佛學中起了重大作用。玄始中(412年—425年),蒙遜請天竺(今印度)高僧曇無讖到姑臧傳授佛學和譯經,先後與河西沙門惠嵩、道朗等合作,譯出《大般涅架經》36卷,《六等大集經》29卷,共14部。蒙遜執政期間還先後開鑿了天梯山石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部分洞窟和金塔寺石窟、以及敦煌莫高窟第272、275等石窟,成為河西文化的瑰寶。
南朝宋元嘉十年(433年),沮渠蒙遜卒,年66歲,兒子牧犍即河西王位。六年後北涼被北魏滅掉,北魏接受姑臧城市戶口二十餘萬,倉庫珍寶不可勝計。從此可以看出北涼政治安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之一斑。

北涼、西涼蓼泉大戰

蒙遜篡權

公元400年,李蒿的西涼政權建立,與沮渠蒙遜的北涼政權並存於河西走廊中、西部。黑河以西及臨澤一帶就成為他們互相爭奪的前沿要衝。
蒙遜雖為胡人,但“博覽群史,兼通天文,雄傑有英略,滑稽、善權變”。北涼天璽三年(公元401年),他謀殺其主段業,奪取王位,被群臣擁立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改元永安。遷治於張掖後,考慮到當時在四面受敵的嚴峻形勢下,欲要保住實力,求得發展,必須勵精圖治,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於是就多方延攬人才,加緊境內的社會生產,伺機向外擴張。永安二年(公元402年),姑臧大飢,餓死者十多萬人,蒙遜乘機發兵進攻,但被呂隆擊敗。翌年(公元403年)秋七月,南涼王禿髮褥檀(時禿髮鹿利孤已死弟褥檀繼位於樂都),與蒙遜共出兵攻呂隆。隆以境內飢窮,念姑臧終不能保,乃請降於都於長安的後秦主姚興。姚興派尚書左僕射齊難等率四萬餘眾援助呂隆,八月抵姑臧,隆素車白馬投降。褥檀撤退,蒙遜則與齊難結盟休兵。
後涼滅亡,其領土為後秦接管,然而後秦政權遠在長安,中間又有西秦相隔,姑臧地區遂成南涼與北涼爭奪的對象。
南涼弘昌五年(公元406年)六月,褥檀親自率部征討北涼,蒙遜閉城固守,褥檀一直打到北面的赤泉(今民樂縣城北、洪水河一帶),割其莊稼,掠奪牛羊而還。以後獻馬三千匹,羊三萬隻於後秦,姚興以為忠,命為都督河右諸軍事,車騎大將軍,涼州刺史,使其鎮守姑臧。這年十一月禿髮褥檀自樂都遷入姑臧。
南涼弘昌六年(公元407年)九月,禿髮褥檀徵集胡漢兵員五萬餘眾再次討伐北涼,雙方戰於均石(在今張掖東境),褥檀大敗,蒙遜乘機攻占南涼日勒(今山丹縣東,南)。
南涼嘉平三年(公元410年)春三月,褥檀復自將五萬騎伐蒙遜,戰於窮泉。 褥檀大敗,單馬奔還。蒙遜乘勝進攻姑臧。姑臧人皆驚潰。降者萬餘戶。褥檀畏蒙遜之逼,乃將都城遷回樂都,留兵守姑臧。
嘉平四年(公元411年)二月,蒙遜率步騎三萬攻克姑臧。翌年(公元412年)冬十月,蒙遜遷治於姑臧,十一月繼河西王位,改元玄始。
此後幾年,蒙遜經常興兵南下,多次將南涼都城包圍,南涼國力更加衰弱。與此同時,西秦也不斷對南涼作戰。玄始三年(公元414年),乞伏熾盤終於攻下南涼都城樂都,禿髮褥檀降於西秦,南涼亡。以後北涼與西秦便成了近鄰,為了爭奪南涼故土,雙方不時交兵,互有勝負。

戰爭經過

其後,蒙遜的主要攻擊目標集中在西涼。開初西涼由李蒿當國,沮渠蒙遜曾對其發動過多次試探性的進攻,只是當時西涼在李蒿主持下,外結睦鄰,內修德政,上下團結,慎於用兵,使北涼難以得手。玄始六年(公元417年),蒙遜聞李蒿病死,次子李歆即位,遂於四月先遣其弟張掖太守沮渠廣宗詐降於西涼,誘李歆進攻張掖。歆中計,遣武衛將軍溫宜先行,自己後繼接應。蒙遜將三萬兵埋伏於蓼泉(今本縣蓼泉鄉),為歆發覺,引兵退還。但蒙遜窮追不捨,與歆戰於鮮支澗。開初李歆失利,其部將辛淵將戰馬讓李歆,自己步戰而死,激勵了西涼兵人人奮戰的決心,北涼兵不能擋而潰。歆率部乘勝追擊一百餘里,斬俘北涼兵七千餘級,大勝而歸。次年(公元418年)秋九月,蒙遜又引兵伐西涼,李歆將出拒,左長史張體順力諫乃止,蒙遜大掠秋禾而還。

西涼滅亡

西涼李歆初登王位,年輕好勝,喜於用兵,且用刑過嚴,又好置宮室,其從事中郎張顯為國憂慮,上表固諫。以為:“涼三分(李氏、沮渠、乞伏三方割據),勢不久支(三方不能長期共存),兼併之本,在於務農;懷遠之略,莫如寬簡……(殿下)宜減繕徹懸(宜節約、廢樂),修身側道,而更(今反而)繁刑峻法,繕築(建築)不止,殆非所以致興隆也……沮渠蒙遜,胡夷之傑,內修政事,外禮英賢,攻戰之際,身均士卒,百姓懷之,樂為之用。臣謂殿下非但不能平殄蒙遜,亦懼蒙遜方為社稷之憂”。但李歆不以為然,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又過三年,到玄始九年(公元420年)秋七月,蒙遜欲伐西涼,佯先引兵進攻西秦之浩宜(在今青海省門源縣),既至,又返回川岩(今張掖西南)屯守,以逸待勞。李歆不知是計,以為張掖空虛,欲乘機偷襲。其母尹氏極力阻止說:“我們新建之國,地狹人稀,全力防守,還恐有失,怎么能輕舉妄動,希圖奪取別人的土地呢?我看沮渠蒙遜英勇驍戰,你不是他的對手;況且他正想兼併別國領土,似乎天時也順他。今我國雖小,足能養活國人,你應慎時度勢,正確衡量自己力量,方為明智之舉。而且你亡父的遺囑要‘深慎兵戰,保境安民,俟時而動’,今天還記憶猶新,奈何勝利沖昏頭腦,忘卻先父遺訓,想攻打人家?如果你執意孤行,我看這次恐怕只能看見你帶兵出去,再也看不到你帶兵回來了”。李歆聽不進去,遂領騎兵三萬,向張掖進發,進軍到都瀆澗(今高台鎮夷),蒙遜聽到這一訊息大喜,說:“中吾計矣!”急忙帶兵趕回,雙方大戰於懷城(今臨澤縣平川鎮),結果 被蒙遜打敗。其左右部將勸歆撤回酒泉。李歆說:“我不聽太后教誨,遠征大敗受辱,不殺蒙遜這胡兒,我是無臉面回去見母親的”。於是督促兵將再戰,最後被蒙遜殺於蓼泉。從此,北涼乘勝前進,占領了西涼國都酒泉。次年(公元411年),攻占了敦煌,至是西涼亡。於是西域諸國,皆向蒙遜稱臣朝貢,北涼進入全勝時期。
西涼既滅,蒙遜把兵鋒轉向西秦。但西秦也屢次反攻,北涼頻年失利。兩員大將被擒,士卒被斬者每次多達數千,人民也被徒走數萬。永和元年(公元433年)三月,蒙遜死,其子牧犍即位,又過六年(公元439年),北涼被北魏所滅。從此河西版圖大部併入北魏國土,結束了窮兵黷武、連年不斷的戰爭,廣大民眾才得以休養生息,生產逐漸有了發展。
臨澤縣清乾隆年間的貢生喬彥《蓼泉古城》詩云:“此處西涼起戰塵,七千勁卒頓成嶙,冠軍祠內都奇節,不及旌忠狄道辛”。以志不忘。
註:資料出自《晉書》、《魏書》、《宋書》沮渠蒙遜傳、李蒿傳、尹氏傳,及《甘州府志》、《五涼史略》等。

五胡十六國 (304-589)

背景

西晉在曹魏統一北方,進而晉武帝滅孫吳統一中國之後,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局.這樣一來,社會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的基礎.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其它的外患導致中原淪陷,邊垂不保,群雄混戰,生靈塗炭.司馬王室南遷。爾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中原從未被東晉所收復,國家未為統一,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都在十六國之外。共有二十國。

社會影響

五胡世代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因對抗晉政府的腐敗和官員的貪污殘暴,而叛變晉王朝。他們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各自征戰,民不聊生。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這裡僅述其大勢。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戒,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