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塘(廣東省汕頭市蓮塘村)

蓮塘(廣東省汕頭市蓮塘村)

蓮塘村也稱蓮青村--粵東文明村,村莊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約一四四二年,隸屬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峽山居委,位於峽山鎮與兩英鎮交界,丹鳳路盡頭,東鄰下東浦村,北靠上東浦村,西南與溪心村、英光村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塘
  • 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
  • 隸屬: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峽山居委
  • :於峽山鎮與兩英鎮交界
蓮塘村也稱蓮青村--粵東文明村,村莊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公元約一四四二年,隸屬廣東汕頭市潮南區峽山居委,位於峽山鎮與兩英鎮交界,丹鳳路盡頭,東鄰下東浦村,北靠上東浦村,西南與溪心村、英光村接壤。全村500多戶,4000多人,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來人口100多人。蓮塘現分為五個片區,以唐氏魏氏為主,唐氏約占總人口四分之三,魏氏約占總人口四分之一,另有後期遷入的黃氏、陳氏、王氏幾戶。
蓮塘是一個典型的外遷村。由於地理位置的偏隅,村委素質與能力的低下,文化、經濟一直落後於其他鄉村,村政建設一直跟不上,道路失修,教育忽視,規劃落後,當四鄰鄉村已從一個個家庭作坊發展到大公司大集團,蓮塘的廠坊寥寥可數,人量人才勞力外流,居民外遷,現外遷約有100戶。
蓮塘地處練江上源,中港之畔,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農業主要以水稻、青菜、水果、甘薯、花生為主,古往今來,鄉民刻苦勤勞,深耕細作,創辦私塾教化鄉民,惠及子孫,人傑地靈,素有文明村之稱。在改革開放之後,鄉民繼承艱苦創業的傳統,發揮聰明才智,經商改善鄉里風圍,印染、紡織、旅遊用品、手工業等產業陸續發展,樓房一幢幢樓房拔地而起,經濟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況。
改革開放以前,主要是以農業為主,工業有磚瓦業,民風質樸,百姓勤勞,全村大都是平房,由於交通較鄰近村相對閉塞,道路發展落後,村委領導幫子文化素質低下與管理水平的落後,人才外流,鄉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度被市列入貧困村,成為四鄰經濟較好村鎮的主要勞務輸出村,多數村民走出村莊,到外面經商謀生,大多取得不俗成就,蓮塘人的經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猶以廣州、深圳、東莞為最多,蓮塘也是著名的華僑村,華僑主要分布在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
90年代前,蓮塘、英光、溪心三村統稱為三聯鄉,行政獨立,教育上以蓮塘為主,英光、溪心村均歸到蓮塘學校就讀,90年代初後解體為各獨立村,學生各自在本村就讀。蓮塘的教育一度在鎮上處於領先,後由於教育上硬軟體的落後,國小教育一度處於鎮的後尾,1996年華僑資助新校舍蓮塘學校落成,硬體改善,師資力量增強,教育突飛猛進,2000年後一直處於全鎮的前茅。蓮塘學校沒設中學部,一直以後來,國中均編制在鄰近村的學校就讀,教育局把蓮塘國中生源編制在北鄰村一河之隔的上東浦中學,1993年曾一度編制在較遠的大宅學校,導致大量國中生綴學,足足影響了一代人的學業,後又編制返上東浦中學,由於地域隔閡和教學質量等原因,多數國中生源自主擇校,小部分跑讀於鶴豐學校、桃溪學樣和一種民辦私校,這也是制約蓮塘百姓文化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蓮塘走出的大學生歷來甚少。
蓮塘設有理事會,一片區一個名額,女性不參選,以戶為單位,每戶均有參選資格,各戶以主事男丁參選,本屆獲選下屆不再參選,每年一屆,由上一屆理事會監簽,三山國王“響靈”決定。理事會行使村裡的民風民俗傳統節日,公共費用的募捐,廟會的安排,各眾神的管護,甚至包括築橋修路、濟貧救世。
蓮塘河港渠道多年失修,污染日益嚴重,村委不重視水利工程,一直以來蓮塘均遭遇水災困擾,猶以2008年,2010年的洪勞水災最為嚴重,2010年夏季水災創下村史記錄,個別片區水淹超過二米,全村不同程度受災,倒坍房舍十多座,損失空前。
村舍建設主要以傳統的潮汕平房下山虎、四點金建築為主,坐落有序,極富潮汕特色。小商品超市今已發展有四個,物美價廉,服務周到,“隊本市場”初具規模。
歷屆蓮塘村委書記:唐增松(已故),唐錦耀(已故),唐錦樹,唐昭亮(已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