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亨建

蒲亨建

蒲亨建,男,現為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與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1988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專業,獲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樂律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史學。

迄今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及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90餘篇。有關樂律學、民族音樂學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重大反響與激烈爭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蒲亨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
  • 出生日期:1956年7月
  • 職業:華南師大音樂學院教授
  • 畢業院校:武漢音樂學院
  • 主要成就: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專著2部
  • 代表作品:2009年12月出版《探賾索隱——中國音樂形態學新論》
人物簡介,人物成就,學術成果,學術論文類,專(編)著與課題類,學術領域影響,

人物簡介

蒲亨建,男,1956年生於重慶,1985年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音樂系,獲藝術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武漢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理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到西南師大音樂學院任教。1992年破格晉升副教授;1998年晉升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樂律學、民族音樂學、音樂史學。

人物成就

迄今在《音樂研究》、《中國音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及省級以上學術刊物發表論文90餘篇。有關樂律學、民族音樂學的論文在學術界引起重大反響與激烈爭論。1990年發表的《傳統七聲音階三分說證偽》一文(《音樂藝術》4期)所引發的“同均三宮”問題的學術爭鳴,已持續近二十個年頭,“其所涉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所產生的學術影響,為當代中國音樂史所僅見”(《音樂研究》2003年4期編者按);其提出疑點並與海外音樂人類學者楊沐的交鋒,“對於音樂人類學在中國音樂學界近20年來的發展狀況各抒己見,提出了一系列觀點明確、論點尖銳、可謂針鋒相對,但卻值得每一位相關學人深省的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2期編者按)。

學術成果

學術論文類

(加黑字型為學科級或核心刊物):
1、《論通用腔》載《四川戲劇》1988年創刊號,《人大》資料中心1988年5期全文轉載。
2、《區域音列控制與整體風格規範》載《四川戲劇》1988年4期。
3、《高腔系通用腔研究》載《黃鐘》1988年2期。
4、《武當山青城山道教音樂之比較研究》載《交響》1988年4期。
5、《武當山青城山道教音樂之比較研究補》載《交響》1989年2期。
6、《宮調情感說辨義》載《中國音樂學》1989年3期。
7、《崑腔入川年代初考》載《四川戲劇》1989年2期。
8、《音樂起源論》(譯文)載《交響》1990年2期。
9、《戲曲音樂體制發展的歷史趨勢》載《樂府新聲》1990年1期。
10、《傳統七聲音階三分說證偽問題的提出》載《音樂藝術》1990年4期。
11、《論音列色彩》載《交響》1991年1期。
12、《答〈通用腔置疑〉》載〈四川戲劇〉1991年3期。
13、《論我國民族音樂的三種節奏模式》載《交響》1991年4期。
14、《武當山道教韻腔特異風格的型態學研究》載《第二屆國際道教科儀音樂研會論文集》(1991年香港)《音樂研究》編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15、《論場音列》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1年1期。
16、《琵琶十二平均律推證》載《中國音樂學》1991年4期。
17、《道教與聲曲折譜式》載《國際道教文化研討會文集》湖南教育版社1991年3月出版。
18、《音樂的刺激與感知》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2年1期。
19、《詞情與曲情的形義同構關係》載《黃鐘》1992年3期。
20、《玉音法事曲線譜源流初探》載《中國音樂學》1992年3期。
21、《十二平均律是非自然律制嗎?》載《中國音樂學》1993年2期。
22、《宮音音主觀念的樂律學悖論》載《交響》1993年3期。
23、《簡化川劇高腔曲牌之我見》載《音樂探索》1993年3期。
24、《我國民族音樂形態學理論研究近況簡介》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4期。
25、《五度相生律的內在過程與結構本質新探》載《音樂學習與研究》1994年1期。
26、《我國民族音樂形態特徵的重要支點》載《交響》1994年1期。
27、《↑Fa↓Si在音階結構邏輯中的本質判斷》載《藝苑》1994年1期。
28、《樂律學關係中的一個疑問》載《中國音樂學》1994年3期
29、《〈讀後〉的讀後感》載《交響》1994年4期。
30、《平均律之諧和觀及定律法求證》載《黃鐘》1996年1期。
31、《音主新證》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1期。
32、《論五度相生“均”、“調”關係的彈性機制》載《藝術探索》1996年1期。
33、《論音感層次》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6年4期。
34、《關於同均三宮的兩個問題》載《樂府新聲》1996年4期。
35、《樂律學基礎理論的回歸與重建》載《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1期。
36、〈對音分標記法普適性的質疑〉載《樂府新聲》1998年2期。
37、《音腔之疑》載《中國音樂》1998年3期。
38、《中國傳統七聲音階說否證》載《中國音樂學》1998年4期。
39、《泰國的傳統音樂與音樂教育》(譯文)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增
40、《中國“音階”說三疑》載《雲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2期。
41、《宮角大三度思辯》載《雲南藝術學院學報》1999年4期。
42、《音體系定量標記法的設計原則》載《黃鐘》1999年4期。
43、《音樂民族特色之成因斷想》載《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0年1期。
44、《音體系定量標記法新解與釋疑》載《樂府新聲》2000年1期。
45、《中國傳統七聲音階真偽辨》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2期。
46、《鞓紅譯譜正誤的形態學研究》載《音樂藝術》2000年4期。
47、《同均三宮再辨》載《黃鐘》2001年1期。《人大》2001年5期全文轉載
48、《對〈樂理〉一書的幾點異議》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4期。
49、《原理與套用——中西方音樂形態學比較研究之一》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2期。
50、《中西音樂比較研究的若干思考》載《中國音樂》2002年4期。
51、《音級概念與音結構邏輯的內在聯繫》載《黃鐘》2002年4期。
52、《聶耳歌曲創作成功之道初探》載《中國音樂學》2003年3期。
53、《樂律學的數理特徵與功能價值認證》載《中國音樂》2003年3期。
54、《同均三宮思考的新角度》載《交響》2003年4期。
55、《我對同均三宮的思考進程》載《音樂研究》2003年4期
56、《同均三宮假說的學科能量》載《音樂藝術》2004年3期。
57、《音樂理論中的音程概念與認識方法問題》載《藝苑》2004年4期。
58、《聶耳歌曲創作成功之道續探》載《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2期。
59、《也談樂理應該教什麼》載《中國音樂》2005年4期。
60、《對我國音樂文化學研究現狀的初步思考》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年4期。
61、《穿越概念糾葛,直面事像本質》載《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2期。
62、《主觀思考中的客觀真實》載《中國音樂》2006年3期。
63、《中國道教音樂巡禮》(一)(二)(三)(四)(五)載《音樂愛好者》1994年1期。1994年2期。1994年3期。1994年4期。1994年5期。
64、《琳琅振響古韻幽》載《國際音樂交流》1995年2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
65、《“循聲說”——音樂起源新論》《華南師大學報》2007年5期
66、《重拾音樂起源問題》《人民音樂》2008年4期
67、《重複論證怎可自詡獨創》音樂評論網2008年
68、《音樂學術論文新分類綱要》學術批評網2008年學術批評欄目
69、《音樂二要素地位新識》《華南師大學報》2008年2期
70、《對我國高校教學多媒體熱的一點異議》《音樂創作》2008年1期
71、《“任意律”新解》《中國音樂》2008年1期
72、《一種新的定量——定性音調圖示描述、分析方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1期
73、《傳統、現代的完美結合與邏輯延伸》《音樂研究》2009、3期
74、《音樂人類學本事初論》《黃鐘》2009年3期
75、《曾侯乙編鐘律制歸屬問題研究中的邏輯思維問題》《星海》2009年2期
76、《活虎巨象鈍龜——科研成果三種類型特性概說》《人民音樂》2010年2期
77、《樂學與律學中“數理”關聯的幾個問題》《星海》2010年3期
78、《廣州酒吧音樂及其歷史文化背景調查研究(上)》《音樂藝術》2010年4期
79、《廣州酒吧音樂及其歷史文化背景調查研究(下)》《音樂藝術》2011年4期
80、《“亂雲飛”中二黃主腔與柯湘主題之關係再研究》《中國音樂》2010年3期
81、《音樂評論多元化與音樂評論家的社會責任問題》《人民音樂》2011年2期
82、《音樂研究中的靜音操作論》《中國音樂》2011年2期。
83、《另闢蹊徑獨出機杼》《黃鐘》2011年3期。
84《劉正維“我國民族音樂發展‘三起三伏’”論述評》《中國音樂》2012年1期
85《依字行腔表義功能質疑》《華南師大學報》2012年4期
86《對兩篇文章相似之處的比較分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3期
87《關於藝術學碩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思考》《中國音樂》2014年4期

專(編)著與課題類

1、《中國古典名曲鑑賞大觀》(編著)(台灣)文津出版社1998年出版。
2、《音體系原理與中國音樂理論》(專著)廣東省1999年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獨立承擔),已結題(24萬字)。
3、2007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道藏>所載音樂資料輯研》,07BZJ012(合作)
4、《中國音樂形態與文化生態關係研究》(專著)2007年廣東省社會科學共建項目(獨立承擔)
5、《探賾索隱——中國音樂形態學新論》(專著)巴蜀書社2009年12月出版
6、《民族音樂研究的視野、方法與案例》蒲亨建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學術領域影響

(以國家權威性量化統計信息為限):
在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負責編輯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1998年)中,蒲亨建的論文被引用八次,在全國藝術類學科中排名第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