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國戲劇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代戲劇是從1921年蒙古革命勝利後發展起來的,在中國內蒙古東北也有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人民共和國戲劇
  • 時間:1921年
  • 地區:內蒙古
  • 領域:戲劇
發展時期,1921~1940年,1940~1947年,1948年-至今,蒙古族戲曲劇種,①新蒙古劇,②科爾沁蒙古劇,蒙古國家古典藝術劇院,蒙古國概況,

發展時期

1921~1940年

1922年在烏蘭巴托成立了文藝宣傳活動中心──蘇赫巴托爾俱樂部,1926年修建了人民娛樂活動場。1922年在革命青年團中央書記寶音尼木和的領導下成立了戲劇工作委員會。委員會依靠民眾業餘文藝工作隊,進行戲劇創作和演出活動。他們的戲劇在蘇赫巴托爾俱樂部和人民娛樂活動場演出。現代蒙古第一部成功的戲劇《桑杜總管的罪惡事業》(1922)是寶音尼木和的作品。它取材於近代歷史的真實事件和人物,揭露了國內外敵人的罪惡行徑,歌頌了民族獨立運動和人民革命鬥爭的勝利。20年代演出過的戲劇還有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劇《貧苦老兩口》和《犯罪》,改編民間文學作品的劇目有《巴蘭曾格》、《格斯爾》,取材於古典文學的戲劇有達·納楚克道爾基等人的《烏什安達爾》(1923)和寶音尼木和的《小英雄帖木真》(1928),現代題材的劇目有寶音尼木和的《瑪爾拉莎爾》(1928)。20年代戲劇具有尖銳的政治傾向性,它們在宣傳蒙古革命的新思想,批判舊的思想道德,反映新的現實生活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到30年代,蒙古國家劇院、青年劇院和革命軍人劇院相繼建立,產生了專業劇作家。戲劇的藝術性也逐漸有所提高。這個時期的戲劇以蒙古歷史和現實生活為背景,注意刻畫人物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並努力挖掘新人的性格特徵。這種作品有寶音尼木和的《黑暗的政權》(1932)、《勇敢的將軍蘇赫巴托爾》(1933),達·納楚克道爾基的《三座山》(1934),喜·阿尤喜的《貧民達木丁和夫人道力格爾》(1933),達·那木達嘎的《新道路》(1937)以及奧雲的《登斯瑪》(1938)和《新人》(與別人合作)。這些戲劇反映了新與舊的矛盾,描寫了在矛盾鬥爭中新人性格的形成過程。1933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革命劇院聯歡節中,蒙古國家劇院演出的戲劇《黑暗的政權》獲獎。《三座山》是蒙古現代文學名著,在蒙古國家劇院上演了近2000場。劇本通過革命前一對情人云登和南薩爾瑪的愛情悲劇,描繪了舊社會貧苦牧民的悲慘遭遇,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罪惡,讚揚了人民的反抗鬥爭。中國翻譯出版了《三座山》(1959),並改編為京劇上演。《新道路》描寫了俄國十月革命後的蒙古人民革命鬥爭,塑造了人民領袖蘇赫巴托爾形象。

1940~1947年

被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戲劇。當時蒙古已有專業劇作家,除那木達嗄和奧雲外,敖伊道布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他們不但創作劇本,而且還翻譯和改編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優秀劇本,這對蒙古戲劇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戲劇表現了蒙古人民和蘇聯人民為保衛社會主義事業而進行的反法西斯戰爭。其中有那木達嘎的《沙賴河三□》,策登扎布和巴斯達的《滿都海徹辰夫人》、《朝克的青少年時代》,敖伊道布的《道勞岱》、《尋求幸福的孟和》以及奧雲的《阿睦爾薩納》和《草原勇士》。這些戲劇在塑造古代英雄和革命英雄的形象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績。那木達嘎最早創作了歷史題材的劇本《沙賴河三□》(1941),再現了為民除害的史詩英雄格斯爾可□的不朽業績。敖伊道布的《生日》、《我的歡樂》、《路》和奧雲的《宿站》、《兄弟們》等劇,反映了牧區建設和牧業生產的發展,歌頌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蒙蘇人民和軍隊的友誼和合作。《路》(1947)被認為是蒙古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劇本通過一個偏僻牧區的人民依靠自己力量修築通向外界公路和電話線的事跡,批評了人們頭腦中的封建迷信思想和落後習慣,歌頌了人民民眾的先進思想和進步事業。有人認為這個時候的戲劇暴露了一定的缺點,如反映現實生活的戲劇不多,沒有很好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解釋歷史現象等。

1948年-至今

出現了表現和平建設時期的戲劇。1948年4月召開第一次蒙古作家大會後,戲劇的內容產生了新的變化,逐漸走向以反映當代生活,刻畫新人形象為主的道路。除了僧格、洛德依當巴、奇木德和那木達嘎、奧雲、敖伊道布繼續寫劇作外,還出現了新的專業劇作家旺乾、勞岱等人。他們從事內容豐富、題材多樣、別具風格的戲劇創作,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各條戰線上的英雄模範人物。其中,旺乾(1920~1968)的劇作《醫生們》是這一時期的戲劇名著,曾獲國家獎金。該劇描寫大學畢業的青年醫生們的生活,揭示了他們的思想鬥爭,指出醫生們不僅要醫治人民的疾病,而且也要醫治自己和別人的不健康思想。旺乾的劇作善於揭示人們內心深處的矛盾,人物性格栩栩如生,情節緊湊,矛盾衝突尖銳,富有風趣。在這一時期,描繪農牧業生產勞動和塑造農牧業勞動者形象的戲劇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洛德依當巴和贊達拉的《額爾德尼·道爾基》、策登扎布和巴斯達的《阿爾布吉胡一家》、僧格和洛德依當巴的《走自己的道路》、旺乾和僧德的《塔米爾地方來的媳婦》等。《額爾德尼·道爾基》描寫額爾德尼·道爾基為乳粉廠研製成功水力發動煉乳機的故事。《阿爾布吉胡一家》顯示了戰勝自然災害的國營農牧場工作人員的事跡。描寫工業題材和表現工人階級的戲劇也得到一定的發展,較成功的有旺乾和達喜尼瑪的《司機陶昭》、奇木德的《汽笛聲》及奧雲和烏達巴拉的《瓶中之寶》。《司機陶昭》以一個省運輸公司為背景,表現了交通戰線上的先進與落後之間的鬥爭,塑造了陶昭和鐵木耳兩種不同類型的形象。《汽笛聲》描寫了在先進人物的耐心教育和幫助下,懶漢和受過勞動教養的人隨著汽笛的鳴聲走向新生活的新現象。《瓶中之寶》是70年代反映新城市建設和工人階級創造性勞動的優秀劇。隨著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批反映文化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較好的戲劇。如那木達嘎和洛德依當巴的《一班學生》,刻畫了一位有豐富知識,並推行先進教學方法的模範教師巴圖策仁的藝術形象。那木達嘎和納楚克道爾基的《年輕的一代》描寫了學校、家庭以及師生間為了共同事業而攜手並進的事跡。那木達嘎的《在新住宅里》被認為在當代戲劇的發展中向前邁出了一步。它描寫了新人的高大形象,在新住宅里,那順巴圖幫助兩個鄰居重新認識生活,引導他們走向了光明道路。

蒙古族戲曲劇種

①新蒙古劇

流行於遼寧阜新。成型於20世紀50年代初。劇目取材廣泛,有據短調民歌、民間故事、古典名著、現代文學作品改編者及新創作劇目等,計二十餘個。代表劇目有《桃繞》、 《花兒》、《嘎達梅林》、《烏雲其其格》、《王子爭親》、《牧丹仙子》、《鬧分家》、《教訓懶漢》、《教師頒》等。音樂 由蒙古族民歌的單一曲調向聯體發展。表演綜合歌、舞、詩、騎、射等手段,別具一格。伴奏樂器有文、武場之 分:文場以低音四胡、高音四胡及馬頭琴為主,配以捧笙、木管、橫笛、二胡等,有時加用牛號(宗教樂器,即長筒號);武場有立鼓(帶柄雙面鼓,鼓槌桿呈北斗七星勺狀)、大鈸、大鑼、九音鑼等。

②科爾沁蒙古劇

流行於內蒙古科爾沁一帶。音樂、表演尤具特色。代表劇目有《安代傳奇》等。

蒙古國家古典藝術劇院

原稱國家歌劇舞劇院,始建於1963年。有歌劇、芭蕾舞和交響樂隊。目前有十幾個藝術創作組,主要上演本國和外國的古典、現代歌劇、芭蕾舞、交響音樂作品。該劇院的保留劇目有《黑桃皇后》、《葉甫根尼?奧涅金》、《卡門》等歌劇和《天鵝湖》、《胡桃夾子》、《吉賽爾》等芭蕾舞劇,以及蒙古民族歌劇《三座山》等。
該劇院有300多名演職人員。許多演職員曾在俄羅斯藝術院校學習進修。不少人被授予人民演員、功勳演員的稱號。
該劇院的藝術家多次在國際音樂舞蹈比賽中獲獎,並經常組團出國訪問演出。

蒙古國概況

原名蒙古人民共和國,1991年11月21日改現名,即Mongolia,蒙文為Bkyuklelv。位於亞洲中部,屬內陸國家,國土區域位於北緯42-52,東經88-120之間。邊境線總長8161千米,陸路邊界線7678千米,北面與俄羅斯聯邦相接,邊界線3485千米;東、南、西三 面與中國接壤,中蒙邊界線長4770千米,沿邊界線豎有1597根花崗岩界柱。其國土東西長2392千米,南北1259千米,土地面積為156.65萬平方千米,人口2002年底為240.8萬,其中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56.6%。在全國人口中,人口最多的喀爾喀蒙古族占全國人口的80%以上,其次為哈薩克族,占4%以上,再依次為杜爾伯特、布里亞 特、布亞茲等15個民族。蒙古國1921年成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達會議上規定“外蒙古的現狀須予以維持”,作為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1946年1月,當時的中國政府宣布承認外蒙古獨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同蒙古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係。該國現與141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蒙古國現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2人,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杭愛山區和鄂爾渾河谷地,每平方千米有2-3人;南部的戈壁沙漠和半沙漠地帶,每10-15平方千米只有1人。在人口密集居住地,居民從前逐水草而居,過著遊牧的生活,一處水草盛地只聚集十幾或幾十頂蒙古包;永久定居點則是喇嘛教寺院所在地。蒙古國北部和中部地區牧放的主要是牛,遊牧距離相對不遠,一般不離開自己的傳統遊牧地界;南部戈壁沙漠、半沙漠地區,牧民們主要牧放駱駝和羊,遊牧距離長達數百千米。現在,城市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還有部分居民轉向了定居務農,今後的發展趨勢是將有越采越多的牧民轉向定居。目前,全國總人白的43.4%為牧民,並散居各地o 2002年首都烏蘭巴托市人3 82.4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40%,占全國城市人口的80%。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在蒙古國省市勞動局登記的失業人數為3.09萬人,當年新登記的失業人數為4.53萬人;其中女性占54.4%,16-24歲7700人,占25.1%,25-34歲者10600人,占34.4%,35-44歲者9300人,占30%,45-59歲者3200人,占10。5%;當年就業人數為3.55萬人,其中在國營企業和國家機關的為14%,在公司、集團等的占86%。
蒙古國大部分地區屬於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氣候乾燥,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漫長,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短促,秋季涼爽宜人,年平均降水量約120-250毫米。因地處世界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因而蒙古國境內常有大風雪,冬季氣溫可降至—40度,夏季最高氣溫達35度,無霜期僅90-120天;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600-3300小時,是全世界日照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
蒙古國資源豐富,地下資源有煤、金、銅、鉬、鎢、鐵、錫、磷、螢石、鹽等80多種礦物,礦床有3000多處,其中煤炭的分布最廣。目前開採的主要有煤、鎢、銅、鉬、金、螢石等。煤炭儲量500億-1520億噸,螢石
儲量800萬噸,鐵20億噸,磷2億噸,金3400噸,銀7000噸,石油30億-60億桶。額爾登特銅鉬礦已成為世界十大銅鉬礦之一,奧尤陶勒蓋有價值600億美元的銅礦和金礦,該礦是世界五大銅礦之一,距中國50英里,礦的價值600億美元。目前中國最大的銅業公司——江西銅業與該礦進行了合作。蒙古國的人均煤炭儲量是世界之最,是中國的108倍。
蒙古國森林面積為183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8.2%,其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0位左右;森林儲量約12.5億平方米,每年自然增長560萬立方米。在140多種樹木中,針葉林和闊葉林占74%,沙漠戈壁地區的沙樹占26%,主要分布在肯特、庫蘇古爾、杭愛和阿爾泰等省的山區地帶。全國人均森林占有量是中國的67倍。此外,蒙古國還有灰鼠、黑貂、羚羊、旱獺、野馬、野驢、野駱駝等珍貴的經濟價值較高的稀有野生動物,其中經濟價值占首位且數量最多的要屬旱獺,旱獺皮是蒙古國主要的傳統出口商品之一。
蒙古國境內地形起伏,地勢較高,總體走勢為西高東低,北林南漠,多為山地與丘陵平原,最高處海拔4372米,最低處海拔560米,平均海拔1580米;南部是占全國總面積1/6的戈壁地區,東部為丘陵平原。該國的河流屬於北冰洋、太平洋和中亞內陸三個水系,且主要分布於北部和西部區域,湖泊主要分布於西北部區域。全國最大的湖泊是烏布蘇湖,面積3350平方千米,平均年徑流量為390億立方米。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是中國的9.7倍。這些河流和湖泊除具有運輸、灌溉等價值外,尚盛產諸多的魚類。
蒙古國境內杭愛山脈呈現西北—東南走向,長700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色楞格河源於杭愛山北坡,注入俄羅斯貝加爾湖,長922千米,主要支流有鄂爾渾河,不凍期可通航。
潔白的蒙古包裝點著茫茫的草原。在草原上有一座美麗的城市,
這就是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城,其含義為“紅色英雄城”,它始建於1639年。烏蘭巴托位於蒙古高原海拔1351米的鄂爾渾河支流圖拉河右岸河谷,南北兩面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山上的蒼松和翠柏終年鬱鬱蔥蔥。城南的博格多山腳下,玉帶般的圖拉河由東向西緩緩流過,河水清澈見底,兩岸垂柳如煙似霧。站在博格多山上俯瞰,城市風光一覽無餘。該市布局為東西狹長,市中心除了現代化的建築群外,有面積達5.2萬平方米堪稱世界第二大的廣場-蘇赫巴托廣場。2004年中國政府提供了700萬美元以改造該廣場的照明系統。其正中矗立著蒙古人民革命領袖蘇赫巴托策馬揚鞭的巨幅雕像,北側是國家宮。城市的東西兩面則是一排排拔地而起的現代化住宅樓,樓房多為藍色和白色;城北山坡上的蒙古包,將遊牧民族古老的文明與現代化的氣氛融為一體。
烏蘭巴托是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原名庫倫,1924年改為現名。該城集中了全國60%的工業企業。這裡生產的純羊毛地毯和羊絨衫多次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獲獎。裘皮服裝和駝絨製品的質量亦堪稱一流。
烏蘭巴托可謂年輕人的城市,現有居民15.4366萬戶,人口 82.47萬,這座城市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70%以上。由於年輕人居多,整個城市充滿了青春活力。興安盟的首府烏蘭浩特,人口大約為20萬。邊境口岸城市阿爾山人口大約為重0萬。興安盟的經濟正逐漸由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向服務業經濟轉變。初級部門在GDP中的比重已經從1995年的45%降到了2000年的38%,第二產業在其中所占的比重自1995年以來保持不變,而第三產業則明顯地從27%增加到了33%。
東方省是蒙古與中國及俄羅斯接壤的地區。其省會城市為喬巴山,人口4.4萬,距首都烏蘭巴托665千米。蘇赫巴托爾省的省會在西烏爾特,距離烏蘭巴托560千米,人口1.51萬。肯特省的省會在溫都爾汗,人口為2.79萬人,距離烏蘭巴托326千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