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鵐

葦鵐

葦鵐(學名:Emberiza pallasi):為雀科鵐屬的小型鵐鳥。體重11-16克,體長126-151毫米。頭頂、頭側、頦、喉一直到上胸中央黑色,其餘下體乳白色,自下嘴基沿喉側有一條白帶,往後與胸側和下體色相連,並在頸側向背部延伸,在後形成一條寬闊的白色頸環,在黑色的頭部極為醒目。背、肩黑色具有窄的白色和皮黃色羽緣,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羽緣皮黃色,翅上小覆羽灰色,中覆羽、大覆羽黑色,具棕色或栗皮黃白色羽緣。體型和羽色頗似紅頸葦鵐,但雄鳥後頸有白領;前頰黑;腰和尾上覆羽均灰,肩羽黑而外翈白;雌鳥有眉紋,前頰白色。耳羽不如蘆鵐紅頸葦鵐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別於蘆鵐,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較長。

春季一般生活於平原沼澤地和沿溪的柳叢及蘆葦中,秋冬多在丘陵、低山區的散有密集灌叢的平坦台地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樹上。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其他季節多成3-5隻的小群。常在地面或在樹枝上覓食。其食物主要是蘆葦種子,雜草種子,也有越冬昆蟲、蟲卵及少量穀物。分布於俄羅斯、朝鮮以及中國的東北、西北、華北、華中、華東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葦鵐雄性成鳥(春羽):頭頂、頰和耳羽均黑色,頭頂的羽緣黃色;後頸具一白色橫帶,聯接頸側和頰部形成頸圈;背、肩羽黑色,羽緣白色,羽端沾牛皮黃色;腰和尾上覆羽淺灰色,前者具黑色羽乾紋,後者的羽乾紋褐色;翼上覆羽一般黑褐色,而小覆羽灰褐色,具淡黃褐色羽緣,中、大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的羽緣栗黃,外翈沙黃;小翼羽和初級覆羽暗褐,羽緣灰白;飛羽暗褐,外緣赤褐色;尾羽黑褐,具褐白色羽緣,中央一對尾羽羽緣具黃白色外緣,最外一對尾羽具楔形白斑,從內翈先端斜貫外翈中部,直達近基部;次對尾羽的白斑僅在內翈先端和外翈先端1/2處,部分標本的外翈白色部分較小。頦、喉和上胸中央黑色,前者有白色羽端;下體餘部白色,胸側沾淡栗灰,兩脅沾赤褐色,縱紋不著。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雄性成鳥(秋羽):通體具寬闊的沙黃色羽緣和羽端,故頭、頦和喉呈沙褐色,白色頸圈則被沙黃色所掩蓋;背和肩栗黃,雜以栗褐色羽乾斑;腰和尾上覆羽淺沙黃色,有時雜有不顯明的黑色羽乾斑;小覆羽褐灰,羽端稍沾沙黃色;飛羽暗褐,羽緣沙黃;尾羽黑褐,羽緣沾栗黃色;下體白沾沙褐色。
雌性成鳥(春羽):額、頭頂黑褐色,羽緣沙黃;眉紋黃白色;頭側栗褐;背、肩羽暗褐,羽緣栗色;腰和尾上覆羽淺沙黃色;一簇暗褐條紋圍繞喉部;胸、脅和尾下覆羽沾沙黃色,兩脅並有褐色條紋;腹部中央白色;其他部分和雄羽相似。
雌性成鳥(秋羽):頭頂、頰和耳羽栗黃,羽基黑褐;眉紋棕白,頸圈不顯;背、肩羽栗褐色,雜以黑色羽乾紋;腰和尾上覆羽棕灰,雜以銹褐色斑紋;頦棕白,頦側有滴狀黑褐色斑紋;下體污白,羽緣沾棕,喉側和前胸有銹褐色斑紋,體側有褐色縱紋。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下嘴帶黃色;腳肉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1-16克,♀11-15克;體長♂132-151毫米,♀126-145毫米;嘴峰♂8-10毫米,♀8-9毫米;翅♂65-74毫米,♀63-72毫米;尾♂58-70毫米,♀55-71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0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葦鵐是中國北方和沿海常見的旅鳥,多棲息於平原沼澤及溪流旁的柳叢和蘆葦中、丘陵和平原的灌叢中。其生活環境頗為廣泛,季節不同也有差異。春季常在平原沼澤地和沿溪的柳叢以及蘆葦中;秋冬季多在丘陵、低山區的平坦台地,地上有豐富的枯草並散布著比較密集而帶刺的灌叢和平原荒地的稀疏小樹上,但不進入大的密林中。

生活習性

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和旅鳥。每年多在10中下旬開始遷來中國越冬,一直持續到11月中旬還在進行。
繁殖期間成對或單獨活動,其他季節多成3-5隻的小群一直保持到冬春,尤以嚴冬、早春的數量最多。大部分到長江下游和中國福建越冬。性極活潑,常在草叢或灌叢中反覆起落飛翔,不畏人,除非很接近時才飛離。活動時伴隨著叫聲,在起飛時發出似“jie”的單音節叫聲,棲息時,常發出兩個音節的“jie,jie”聲,似麻雀的叫聲而較嬌細。
常在地面或在樹枝上覓食。其食物主要是蘆葦種子、雜草種子、植物嫩芽等植物性食物,也有越冬昆蟲、蟲卵及少量穀物。

分布範圍

原產地:中國、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蒙古、緬甸、俄羅斯聯邦。
遊蕩:丹麥、香港、尼泊爾、葡萄牙、瑞典、英國和美國。
中國東北、內蒙古、新疆、寧夏、甘肅、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福建。新疆天山、喀什、姆茲丹瑪斯、瑪納斯、喀喇崑崙山、內蒙古包頭、黑龍江、小興安嶺、哈爾濱、寧夏、甘肅武威、蘭州(旅鳥、冬候鳥),秦嶺、江蘇和福建。
葦鵐分布圖葦鵐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在沼澤地的草叢或灌叢中近地面的灌木枝上營巢。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構成,每窩產卵4-5枚,卵粉紅色被有暗色斑點,也有為白色而被有黑色斑點的,尤以純端較為常見,卵的大小為18毫米×14毫米。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葦鵐(4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Emberiza pallasi lydiae
Portenko, 1929
2
葦鵐西伯利亞亞種
Emberiza pallasi minor
Middendorff, 1853
3
Emberiza pallasi pallasi
Cabanis, 1851
4
Emberiza pallasi polaris
Middendorff, 185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