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因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粗壯草本,莖高60—100厘米,上部多分枝,密被短柔毛,有明顯縱條紋。單葉互生,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6—8厘米,寬4—7厘米,頂端鈍或銳尖,基部楔形,邊有不規則的鈍齒,被短柔毛,下有細小腺點。花黃色;頭狀花序卵球形,多數,沿莖枝生於葉腋,近無梗,總苞鐘狀球形。花期6—8月,果期9—10月。

分布範圍

生於村旁、路邊山坡灌叢中,路旁草地上或疏林下。產於廣西靈川、桂林、金秀、柳州、南寧、龍州、平果、鳳山、南丹等縣市;分布於我國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各省區以及河北、陝西;朝鮮、日本、越南、緬甸、錫金、伊朗、俄羅斯等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利尿,化痰,破血,止血生肌,殺蟲。
[別名] 挖耳草《上海常用中草藥》,癩虱草《中國植物圖鑑》,野鉬煙。
[來源] 菊科植物天明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全草、果實。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鮮用或曬乾備用。
[傳統套用] 治咽喉腫痛,氣管炎,胸膜炎,肝炎,肝硬化,瘡瘍腫毒,蛇蟲咬傷,瘰癧,下肢潰瘍。
[用法用量] 15—60克,水煎服;或用鮮根葉搗爛調醋取汁含漱;外用適量搗敷或水煎洗。
[化學成分] 全草含倍半萜內酯:天名精內酯酮,鶴虱內酯[1],大葉土木香內酯[2],依瓦菊素[3],天名精內酯醇,腋生依瓦菊素,11(13)-去氫腋生依瓦菊素[11(13)-dehydroivaxilin] [4],特勒內酯,異腋生依瓦菊素及11(13)-二氫特勒內酯[11(13)-dihydrotelekin] [5]。
[藥理] 抗菌作用 50%全草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