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印(拼音:yìn)是漢語常用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字形像一個人用手按壓另一個人使他跪下,本義為摁、按壓,是“抑”的古字。按印章要用力摁,“印”又可解釋為印章、官印等。用作動詞時,意思就是“蓋章”。因為使勁按壓一物體,常常會在其他物體上留下一些印記,所以“印”又被引申為痕跡、印記、標記等義。又引申為符合,如“印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印
  • 外文名:print; seal; mark; stamp;
  • 拼音:yìn
  • 注音:ㄧㄣˋ
  • 平水韻部:去聲十二震 
  • 部首:卩
  • 總筆畫:2+3
  • 異體:𠘄
  • 統一碼:基本區-5370
  • 五筆:QGBH
  • 倉頡:HPSL
  • 四角號碼:77720
  • 字級及編號:一級(0285) 
  • 造字法:會意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溯源,詳細釋義,古籍解釋,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廣韻,康熙字典,字形書寫,字形對比,書寫提示,書法欣賞,韻書集成,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甲骨文(圖1、2)中的“印”字,由兩部分組成:上方是一隻手指張開的人手的象形,下方是一個半跪著的人的象形。兩部分合起來,就表示出了一個人在用手按壓另一個人的意思,“印”字的本義就是按。《說文解字》釋印字為璽印之印,是後起義,非其本義。
金文(圖3、4)中的“印”字由甲骨文字形發展而來:整個字變成了上下結構,上面是手形,下部的人形由原來的半跪狀,變成了彎腰弓背、腹後大腿胸貼膝蓋的蹲坐狀,似乎隨時都會撲倒在地,“按壓”的意思更為明顯。發展至秦代小篆(圖5、6)階段,“印”字的字形變得更為規整,並發生了一些變化:上部的手形進一步擴大,成了“爪”;下部的人形成了頭部挨著膝蓋跪坐的“卩”狀,似乎是真的被壓得爬不起來了。在隸書(圖8、9、11)中,“印”變成了左“爪”右“卩”的左右結構,已經看不出它本來的意思了。綜上所述,印字從甲骨文、西周金文、戰國文字、《說文》小篆形體上看,都像人以手抑按人而使之跪下的樣子,即後世“抑”字初文,後世抑表示印字本義,印字只表示引申義。

詳細釋義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yìn
名詞
政府機關的圖章,泛指圖章。
stamp
墨子·號令》:“守還授其印,尊寵官之。”
徐官《古今印史·用印法》:“凡寫詩文,名印當在上,字印當在下。”
印鈕印鑑印璽;印綬;印把子
蓋圖章留下的痕跡,泛指痕跡。
print
巴金《寒夜》二二:“他的牙齒緊緊咬著大拇指……過了一會兒,他放下手,也不去看指上深的齒印。”
印痕;印花;印跡;手印
指印刷活字。
沈括《夢溪筆談·技藝》:“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
證明與事實相符。
confirm
袁康《越絕書·外傳計倪》:“(伍子胥)師事越公,錄其述,印天之兆。”
印證
(Yìn)姓氏用字。參看“印姓”。
動詞
蓋章或如蓋章般在物體上留下痕跡。
stamp
李遠《游故王駙馬池亭》詩:“野鳥翻萍綠,斜橋印水紅。”茅盾《色盲》五:“路上剛灑過水,車輪在地面印出兩道線。”
比喻留下深刻印象。
impress
巴金《》二:“梅的悲慘的結局還深深地印在她的腦里。”
符合;吻合。
李漁《慎鸞交·贈妓》:“只要心相印,肉可均,身堪殉。”
心心相印
特指印刷,使文字、圖畫等留在紙、布、或器物上。
print
魯迅《書信集·致吳朗西》:“印時要多印五張,以便換去印得不好的頁子的。”
印次;翻印
按;壓。
press
冰心《寄小讀者》十:“聽完了用她的衣襟來印我的眼角,靜靜的伏在她的膝上。”
謂燃香。
元稹《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燈籠青焰短,香印白灰銷。”
巴金《春》十七:“檀香點完了,你再印一盒吧。”
動詞
同“”。按;往下壓。
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高者印之,下者舉之。”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九】【印部】於刃切(yìn)
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凡印之屬皆從印。

說文解字注

執政所持信也。
註:凡有官守者皆曰執政,其所持之卪信曰印,古上下通曰璽。《周禮》壐(璽)節注曰:今之印章。按《周禮》,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謂諸侯於其國中,公卿大夫於其采邑用之,是即用印之始也,季武子於周禮為守都鄙者,而以璽書,達於魯君,是古有印明矣,葢(蓋)以簡書之。而寓書於遠必用布帛檢之,以璽泥𠨔之。至用縑素為書,而印之用更廣。漢官儀,諸侯王黃金槖駝鈕,文曰璽。列侯黃金龜紐,文曰章;御史大夫金印紫綬,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紐,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銅印,文曰印。
從爪卪。
註:會意,手所持之卪也。《左傳》:司馬握節以死。於刄(刃)切。十三部。凡印之屬皆從印。

廣韻

於刃切,去震影 ‖印聲真2部
印,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又《漢官儀》曰:“諸王侯黃金橐駝鈕,文曰璽;列侯黃金龜鈕,文曰章;御史大夫金印紫綬,文曰章;中二千石銀印龜鈕,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銅印,文曰印。”又姓,《左傳》鄭大夫印段,出自穆公子印,以王父字為氏。於刃切。四。

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字部】印 ·康熙筆畫:6 ·部外筆畫:4
古文:𠘄
《唐韻》於刃切。《集韻》《韻會》伊刃切。《正韻》衣刃切,竝因去聲。《說文》:執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卪象相合之形。今文作卩,瑞信也。手爪以持印。會意。《廣韻》:符,印也。印,信也,亦因也,封物相因付。《增韻》:刻文合信也。《前漢·百官公卿表》:二千石皆銀印,二百石以上皆銅印。註:師古曰:刻文云:某官之印。
又姓。《廣韻》:《左傳》:鄭大夫印段出自穆公子。印以王父字為氏。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筆順動畫演示筆順動畫演示
【筆順】
①ノ(撇)②㇙(豎提)③一(橫)④㇆(橫折鉤)⑤丨(豎)
【寫法】
左右寬窄相當,左旁頂部高,右旁底部低。
左旁居左半格,㇙(豎提)收筆於橫中線。
右旁居右半格;㇆(橫折鉤)的橫段與左旁的㇙(豎提)起筆點持平,豎筆緊貼豎中線右側。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韻系字母(紐)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去聲
二十一震
真A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刃切
ʔjen
集韻
去聲
二十二稕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伊刃切
ʔjen
中原音韻
去聲
真文
齊齒呼
全清
iən
中州音韻
去聲
真文
葉因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八震
全清
衣刃切
ʔiən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八賓稟嬪畢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