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齒

《落齒》是唐代詩人韓愈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講述掉牙過程中韓愈的思想變化,從緊張到曠達,從恐懼死亡到樂天知命。最後與妻子玩笑,頗為風趣。這首詩既曲折有致,也明白如話,物情俱真,自得其妙。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落齒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落齒1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
俄然2落六七,落勢3殊未已4
餘存皆動搖,盡落5應始止6
憶初落一時7,但念豁可恥8
及至落二三,始憂衰即死9
每一將落時,懍懍10恆在己11
叉牙12妨食物,顛倒13怯漱水14
終焉舍我落15,意與崩山比。
今來落既熟16,見落空相似。
餘存二十餘,次第17知落矣。
18常歲一落,自足支兩紀19
如其落並空,與漸亦同指20
人言齒之落,壽命理難恃21
我言生有涯22,長短俱死23爾。
人言齒之豁,左右24驚諦視25
我言莊周雲26,木雁27各有喜28
語訛29默固好,嚼30廢軟31還美。
因歌遂成詩,時用詫32妻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齒:《六書故》:“齒當唇,牙當車。”口中兩頰生的齒叫牙,俗稱大牙。前近唇者稱齒。詩中牙齒互文,無別。
2.俄然:突然間,形容時間短。
3.落勢:牙齒脫落的勢頭。
4.殊未已:還沒有停止。
5.盡落:落盡,掉完。
6.始止:才停止。
7.落一時:掉第一顆牙時。
8.但念豁(huō)可恥:只覺得豁牙難看。韓愈《送侯參謀赴河中幕》詩云:“我齒豁可鄙。”意同。
9.始憂衰即死:才擔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10.懍懍(lǐn):畏懼的樣子。
11.恆在己:自己經常處於這種畏懼狀態。
12.叉牙:與“權椏”義同。即參差不齊。
13.顛倒:橫豎,即橫豎都不舒服。
14.怯(qiè)漱水:怕用水漱口。
15.終焉舍我落,意與崩山比:最後牙齒離開我脫落寸,像山崩一樣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16.熟:習以為常。
17.次第:一個接著一個。
18.倘(tǎng):假如。
19.兩紀:一紀十二載,兩紀二十四年。
20.指:同惰,當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講。
21.恃:維持、憑藉。
22.生有涯:《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23.長短俱死:王羲之蘭亭集序》云:“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24.左右:左右的人。
25.諦(dì)視:仔細看。
26.莊周:名周,人稱莊子,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曾為漆國吏。所傳《莊子》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歷來認為是莊周自己作的。《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歷來認為出於後世道家假託。
27.木雁:《莊子·山木》云:“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28.各有喜:指主人對木與雁的態度,大木、鳴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無牙各有各的好處。
29.語訛(é):語音不清。
30.嚼:能嚼食的牙齒。
31.軟:柔軟的舌。
32.詫:誇耀。

白話譯文

從去年開始落一個牙齒,今年又落了一個。
不久便連續落了六七個,看來落勢還不會停止。
留存著的牙齒都在動搖了,看來總要到落盡才完結。
想當初落下第一個牙齒時,只覺得口中有了缺縫,怪羞人的。
及至後來又落下兩三個,才耽憂年壽衰老,恐怕快死了。
因此,每一顆牙齒將落的時候,常覺得中心懍懍。
歪斜顛倒,既妨礙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可是它終究還是捨棄我而落下了,這時我的情緒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近來已經對於落掉牙齒習熟了,落一個,也不過和上一個差不多。
現在還留餘二十多個,也有了思想準備,知道它們會得一個一個地落掉。
如果經常是每年落一個,那么還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樣。
有人說,牙齒在掉了,看來生命也靠不住了。
我說人生總有一個盡頭,壽長壽短,同樣得死。
有人說,牙齒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會吃驚。
我說莊子有山木和鳴雁的比喻,我的牙齒落光了,說不定也是喜事。
說話多誤,那么就經常緘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專吃軟的東西,也同樣味美。
因為歌詠落齒,就寫成了這首詩,常常用它來給老妻和孩子們讀讀,讓他們驚笑。

創作背景

貞元十八年(802年)韓愈《與崔群書》云:“近者尤衰憊,左車第二牙無故動搖脫去。”令據此詩曰:“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齒。”推斷詩當寫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公三十九歲。

作品賞析

整體賞析

這首詩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習的詩的修辭。除了押韻和五言句這兩個詩的特徵之外,可以說全是散文的表現法。因此,講這首詩一點也不費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絕,我們現在把它譯成散文:第一絕說:從去年開始落一個牙齒,今年又落了一個,不久便連續落了六七個,看來落勢還不會停止。牙與齒雖然有一點區別,但這裡是互文同義。第二絕和第三絕說:“留存著的牙齒都在動搖了,看來總要到落盡才完結,想當初落下第一個牙齒時,只覺得口中有了缺縫,怪羞人的。及至後來又落下兩三個,才耽憂年壽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顆牙齒將落的時候,常覺得中心懍懍。第四絕描寫將落的牙齒。歪斜顛倒,既妨礙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終究還是捨棄我而落下了。這時我的情緒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個連綿詞,歪斜旁出之意,是狀詞,不是名詞。第五絕和第六絕敘述習慣於落齒的心理狀態。近來已經對於落掉牙齒習熟了,落一個,也不過和上一個差不多,現在還留餘二十多個,也有了思想準備,知道它們會得一個一個地落掉。如果經常是每年落一個,那么還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樣。第七絕說:有人說,牙齒在掉了,看來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說:人生總有一個盡頭,壽長壽短,同樣得死。第八絕說:有人說:牙齒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會吃驚。我說:莊子有山木和鳴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盡其天年;雁因為能鳴,故得免於被殺,可知有才與無才,各有好處。我的牙齒落光了,說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絕說:落了牙齒,說話多誤,那么就經常緘默也好。沒有牙齒,不能咬嚼,那么就專吃軟的東西,也同樣味美。最後兩句是結束:因為歌詠落齒,就寫成了這首詩,常常用它來給老妻和孩子們讀讀,讓他們驚笑。
全詩只用了一個《莊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沒有必須注釋才能懂的辭句,我們演譯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齒一顆一顆地落掉,是每一個漸入老年的人都會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這一件平常的事,描寫他每一個階段的思想情緒。從緊張到曠達,從憂衰懼死到樂天知命,整個過程,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態度,是從執著到自然,基本上還是老莊思想。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體會,也可以說,作者不因落齒而消沉,對人生的態度,仍然是積極的。
這樣的題材;這樣的表現方法,在初、盛唐詩中,確是不曾有過。因此,韓愈的詩和文,在同時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認為是一種怪誕的文學。他的門人李漢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說:“時人始而驚,中而笑且排。”這是記錄了當時人對韓愈的態度:始而驚訝,繼而譏笑,最後便大施攻擊。但韓愈並不動搖,他堅守他的原則:第一,不用陳辭濫調。第二,有獨創的風格。他說:“若皆與世浮沉,不自樹立,雖不為當時所怪,亦必無後世之傳也。”這是說:如果跟著一般人的路走,而沒有獨創的風格,在當時雖然不被人排斥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傳到後世。從此也可以了解,韓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藝創作,不是迎合當世,而是有意於影響後世的。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他的創作是為將來的。
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是在復古的口號下實現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個原則是“師古”,要向古聖賢人學習。他說:要學習古人的意,而不是學習古人的文辭。“師其意,不師其辭。”就是“務去陳言”和“能自樹立”。他的散文,以“司馬相如太史公劉向揚雄”為師,就是學習他們的創作方法。同樣,他的一部分詩,雖然當時人以為怪,其實也還是遠遠地繼承了漢魏五古詩的傳統,或者還可以遲到陶淵明。從陶淵明以後,這種素樸的說理詩幾乎絕跡了三四百年,人們早已忘記了古詩的傳統,因而見到韓愈這一類詩,就斥為怪體了。

名家點評

南宋·黃震黃氏日鈔》:“《落齒》詩結以‘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翻說最佳。”
南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落齒》云:‘語訛默固好,嚼廢軟還美。’余晚喪明,歐陽公權秘書勸余閉目勿視,援此二句,頗有意味。”
清·張鴻《批韓詩》:“朱彝尊曰:節節敘來,態勢更磊落真率意,道得痛快,正是昌黎本色。”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擬《止酒》詩。”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曲折寫來,只如白話,淵明《止酒》一篇章法爾爾。”
民國·蔣抱玄《評註韓昌黎詩集》:“惟真最難寫得痛,惟率最難寫得快。是詩頗打出此關,然硬處正復不少耳。”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