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南宋官員、學者)

黃震(南宋官員、學者)

黃震,字東發,號文潔,慈谿(今屬浙江)人。南宋學者。寶祐四年進士,歷仕史館檢閱、廣德軍通判,有文集。此幅畫像取自1928年修《浙江餘姚黃氏宗譜》。

基本介紹

  • 本名:黃震
  • 字號:字東發,號文潔
  • 所處時代:南宋
  • 出生地慶元慈谿
  • 出生時間:1213年
  • 去世時間:1280年
人物簡歷,人物生平,人物成就,創東發學派,直言內政弊病,平息鹽民暴動,主要著作,後世紀念,

人物簡歷

黃震(1213-1280),南宋慶元慈谿(今浙江慈谿東南)人,字東發,號文潔,人稱于越先生。南宋寶祐四年(1256)進士,授迪功郎吳縣尉。鹹淳三年(1267)擢國史館檢閱,參與修纂寧宗、理宗兩朝《國史》、《實錄》等。繼因上疏建議停辦僧道度牒,收回廟宇土地,以紓民力,觸怒度宗,貶官三級。次年出為廣德軍通判,禁淫祀惡俗甚嚴。六年因指責郡守不法,被斥以撓政罪免職。未幾改為紹興府通判,有政績。後歷官提舉江西常平倉司、江西提點刑獄、提舉浙東常平茶鹽、侍郎官等。宋亡後隱居定海靈緒鄉澤山(今屬慈谿田央鄉),後寓居鄞縣,講學著述,自稱“非聖人之書不觀,無益之詩文不作”。卒於故里(《宋元學案》稱餓死於鄞縣寶幢山),葬鳴鶴鄉錢家岙,門人私諡文潔先生。

人物生平

黃震生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東發,人稱於越先生,今掌起鎮黃家村人。他一生為官清廉,不畏權貴,正氣浩然,屢遭挫折,均堅貞不屈。鹹淳三年(1267年),他任史館檢閱。在論對時,直言不諱地指出當時大弊為民窮、兵弱、財匱及士大夫無恥,觸怒了度宗皇帝,被貶官三級,並下放到廣德郡任通判。
黃震像黃震像
黃震到廣德郡後,辦事仍舊十分認真。那裡有座祠叫張王廟,每年有數十萬人來此祈神,濫殺耕牛作為祭品,並時常發生爭鬥,影響農業生產與村族之間的團結,被黃震堅決地取締了。不久,黃震因指責郡守賈蕃世的不法,被賈告到賈的叔叔、權相賈似道那裡,結果落了個“撓政”的罪名而被免了職。
鹹淳七年(1271年),黃震任撫州知州,正碰上撫州饑荒,百姓流離失所,一片淒涼。米商富家卻乘機囤積糧食,抬高糧價,大發橫財。黃震腳踏車疾馳,不入州署,在驛舍里處理公務,四處張貼“閉糶者籍,強糴者斬”的告示,當即把米價壓了下來。接著又親自煮粥賑濟災民,並獎勵有功於賑濟的人員,很快穩定了局面。
德元年(1275年)三月,黃震從江西提點刑獄調任浙東提舉。當時,鳴鶴、石堰一帶鹽民因不堪官吏盤剝而舉行大規模暴動,遭到鎮壓後大批逃亡,黃震受命處置。他深入鹽場,反覆調查,知道完全是官逼民反,便一方面如實向朝廷反映情況,一方面著手多方招集逃難的鹽民,並如數發還官府歷年所欠的曬鹽本錢61.3萬餘貫,由此把一場“千里震驚”的風波平息了下來。
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69歲的黃震在故里去世,門人私諡文潔先生。

人物成就

創東發學派

黃震為學宗朱熹,兼綜葉適“功利之學”,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批判“心即天”和道器為二物觀點,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人心之靈可以認識客觀世界,但不能以心為天,批判理學家“人心道心”、“即心即道”,認為心只是靈明,不能傳,也不須傳。提出“道不離器”、物各有理觀點。主張知先行後,創“東發學派”。
黃震造像黃震造像

直言內政弊病

鹹淳四年(1268)七月,黃震在“史館檢閱”任上,他以國事日非為憂而上《戊辰輪對》二札。當時,黃震因目睹度宗無視內憂外患而履危而安,因此在札中直言當時內政有四大弊病:“民日以窮、兵日以弱、財日以匱、士大夫日以無恥。”接著還呈述邊防危急,外患堪慮之情勢:“近者,重慶為西蜀一線之脈既毀於火,光州金剛台為淮西襟要之口,又毀於火。況其(指蒙古軍)造舟運糧,忽又聞於諸閫(統兵在外的軍職人員)之探報,則邊情愈不可測矣。夫此三者,豈容並見!”說至此,黃震又以重言提醒皇上:“設不幸年穀果荒,饑民群擾,而外寇乘之,國將何以為國,而今則皆有其兆矣!”說至激憤處,竟犯顏揭斥:“(皇上)踐阼(繼位)五年以來,無一動容變色之慮,居則惟見湖山歌舞之已久,宮居服食之便安,而凡京、襄、淮、蜀之荒殘,中原、河北之狐兔,未必關於念慮也;出則惟見儀衛法物之塞途,簾幃粉飾之夾道,而凡驅逐出巷之啼號,窮僻在野之愁嘆,皆不接於見聞也。”力諫皇上“自畏目前之安而深為天下萬世之慮”。
針對宮中興建內道場的荒唐之舉,黃震在札中力陳佞迷佛道之不可取,主張住賣度牒,省去禱祠之費,節用國資民財。勸說度宗停建內道場。度宗不僅毫無省悟,居然勃然大怒,將黃震“批降三秩,即出國門”。黃震後雖因此連降三級,貶為廣德郡通判,但敢為國為民忘我直諫之聲遍於朝野。

平息鹽民暴動

德祐元年(1275),三月,餘姚石堰場、慈谿鳴鶴場發生所謂的鹽民大暴動。當此之時,朝廷急調黃震提舉浙東常平茶鹽,處理亂局。經黃震多次深入調查,察知亭丁(鹽民)逃亡或“相為盜挻”的原因,其實是由於官員椎剝亭戶,私吞鹽本錢,加之春荒嚴重,亭戶(鹽戶)衣食無著之際,還遭鞭撻之苦,被逼倍數交鹽,於是冒死而群起反抗。他一邊如實向朝廷反映情況,一邊安恤亭民,如數發還原欠鹽戶的歷年曬鹽本錢61.3萬餘貫、寬緩鹽課,同時革除鹽場諸弊,終於平息了這場官逼民反“震驚千里”的大風波。流散亭戶紛紛復歸,生聚之氣終於漸有所現。

主要著作

南宋王朝覆滅之後,黃震隱居於澤山(在今三北鎮),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其室為“歸來之廬”,專心整理自己的著作。他的哲學思想以朱熹為宗,形成“東發學派”。他主張理是“四時行,百物生”的“自然之準則”;釋“道”為日用常行之理,斥道家高談“人心”、“道心”之玄虛。其子黃夢乾、黃叔雅、黃叔英及學侶陳著,均重經史考辨,將“東發學派”思想傳播至閩浙一帶。黃震的《東發日鈔》(又作《黃氏日鈔》),是一部滿含睿語哲理的讀書筆記,對古書辨偽功力至深,為“東發學派”的代表作。另著有《古今紀要》、《古今紀要逸編》、《戊辰修史傳》、《讀書一得》、《禮記集解》、《春秋集解》等多種。

後世紀念

後人建有澤山書院來紀念黃震。黃家村現在還有“古臥床橋”,相傳為黃震幼年讀書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