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良泰

萬良泰 1930年8月出生,南昌人。1951年江西財大畢業,高級經濟師。曾任職於江西省森林工業局、省林業工業公司、深圳天益食品有限公司,中國林學會會員,江西省物價學會一、二屆理事,江西省林業經濟學會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良泰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南昌
  • 出生日期:1930年8月
  • 畢業院校:江西財大
  • 性別:男
基本簡介,從業經歷,退休後勤於筆耕,

基本簡介

1983年至1990年為中國林科院林業經濟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

從業經歷

1988年與省社科院農經所聯合為我省林業廳組織《林業資金良性循環課題研究》,並獲省林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該課題成果被收入《中國技術成果大全》。1986年因參於林科院林經所組織的《林價及序列林價》課題研究,為林業部授予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在職近40年,主要從事林業成本,物價管理及林業經濟研究工作。
退休近二十年,一直從事我國巨觀經濟、人文社科、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及農業綜合開發等的研究。2001年元月撰寫成《振興中華、開創林業工作新局面戰略思路及關鍵舉措》課題文章。2004年9月撰寫成《興國、治世、裕民方略獻言》課題文章。均先後作為國家《十五》規劃建議及《十一五》規劃建議、報送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及黨和國家領導審閱。1990年退休,退休前的十年,是他進入林業經濟學術研究,並取得成就的十年。那時正對經濟理論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

退休後勤於筆耕

退休後,隨著林經信息資料不就手等原因。繼續從事林經學術研究有困難。但他不能因此而結束他對學術研究的生涯。怎么辦?決定轉向大農業綜合開發及國家巨觀經濟的研究。因此決定下海去深圳打工。籍以考察市場經濟的變革情況。研究的對象雖改變,但他長期從事林業職業生涯,對廣大林業職工的深厚感情沒有變。對林業的興衰成敗他極為關注,雖研究的對象有所轉向,但重振林業、恢復森工體制的意願沒有變,立意在農業綜合開發及巨觀經濟的研究中力爭與林業相結合。
經長期的思考,必須從確立國企產權體制著手。因此在退休後的許多年,無時不在考慮重振林業,恢復林業體制的意念。於1994年便有《振興中華、開創林業工作新局面戰略思路與關鍵舉措》課題文章的主題的確立,並著手蒐集資料,構思文體、章節內容的撰寫。於2000年3月省人大因宜春地區開展對林業執法的檢查報告,在林業刊物上發表。這是對本省林業體制下放後,實施情況的總結。也是他對修改和充實上述課題文章的得力參考。於2000年冬,在省森工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上述課題撰寫和列印工作全面完成。這時恰逢國家徵集《十五》規劃建議,他便將此課題文章作為規劃建議上報國家計委規劃司,國家林業局,中國林科院及本省各有關黨政領導和省廳。
文章上報後的反映有:
(1)從2001年7月至2002年7月的一年時間內,便有前黨中央江澤民總書記、在三個不同場合發表了哲學和社會科學重要性講話,號召廣大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努力學習,獻身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中來。於2004年3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進一步繁榮與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檔案。
(2)2004年4月又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檔案的出台。此後不久,中央媒體CCTV2節目主持人邀請中共中央宣傳部張國禎副局長和中國人民大學紀寶成校長,就為何發布上述兩篇重要檔案的重要意義進行對話。對話中除了談及繁榮和發展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外,並引證了他在2001年上報的《十五》國家規劃中談到的“科技興國”的提法問題不完善、並引證“蘇聯解體並非科學技術落後,而是潰於經濟不發達”(詳見該文章第6頁),又引用了我“對江西毀林發展山區經濟,是事與願違,相互矛盾,達不到目的錯誤理論。”(詳見該文第55頁),以上兩點在上述對話中,歸納為“世界觀、方法論”的體現。從而說明繁榮和發展哲學和社會科學的重要性。他的上述學術見解,雖取得上述同志引證和運用,但並未直接點名道姓對他認可。只能說國家媒體對上述事物的認識、符合客觀規律,經得起實踐檢驗,但決不能就此引為自傲,而孤芳自賞。只能視為國家媒體對他的經濟學術理論學習研究的激勵和支持。從此,他本著這一信念,繼續從事經濟理論研究工作。
(3)於2003年10月國家媒體先後報導國家發改委向國際招標承包國家《十一五》規劃課題的前期規劃建議。他於同年11月便提出了《興國、治世、裕民方略獻言》課題文章的前言及提綱,報送國家發改委,正式文章於2004年9月撰寫完成,上報黨和國家領導及上述兩單位。課題文章上報後,於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後,人民日報刊發《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的社論。
《科學發展觀》並不是哪個人、某篇文章的標題。而是我們黨的幾代領導人,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同志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胡錦濤總書記四個文明協調和諧發展,和榮辱觀為指導,長期對事物的發展認識和經驗的歸納及理論升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探求事物發展規律,思維決策中的重大理念。是個博大精深的理論問題,又是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他的《興國、治世、裕民方略獻言》文章(全文)上報後,至今已為國家媒體廣泛起得共識共鳴,有的並得到採納實施。但卻未得到國家刊物對文章點名道姓的確可。為了維護他的智慧財產權,急於出版個人著作,他便將此長達十多萬字的(全文)重整摘要,於2005年首刊於[《時代楷模》叢書〔顧秀蓮署名〕--“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刊物第262-265頁。該文經首發後,接著便先後有數十家社會叢書刊物紛紛來函索稿轉登或評獎。他對此均予以從允、協作和支持,以表謝意。
(4)兩篇國家規劃建議文章上報後,對省林業體制恢復,改革的動向及反映:
(一)、於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與江西省委先後發布《關於加快林業發展的決議》。決議指出:為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新時期林業建設的戰略思想,發展目標和政策措施,明確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生態建設中首要地位,山區綜合開發中的基礎地位,做到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要把林業納入經濟社會總體布局中統籌考慮,因而將森工等事業單位自籌經費來源,納入省財政體制統籌中來;解決了建國以來森工體制夢寐以求的難題。
(二)、於2004年5月29日省委辦公廳舉辦“樹立科學發展觀”報告會。省委孟建柱書記在會上強調指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用辨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對待和解決發展中的一切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統一,決不能因經濟的發展破壞環境。”孟書記並用親身體驗的深厚感情,要求各級幹部注意工作方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切忌對人民搞那種“通不通三分鐘、不通就刮龍捲風”的粗暴做法。孟書記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上,何等鮮明地聯繫到我省山區林業體制脫勾、下放、亂刮“龍捲風”的粗暴作法的指責,何等正確英明。
(三)、在這次會議後,省委著手組織了23位專家宣講團,深入全省11個地、市,進行100個山區縣(市、區),以宣講科學發展觀為主題,以突出林業,重視林業發展為重點,從中既指責過去山區政策決策失誤和影響,又為確立江西林業體制、重振江西林業的發展,揭開了序幕。林業部門要感謝黨和國家這樣關心和重視林業的重振和發展。應以實際行動為山區林業建設,為山區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出好力、服好務。從林業體制改革脫勾、下放,到林業體制的重振、確立的得失成敗教訓中,最重要的是樹立科學發展觀,遇事從長遠著想,加深對生態經濟理論的學習與運用,尤以今後重振和開創林業工作新局面中,加強經濟理論學習,尤為重要。
他的兩篇國家規劃文章上報後,國家和社會媒體及各級黨政的種種反映,決不能統統視為他的文章所致。來自全國對規劃建議多達幾十萬份,相同相似的建議相當多,只能說他的文章和建議,是其中一份子,不值得居功自慰。即使是在某一點上出於文章的建議,也只能說在發展的征途上的一點點貢獻,為國為民造福,是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應做的一點體現,首先要感謝黨和國家多年培養和關愛,及廣大林業職工的支持。現實國家媒體對他文章的共識、共鳴值得注意的,只能是用以激勵他更加關心國家大事,去從事經濟理論的研究。因此自2006年以來,他的學術研究已延伸到人文社科領域。涉及的內容請審閱他的《新形勢下,我國經濟與現代農業若干問題的研討》文章。
我國自五千年歷史民族文化發展史以來,中華兒女各家學子孜孜不倦的學習研討、實踐的成果。其中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文化學說的研討,歷四代人(孔子、曾參、孔伋、孟子)近二百年,數千學子駐點辦學及遊說列國考察、砌磋、琢磨的成就。其探究時間之長,參加人員之多、活動範圍之廣,為各派學家所未有,並著有《四書》、《詩經》、《易經》以及“井田制思想”,“大同學說”社會思想等治國理政、人文、社科、經濟交往的學說。這些學說,不僅經歷我國各朝帝王,群臣及儒家歷代學子幾千年的社會實踐、探討、完善。可說儒家學說思想,至今已發展至博大精深的境界,具有興國之綱,治世之道,惠民之本的重大價值,已成為我國五千年民族文化輝煌燦爛的瑰寶。它的精神文明之道,也將是民族文化,傳播世界、享譽全球,受人尊崇的典範。是值得我國廣大幹部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深入學研,廣泛實踐的珍貴精神文化遺產。
特別是時處當今世界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而精神文明慘遭蹂躪,人的生存與發展深受侵擾和挑戰。當前人類利慾爭奪、狂妄廝殺的局面,隨時都有導致全球人類毀滅之災的可能。因此重溫和實踐博大精深的儒家精神文明學說思想,對興國、惠民、實現和諧相處,使人類走向和平美好的世界,是具有何等重大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已取得輝煌的成就,但如何捍衛祖國偉大航船,高歌遠航,永駛不休,關鍵是當前盛極一時的興國之綱,惠民之本、治世之道--儒家精神文明學說思想,及科學發展觀、治國理政的理念和實踐,有認真總結、歸納,使之成理論,再用於指導實踐的必要,在於各級領導幹部,廣大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不拘己任,勇挑重擔,為國家的興旺、人類的安康、世界的和平奮鬥不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