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

萎,形容植物的枯萎、枯槁、凋謝。多次出現在文集中,如《廣韻》、《集韻》、《楚辭·離騷》、《詩·小雅·谷風》等。常用詞組,如萎頓、萎黃、萎落、萎靡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萎
  • 拼音:wěi 
  • 詞性:動詞
  • 解釋:形容植物的枯萎、枯槁、凋謝
基本字義,詳細釋義,常用詞組,古籍解釋,

基本字義

wěi
<;動>
形聲。字從艹,從委,委亦聲。“委”義為“軟化”、“軟縮”。“艹”與“委”聯合起來表示“草本植物因失水而出現莖、葉軟縮”。本義:[植物]枯萎、枯槁、凋謝)
同本義 [wither;wilt]

詳細釋義

萎,蔫也。——《廣韻》
萎,草木枯死。——《集韻》
萎絕其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楚辭·離騷
萎,草木菸也。——《一切經音義》九引聲類
無木不萎。——《詩·小雅·谷風》
又如:萎絕(草木枯落);萎枯(乾枯);萎敗(枯萎);萎悴(枯萎;憔悴)
引申指病危 [be critically ill]
哲人其萎乎?——《禮記·檀弓上》。註:“萎,病也。”
萎絕其亦何傷兮!——《楚辭·離騷
又如:萎約(身體患病並陷窮困);萎折(死亡);萎哲(指有才智者之死亡);萎絕(死亡;消亡)
衰落;衰弱 [decline;weaken]。如:萎悴(衰落);萎餧(因飢餓而衰病。餧,同“餒”)
萎腇(音萎餒 wei nei),亦作“腲腇”,系疊韻連綿詞
所謂連綿詞(字),多由2個或2個以上的音節表示一個整體意義,無論音節多少,是不能分別釋義的。萎腇→腲腇,此字形雖變化,而詞義相通,符合聯綿字的特點。
時賢羅石標《說醫解字·聯綿字》云:“聯綿字因聲見義,不拘字形,故有形變、聲轉、義通的特點。……由於連綿詞中的古今字方言詞、外來詞有多種形變,形變而聲轉義通,故可把它視作同源詞。……聯綿字與通假字有別,通假字有本字與借字之分,而聯綿字的本質是語源相同,不存在通假關係,是不必考求其本字的。”
萎腇、腲腇,鬆緩、舒遲、軟弱之義。《集韻·賄韻》云:“腇,萎腇,耎弱也。”
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卷第二十四·馬援列傳第十四》云:“豈有知其無成,而但萎腇咋舌,叉手從族乎?”注云:“萎腇,耎弱也。萎,音於罪反;腇,音乃罪反。”
又,《文選·王褒<;洞簫賦>;》云:“其奏歡娛,則莫不憚漫衍凱阿那腲腇者已。”李善註:“阿那腲腇舒遲貌。”

常用詞組

wěi dùn
[tired] 疲乏,沒有精神
萎黃
wěi huáng
[withered and yellow;chlorosis]∶蔫枯變黃
樹葉萎黃
[wan and sallow;chlorosis]∶瘦弱、疲憊、臉色發黃
面色萎黃
wěi luò
[wither]∶蔫枯凋落
草木遇秋而萎落
[decline]∶衰敗、中落
萎靡
wěi mǐ
[listless] 委靡(精神不振作;意志消沉)
萎蔫
wěi niān
[wilt] 植物因缺乏水分而莖葉萎縮
花草在酷熱的太陽下由於失去水分而變得萎蔫
wěi ruò
[weary] 衰弱;微弱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萎 ·康熙筆畫:14 ·部外筆畫:8
《唐韻》於危切,音逶。蔫也。《詩·小雅》無木不萎。《屈原·離騷》雖萎絕其何傷兮。
病也。《禮·檀弓》哲人其萎乎。
《集韻》鄔毀切,音委。藥草。《爾雅·釋草》熒,委萎。《注》萎蕤也。《韓愈詩》萎蕤綴藍瑛。《注》萎蕤,靑花圓實。亦作荽蕤。
《正韻》蓄𦄲貌。《後漢·馬援傳》萎腇咋舌。
地名。《晉書·匈奴傳》萎莎胡等詣王駿降。
《集韻》同餧。詳餧字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