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農精神

萊農精神是在特定客觀歷史條件下,由幾代萊農人培育和傳承的精神品質。這裡所說的“萊農”,是原萊陽農學院的簡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農精神
  • 外文名:Lainong Spirit
  • 性質:一種特定的精神品質
  • 來源:萊陽農學院(現為青島農業大學)
  • 確立時間:2006年4月
釋義,產生條件,傳承和弘揚,

釋義

萊陽農學院創建於1951年,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一代代萊農人自強不息,艱苦奮鬥,逐步形成了具有學校歷史文化傳統和特色的“萊農精神”。“萊農精神”是在特定客觀歷史條件下,由幾代萊農人培育和傳承的精神品質。“萊農精神”的主要內涵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奉獻精神,學校發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寬容和諧、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

產生條件

一、萊農發展的歷史過程對萊農人的精神和意志產生了重大影響。回顧萊農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充滿了曲折和坎坷。從1951年創建萊陽農業學校,1958年創辦萊陽農學院,1962年調整為萊陽農業學校,1976年升格為萊陽農業大學,到1978年恢復萊陽農學院,經過了几上幾下。在種種磨難和艱辛中,萊農人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大學理想,從來沒有放棄對知識和創新的追求,從來沒有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反而形成了積極向上、永不懈怠,知難而進、遇挫不餒,志在創業、堅忍不拔的精神品格。這就是“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
二、萊農長期在縣城辦學,辦學環境比較差,加上在省內兩所農業高校的比較中處於先天劣勢,學校賴以發展的資源只能依靠自己去努力爭取。萊農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處在生存的壓力之下。這種環境和條件使萊農人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憂患意識。這使萊農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自己對萊農發展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因而形成了“萊農發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註:在後期的實踐中,後來將“萊農發展”改為“學校發展”,下同)。在這種精神的激勵下,萊農師生員工心繫學校發展,胸懷學校大局,不計個人得失,同心同德、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形成了“寬容和諧、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
三、如果說,發展歷程和客觀條件是大學精神產生的舞台,那么,大學中的活生生的人就是大學精神的創造者和傳承者。萊農精神並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而是鮮活地體現在幾代萊農人的身上,尤其是萊農的專家和教師身上。在萊農發展歷史上,萊農人以他們特有的樸實和堅韌創造了令人敬佩的輝煌業績。作物栽培與育種學的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為北方作物增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果樹栽培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在膠東半島果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萊農連續取得了仿生農藥、生物多糖、作物育種、克隆牛技術、菌根研究以及多媒體教學研究等一系列重大成果,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知識分子。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所從事的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能夠做到腳踏實地,心無旁騖,埋頭苦幹,勇於爭先,不求索取,甘於奉獻。他們是萊農精神的培育者、實踐者、弘揚者,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奉獻精神。
四、近年來,萊農的發展走出了困境,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特別是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學校抓住發展機遇,緊跟時代發展的節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新上了一批近農、非農專業,構建起了多科性大學的框架;當機立斷,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到青島辦學,使萊農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借鑑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大膽進行各項改革,激發了辦學活力。在萊農近年來的發展歷程中,萊農人善於學習,勤于思考,知時適變,善抓機遇,敢於探索,勇於開拓,積極進取,不斷創新,表現出了“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傳承和弘揚

追尋大學精神,塑造大學精神,弘揚大學精神,這是激勵和推進大學發展的需要,也是重鑄和升華大學理念的需要。“萊農精神”是我們在過去的發展歷程中戰勝困難,取得勝利的法寶。面臨新的形勢和任務,要實現萊農新的發展,我們要更加主動和自覺地弘揚“萊農精神”,用“萊農精神”凝聚起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第一,“萊農精神”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歷史時期的基本行為準則。
發揚“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要求我們面對困難要有信心、有決心、有辦法、有作為。要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知難而進,百折不撓。只要做到這一點,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發揚“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要求我們要善於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事物,集中全校智慧,不斷突破自身局限,切實解決好在辦學理念、管理理念、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的與學校發展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妥善解決好學校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緊跟時代步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開拓新思路,創造新業績。
發揚“愛崗敬業、爭創一流”的奉獻精神,要求每一位成員都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熱愛自己的崗位,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敬業、愛校對於教師與管理者來說,表現為優良的教風和工作作風,要求教師既要教書、更要育人,嚴謹治學,以崇高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做表率;要求管理者克己奉公、勇於攻關,要甘於為學校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和聰明才智,在工作中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敢為人先,勇創一流,在奉獻中提高自我,實現自我,成就自我;對於學生,則表現為優良的學風、班風,要志存高遠,胸懷祖國,做到誠信做人、誠信學習、誠信考試,拒絕作弊、拒絕論文造假剽竊,精益求精、品學兼優,追求“學無止境”的境界。
發揚“學校發展、我在其中”的主人翁精神,要求我們切實激發廣大師生做“歷史主人”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認識到萊農的興衰與每一位萊農人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都息息相關,切實樹立“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觀念。任何一所大學,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也凝聚著莘莘學子們的求索精神,一部學校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精神史、思想史。只要全體成員真正做到以校為家,以學校的事業為自己的事業,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與學校整體利益的關係,做到胸懷大局,心繫萊農,竭盡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學校的發展就獲得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久而久之,自然就創造出並繼續創造出共同認可的學校精神。
發揚“寬容和諧、團結互助”的友愛精神,要求我們胸襟開闊,思想開明,互相寬容,開朗豁達。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小到一個單位、一個團體,領導層和民眾之間只要上下齊心,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事業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就會走向衰敗。要善於與不同性格、不同見解的人一起共事,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包容別人的短處,善於溝通交流,努力創造和諧共事、心情舒暢的良好氛圍。要與人為善,誠心維護團結,做到互相尊重與關心,互相理解與支持,善於合作,善於妥協。只有如此,再加上鍥而不捨的堅韌毅力,萊陽農學院就不會錯過發展的大好機遇,找準定位,克服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實現新的發展。
第二,搞好“三個結合”,弘揚“萊農精神”。
學校發展的實際需要要求我們把宣傳“萊農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使“萊農精神”深入人心,家喻戶曉。一是要把“萊農精神”的宣傳與校史材料的挖掘結合起來,為“萊農精神”增添鮮活的內容。“萊農精神”是從萊農發展歷史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事跡、重大事件、以及一些形象生動、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事例和歷代校領導集體辦學理念中抽象出來的。在宣傳中,我們還要把它還原成具體可感的事跡和故事,增強其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我們的老教師和校友中,流傳著許多反映“萊農精神”的生動有趣的故事,將其進行收集和整理,一方面可以豐富萊農的歷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教育新一代萊農人。二是要把“萊農精神”的宣傳與樹立典型結合起來。“萊農精神”是萊農人創造和傳承的,它集中地體現在萊農發展史上湧現出的一批批優秀知識分子身上。要對他們的典型事跡進行收集和整理,用榜樣的力量啟迪、激勵和引導萊農師生。三是要把“萊農精神”的宣傳與日常教育活動結合起來。要把“萊農精神”的教育和薰陶納入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內容中去,充分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萊農特色,自覺地強化大學生對萊農文化的認同,培養他們對萊農的濃厚感情,使他們把萊農的大學生活變成自己人生的美好回憶。要把“萊農精神”納入到青年教師的教育和培訓內容中去,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校史教育,使他們從萊農發展的歷史中獲得力量,增強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自覺為萊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才智。
第三,領導幹部要做踐行“萊農精神”的先行者。
高校領導幹部是內部管理的組織者和實施者,也是師生的服務者。從大學精神的形成來看,領導幹部的倡導和身體力行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領導幹部帶頭踐行“萊農精神”,對於“萊農精神”的發揚光大,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當前,領導幹部踐行“萊農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帶頭艱苦創業。隨著青島校區的建立和發展,學校進入了新的創業時期。這一時期,各高校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更加繁重,機遇與挑戰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我們承受著從未有過的巨大壓力,面臨著從未有過的嚴峻考驗。要乘勢而上就需要全體師生員工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幹事創業。要充分認識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奉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犧牲。領導幹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對於我們能否實現既定目標至關重要。這就要求領導幹部要帶頭奉獻、帶頭實幹、帶頭創業,為全體師生員工做出表率。
第四,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萊農精神”的內涵。
縱觀大學發展的歷史和當今世界各國的大學,會發現一個事實:大學的辦學理念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調整、不斷充實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純粹的觀念,蘊含其中的大學精神也是一個不斷發展、豐富的過程。與所有的大學精神一樣,“萊農精神”不是靜止的、凝固不化的,是一個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開放體系,它隨著辦學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只有在實踐“萊農精神”,不斷推進學校改革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豐富和發展“萊農精神”,才能使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能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立足於創新、著眼於發展,不斷增添新的時代內涵,賦予其歷久彌新的生命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