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號航空母艦

萊特號航空母艦

萊特號航空母艦由紐波紐斯船廠建造。1944年2月21日開工,1945年8月23日下水,1946年4月11日服役。1952年10月1日重新設計改裝為攻擊航母,1953年8月8日重新設計改裝為反潛航母(CVS 32)1959年5月15日退役保存,同時設計改裝為飛機運輸母艦(AVT 10)。1970年9月被賣出拆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特號航空母艦
  • 外文名:USS Leyte CV-32
  • 所屬國家:美國
  • 武器分類:航空母艦
簡介,性能參數,建造服役,韓戰,撤退,太西洋艦隊,結局,

簡介

萊特號航空母艦(舷號CV-32)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五號艦,在非官方上亦是長艦體埃塞克斯級的五號艦。她原命名為王冠點,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的同名要塞,但在建造期間更名;這使之成為美軍第三艘以萊特為名的軍艦。雖然新艦名可上溯至美國於美西戰爭俘獲的一艘西班牙炮艇,但是次更名的目的,亦有視為紀念雷伊泰灣海戰。
萊特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但在戰後下水,一直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韓戰初期,萊特號曾臨時調到西太平洋,並作一次韓戰巡航,但此後便未再參與戰爭。萊特號於1952年被重編為攻擊航母(CVA-32);再於1953年改編為反潛航母(CVS-32);最後於1959年退役,同時改編為飛機運輸艦,自此在港內封存。1969年萊特號除籍,於1970年出售拆解。萊特號未有進行SCB-27及SCB-125改建,故其仍有建成時的開放式艦艏,亦未有斜角飛行甲板。
韓戰——1950年5月2日,萊特號再次前往地中海。6月25日,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突襲韓國,韓戰爆發。其時萊特號正在地中海,並繼續前往中東,在8月13日派飛機到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巡遊。由於美軍現役航空母艦不足,24日萊特號返抵諾福克後,隨即搭載戰機及彈藥,準備前往遠東支援。
萊斯特號航空母艦萊斯特號航空母艦

性能參數

概觀艦種航空母艦艦級埃塞克斯級(15號艦)
長艦體埃塞克斯級(5號艦)製造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動工
建造時間:1944年2月21日
下水時間:1945年8月23日
服役時間:1946年4月11日
現狀:退役
製造廠: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滿排噸位:10000-50000噸
1970年9月出售拆解除籍
標準排水量:27,500噸
作戰:33,400噸
滿載排水量36,380噸
全長整體:888呎
水線:820呎
全寬整體:147呎6吋
水線:93呎
吃水戰時:近26呎
滿載:近27.5呎
鍋爐8座鍋爐
4座1,250千瓦蒸汽輪機
2座250千瓦柴油輪機
4軸功率150,000軸馬力
續航距離:20000海里/15節
服役:15440海里/15節
航速:33節
試航:154,054軸馬力最高速度33節
試航:32.93節續航距離20,000海哩/15節
乘員:268名軍官,2,363名水兵
裝備:艦載機36架F6F
37架SB2C
18架TBF
武器裝備:
4門2聯裝5吋/38火炮
4門單管5吋/38火炮
8門4聯裝40毫米高射炮
46挺20毫米機炮
裝甲機庫:2.5吋
防護甲板:1.5吋
裝甲帶:2.5-4吋
防水壁:4吋
指揮塔:1-1.5吋
舵機:2.5吋其它3座升降台
2座彈射器

建造服役

萊特號於1944年2月21日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開始建造,於1945年8月23日下水;其時日本早於八日前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萊特號無緣參戰。1946年4月11日,萊特號正式服役。服役後萊特號在美國東海岸試航。9月16日,萊特號與威斯康辛號等艦離港,前往訪問南美洲國家港口,於12月12日返回母港諾福克。1947年,萊特號兩次到地中海巡航,然後一直留在美國東岸活動,直到1949年,才再兩次到地中海。

韓戰

1950年10月底,兩艘美軍航空母艦從韓戰戰場返回佐世保休整。前景為作戰近三個月的福吉谷號,後一艘則為萊特號。
1950年5月2日,萊特號再次前往地中海。6月25日,北韓軍隊越過三八線,突襲南韓。9月6日,萊特號離開諾福克,先後經巴拿馬運河及珍珠港等地,於10月初抵達日本。其時美軍於早前於仁川登入,並向中國邊境高速推進。10月9日,萊特號與福吉谷號一同離開佐世保,前往元山,支援即將登入當地的第十集團軍(X corps);集團軍由海軍陸戰隊第一、第五、第七師及陸軍步兵第七師(Seventh Infantry Division)組成,於10月8日前分別在仁川及釜山登艦,前往東海岸;而掃雷艦則在6日出發,並在10日開始掃雷。艦隊原本預計掃雷任務可於五日內完成,而登入則於20日開始;但掃雷艦遇上諸多阻滯,要到25日方完成任務,且有兩艘掃雷艦於12日觸雷沉沒。10月10日,南韓軍隊占領元山,但美軍登入艦仍在往返日本海,等待航道清理,直到26日陸戰隊第一師才在元山登入;29日步兵第七師則在利原郡登入。此段時間,萊特號一直提供空中支援,於30日返抵佐世保。
仁川及元山登入後,聯合國軍於三八線以北迅速行軍,以望於聖誕節前抵達鴨綠江,擊敗北韓;艦隊航空母艦出擊次數相應減低。然而早在10月16日,美軍已接獲情報,指中國將派遣志願軍支援北韓。25日,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為阻止志願軍後援進入北韓,麥克阿瑟要求海軍派飛機截斷沿鴨綠江的橋樑。11月5日,萊特號離開佐世保,在東海岸為第十集團軍偵察,並間中作空中密接支援。9日菲律賓海號與艦隊會合。艦隊在9日至21日之間,分別發動了八日攻擊,切斷三條連線新義州與安東及惠山鎮(Hyesanjin)至中國的高速公路橋,並擊傷其他地區四座公路鐵路橋。海軍飛行員亦首次與米格-15交火。菲律賓海號一架F9F2於9日擊落第一架米格;萊特號與福吉谷號則在18日各自擊落一架;連日攻擊,三艦的飛機均未有受損。然而寒冬令鴨綠江結冰,切斷橋樑未能有效阻止志願軍前進。19日福吉谷號離隊返國修理,而艦隊則空襲邊境的運輸及通訊設施,偶而亦為美軍提供密接支援。

撤退

1951年1月,萊特號在橫須賀搭載飛機,預備返國。萊特號本隸屬大西洋艦隊,因美軍航母短缺,而要臨時調到太平洋作戰。
1951年11月25日,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清川江戰役先於當日爆發;於西線的第八集團軍先遭突襲,然後因右翼崩潰而陷入包圍。萊特號等航空母艦曾派飛機到當地作密接支援,但數量不多,成效亦因通訊問題大打折扣。27日,志願軍突襲於東線的第十集團軍,長津湖戰役爆發;僅到28日,第十集團軍便長津湖邊被分割,孤立於數座村莊。集團軍先向連浦(Yonpo)的陸戰隊飛機求救,然後開始要求海軍支援。
29日,萊特號等航空母艦到外海補油,原未計畫派飛機出擊。此時第十集團軍的情況急轉直下:長津湖東面的第31團級作戰隊(RCT-31,又名費斯特遣隊:Task Force Faith)於新興里(Sinhung-ni)等地被志願軍以人海猛擊,傷亡慘重;西面的陸戰隊於柳潭裡(Yudam-ni)遭到包圍;南面的美軍據點下碣隅里(Hagaru-ri)更幾乎被攻陷;由古土裡(Koto-ri)往增援下碣隅里的美國與英國陸戰隊亦受重創。美國陸戰隊向海軍發急電,要求即時提供持續的空中密接支援。當日萊特號與菲律賓海號各派飛機到兩線戰場。由於通訊問題,海軍飛機仍無法與空軍制導機配合,使西線的支援往往失效。據航空母艦編隊(即第77特遣艦隊,Task Force 77)指揮官伊雲(Edward C. Ewen)估計,派往西線的海軍飛機,有六成因通訊等因素,無法有效攻擊;反之支援東線第十集團軍一直採用陸戰隊的通訊方式,支援成功率接近百分百。
1951年11月30日,萊特號等航空母艦開始全力為陸戰隊提供密接支援,取消其他任務。1951年12月1日,費斯特遣隊與柳潭裡的陸戰隊開始突圍,前往下碣隅里;當日早上9時,萊特號一架F4U成功接上費斯特遣隊,並指示萊特號派F4U到該處待命,以支援其突圍。下午1時,萊特號與釜山陸戰隊近20架飛機抵達,特遣隊開始突圍,並指示飛機攻擊志願軍。
萊特號的F4U先以20毫米機槍掃射志願軍,而特遣隊則開始沿公路後撤。不久特遣隊命F4U以凝固汽油彈攻擊20呎外於公路旁的志願軍,並殺死該處大批志願軍;但畢竟距離過近,汽油彈亦誤殺了十數名美軍,一度引起混亂。稍後陸戰隊的F7F摧毀了公路旁的一個涵洞,特遣隊開始後撤。萊特號的飛機一直在山頭攻擊志願軍,直到入黑為止;但因兵力懸殊及道路不通,特遣隊最終在半夜潰散。同日萊特號亦派F4U支援了下碣隅里的陸戰隊,使志願軍的第二次圍攻失敗告終。1951年12月3日,海軍在與空軍商討後,終於下令航空母艦全力支援東面戰場,而西面則交由空軍負責,並同時準備在興南(Hungnam)撤走第十集團軍。5日普林斯頓號加入艦隊;而6日第十集團軍則撤出下碣隅里,向古土裡突圍。萊特號等艦一直派F4U到場,攻擊于山頭險要的志願軍,為陸戰隊開路。8日萊特號與普林斯頓號暫到外海補給,而當日第十集團軍則開始翻越黃草嶺(Funchilin Pass),並在11日全部撤出,抵達鹹興。13日起,萊特號連日攻擊迫近興南港的志願軍,並引導艦炮轟擊其陣地,以使美軍及難民可安全撤退。24日,美軍與難民全部撤出興南,並炸毀港口設施;志願軍則在當晚平安夜占領興南。萊特號等隨即返回佐世保,並在26日抵達。
1951年1月7日,萊特號前往會合艦隊,並在8日嘗試偵察陸上情況,但因天氣惡劣而取消。惡劣天氣令萊特號中止飛行作業,直至13日才恢復,並為水原市、原州市及江陵市附近的美軍及南韓軍隊提供密接支援。19日萊特號返回佐世保,然後啟程返國,預備重返大西洋艦隊,於2月3日返抵美國西海岸。稍後萊特號再經巴拿馬運河,於25日返抵諾福克,並進入船廠維修,直到5月。

太西洋艦隊

維修後萊特號留在諾福克,於7月至8月21日期間,到地中海演習。9月3日,萊特號再次到地中海巡邏,並接替到北海演習的胡蜂號,於12月21日返回美國,由塔拉瓦號接替。1952年8月28日,萊特號再次派到地中海,並在10月1日重編為攻擊航母,舷號改為CVA-32。1953年2月16日萊特號返抵波士頓,一度預備退役。8月8日,海軍決定將萊特號留在現役,並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32),隨即進入船廠改建。10月16日,改建中的萊特號左弦彈射器突然爆炸起火,造成37人死28人受傷。1954年1月4日,萊特號完成改建,將母港改設於羅得島州昆錫點海軍基地(Quonset Point)。5月萊特號曾外出巡航;又於10月到11月到大西洋作反潛演習。1957年,萊特號留在美國近岸作業,並於4月至5月期間暫時搭載陸戰隊直升機演習,以測試埃塞克斯級是否適合改變為兩棲攻擊艦。1957年9月3日至11月29日,萊特號再到地中海巡航;並於1958年2月到4月加勒比海,然後預備退役。

結局

1959年1月,萊特號被派到紐約布魯克林船廠,並在5月15日於當地退役,並同時改為飛機運輸艦(編號改為AVT-10)。此後萊特號一直在紐約停泊,直到1969年6月1日除籍,最終於1970年9月出售拆解。韓戰期間,萊特號共獲得兩顆戰鬥之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