菸草赤星病

菸草赤星病

菸草赤星病在山東俗稱“紅斑”,河南、安徽、遼寧俗稱“斑病”,雲南稱“恨虎眼”,貴州稱“火炮斑”,是我國菸草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國各產煙區都有該病害的發生,以山東、河南、安徽、黑龍江、吉林等地發生嚴重;其次是四川、雲南、貴州、遼寧、陝西等煙區。此外,廣東的香料煙產區、浙江的曬紅煙產區危害也較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菸草赤星病
  • 別名:斑病,紅斑
  • 主要危害作物:菸草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莖、花梗及蒴果
症狀,病原,侵染來源,傳播途徑,發病過程,發病條件,防治措施,耐病品種,田間管理,

症狀

又稱紅斑、恨虎眼、火泡斑、斑病。可侵染葉片、莖、花梗及蒴果等。葉片染病多從下部葉片發生,漸向上發展。病斑初為黃褐色小斑點,後發展為褐色圓或近圓形斑,上具赤褐或深褐色同心輪紋。擴展較快時,邊緣出現黃色暈圈。濕度大時斑上可見深褐色或黑色霉層。病斑質脆、易破。嚴重時,病斑融合使葉片成為碎葉。葉脈、花梗、蒴果、莖染病現長橢圓形或梭形深褐色凹陷斑。
菸草赤星病菸草赤星病

病原

Alter aria alternata (Fries)Keissler 稱鏈格孢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具隔,無色。分生孢子梗頂曲,具隔1—3個,褐色。分生孢子褐色,鏈生於梗上,基部大,頂端較小,呈倒棍棒形或橢圓形,多有喙,具1—3個縱隔,3—7個橫隔。該菌生長速度快,可產生毒素。有報導A.longipes、A.tenuis、A.tabaima也能引起赤星病

侵染來源

赤星病菌主要以菌絲在遺落在田間的菸葉等病株殘體上越冬或雜草上越冬。病殘體上的分生孢子也可直接越冬,作為初侵染來源。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越冬菌絲產生的分生孢子)。長距離傳播主要靠氣流和風力,雨水只能作短距離傳播。種子和移栽的病煙苗可能是初侵染的次要來源。華致甫等研究表明,種子帶菌率可達18%,種子表面,種子內部及胚乳中病菌均可能存活越冬。

發病過程

越冬後的赤星病菌,在第二年春天,氣溫回升,溫度達到7-8°C,相對濕度大於50%的條件下,開始產生分生孢子,由氣流、風、雨傳播到田間煙株上侵染下部葉片(初侵染),形成分散的多個發病中心。這些發病的煙株病斑上再產生分生孢子,又由風雨傳播,形成再次侵染。經過多次再侵染,使病害逐漸擴展流行(病菌可以侵染花梗、蒴果、側枝和莖等任何部位,)。後期病原菌病潛伏於殘組織內隨病殘體落入土壤越冬,又成為來年的初侵染源。

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種子和移栽苗也能成為田間初侵染源。病菌多從寄主氣孔、傷口侵入,病部長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煙株有明顯的抗病階段,幼苗期較抗病,葉片老化生理成熟期較感病。病菌發病適溫25—30℃。若有12小時露水存在,12—20℃下,病菌就能完成侵入為害。溫度適宜經48小時潛育顯症,遇低溫潛育期延長。雨日多、濕度大是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採收期遇雨常致赤星病大流行。移栽遲、晚熟、追肥過晚、施氮過多及暴風雨後發病較重。種植密度大、田間蔭蔽、採收不及時發病重。

防治措施

根據赤星病的發生規律、(初侵染、傳播途徑、再侵染等特點)防治上應採用以種植抗病品種、藥劑防治和實施合理栽培措施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耐病品種

國內較抗赤星病的品種有中煙90、中煙9203、許金四號、單育二號、淨葉黃、偏筋黃、歪把子、遼煙10、中衛一號、春雷三號;中度抗赤星病的品種有G28和K346

田間管理

(1)、我國多數省份改種春煙,這樣就可以早成熟、早采烤,到8月中旬基本烤完,使菸草有效地躲過溫暖多雨的發病季節而大大減少損失。雲南多在雨水節令播種、如能適當提早到立春播種,就可避開赤星病發生的高峰而減少經濟損失。
(2)、合理密植 種植密度過大光照不足,葉片互相遮蔭,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導致病害嚴重發生。因此,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條件,作到合理密植,密度以成株期葉片不封壟為宜,一般在1200株左右。
(3)、合理施肥 煙田使用氮肥不可過多、過晚,以免造成貪青晚熟,要適當增施磷、鉀肥。氮、磷、鉀比例以1:1-2:3為宜,或在氮、磷、鉀1:1:1的基礎上,於團棵期、旺長期、平頂期噴施1%磷酸二氫鉀三次效果也較好。合理留葉,避免煙株葉片上大下小的長相。
(4)、搞好田間衛生 及時採收或打掉底腳葉。打掉的底腳葉、煙杈和煙桿不要隨地亂扔,要帶出田外深埋或曬乾銷毀,減少侵染源。
(5)、實行輪作 實行輪作,搞好田間衛生,減少侵染源。赤星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連作會增加土壤內含菌量,而輪作則可減少土壤中的含菌量,減輕赤星病危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