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模型是“權變理論”的第一個領導模型,菲德勒模型指出,有效的群體績效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的合理匹配:與下屬相互作用的領導者的風格;情景對領導者的控制和影響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菲德勒模型
  • 外文名:Fred Fiedler Model
理論簡介,情景因素,LPC問卷,實踐意義,理論發展,

理論簡介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和管理專家弗雷德·菲德勒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效領導的權變理論(1951年)。他認為不存在一種“普遍適用”的領導方式,任何形態的領導方式都可能有效,其有效性完全取決於領導方式與環境是否適應。換句話說,領導和領導者是某種既定環境的產物。
菲德勒模型
菲德勒開發了一種工具,叫做“最難共事者問卷”(LPC),用以確定個體是任務導向型還是關係導向型。另外,他還分離出三項情境因素:領導者-成員關係、任務結構和職位權力。領導者只有與這三項情景因素相匹配,才能進行有效的領導。

情景因素

(1)職位權力。這是指領導者所處的職位具有的權力和權威的大小。一個具有明確的並且高的職位權力的領導比缺乏這種權力的領導者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追隨;
(2)任務結構。即工作任務的明確程度和部下對任務的負責程度。任務清楚,工作的質量就比較容易控制,也更容易為組織成員規定明確的工作職責;
(3)上下級關係。指領導者受到下級愛戴、尊敬和信任以及下級情願追隨領導者的程度。
這三項變數總和起來,便得到八種不同的情景或類型。

LPC問卷

菲德勒設計了一種問捲來測定領導者的領導方式。該問卷的主要內容是詢問領導者對最不與自己合作的同事即“最難共事者”(LPC)的評價。如果領導者對這種同事的評價大多用敵意的詞語,則該領導趨向工作任務型的領導方式(低LPC);如果評價大多用善意的詞語,則該領導趨向人際關係型的領導方式(高LPC)。對低LPC型領導來說,他比較重視工作任務的完成,如果環境較不利,他將首先保證完成任務;當環境較有利時,任務能夠確保完成,這時他的目標將是搞好人際關係。對高LPC型領導來說,他比較重視人際關係,如果環境較不利,他將首先將人際關係放首位;如果環境較有利時,人際關係也比較融洽,這時他將追求完成工作任務。

實踐意義

在實際管理工作中做到領導者與情境的匹配,在了解了個體的LPC分數,評估了三項權變因素之後,菲德勒指出,兩者相互匹配時,才會達到最佳的領導效果。菲德勒研究了1200個工作團體,對八種情景類型的每一種,均對比了關係取向和任務取向這兩種領導風格。其結論是:任務取向的領導者在非常有利的情景和非常不利的情景下工作更有利,即在這種環境下任務取向的領導會幹的更好。而關係取向的領導者則在中等有利的情景中幹得更好。
菲德勒認為,影響領導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是領導者的基本領導風格。由於領導行為與領導者的個性是相聯繫的,所以領導者的風格是穩定不變的。提高領導者有效性的方式僅有兩條途徑:或是替換領導者以適應新環境,或是改變環境以適應領導者。

理論發展

菲德勒權變模型的新發展,認知資源理論。1987年菲德勒及其助手提出了認知資源理論,試圖對“領導者通過什麼而獲得了有效的群體績效”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解釋,以求得權變理論的發展。在菲德勒看來,權變理論的欠缺是沒有提出足夠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人格和情景的相互作用能產生不同的績效。它只預言領導的有效性而沒有解釋導致領導績效的過程。而大多數流行的有關領導問題的理論忽視了領導者的智慧型、技能和經驗這樣的一些變數。但這些因素在具體的領導過程中卻備受重視。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認知資源理論應運而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