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街道(四川成都市華陽街道)

華陽街道(四川成都市華陽街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華陽街道隸屬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由四川天府新區成都管理委員會託管,位於成都市南部,雙流區東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北部,中心坐標位於東經104゜03′,北緯30゜30′,北與桂溪街道中和街道接壤,南與興隆鎮正興鎮交界,東與新興鎮萬安鎮毗鄰,西與協和街道相連,總面積38.5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轄28個社區,常住人口55萬。

華陽曾是古蜀國廣都治所。西漢置廣都縣,晉代移治雙流,1950年華陽縣遷中興場,1965年併入雙流縣,1981年中興鎮更名華陽鎮,2006年改為華陽街道。2013年改由天府新區成都管委會代管,是天府新區成都片區黨政機關所在地和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15年,華陽街道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22億元,約占天府新區直管區財政總收入的55%。2016年上半年,新登記註冊企業預計達1309戶,新增註冊資本預計達95億元,其中500萬以上企業註冊340戶、註冊資本89億元。

華陽自古以來就是成都南部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商貿中心、文化重鎮,是四川省首批5個綜合試點鎮之一,是國務院1999年7月批准的成都市7個衛星城之一,先後榮獲國家級示範鎮、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鎮、成都市城市次中心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川中第一鎮”。

基本介紹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政區劃分,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市建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交通,公路,水路,風景名勝,歷史文化,文物古蹟,民間習俗,民間藝術,著名人物,城市榮譽,

建置沿革

華陽曾是古蜀國三都(成都、廣都、新都)之一的廣都治所,廣都之樊鄉即今華陽街道。
西漢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置廣都縣,治所在今華陽,屬蜀郡。
晉代,廣都縣治遷於今雙流東升,今華陽境仍屬廣都縣。
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廣都縣改稱雙流縣,華陽仍屬之。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由成都縣析置蜀縣,屬成都府。
乾元元年(758年),唐玄宗駐驛成都時,改蜀縣為華陽縣,為華陽得名之始。
1959年,撤銷雙流縣分別併入溫江縣和華陽縣。1965年撤銷華陽縣,所屬的石羊鄉等併入成都市區,其它地區併入雙流縣(1962年復置)。
1981年第一次全國地名普查時,中興鎮改名為華陽鎮。
1984年,撤銷華陽鄉、協和鄉、鶴林鄉,分設3個辦事處,另新設華陽鎮街道辦事處,華陽鎮轄4個辦事處。
1988年撤銷華陽鎮街道辦事處,其所轄街區事務由華陽鎮直轄。
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撤銷中興區公所和華陽、協和、鶴林3個辦事處,實行以鎮管村體制。
1996年5月,雙流縣華陽鎮的大源、銅牌、民樂、勤儉四個村共7.07平方公里區域劃歸成都高新區管轄。調整後的華陽鎮,幅員面積68.55平方公里,人口91277人。
2006年9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川府民政[2006]47號),同意雙流縣撤銷華陽鎮建制,所屬行政區域實行街道辦事處管理體制,設立華陽街道。
2010年4月,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天府新城和雙流縣相關地域進行整合,華陽街道轄區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村共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部分組和東寺村部分組整組,納入高新區管理範圍。華陽街道轄區面積縮減為50.4平方公里。
2013年12月1日,雙流縣東部、中部11鎮和劍南大道南段、元華路以東的華陽街道、正興鎮範圍內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事務由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區成都片區管理委員會管理和服務,華陽街道劃歸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代管。
2014年1月22日,雙流縣人民政府通知以華陽街道、正興鎮劍南大道、元華路以西約14.5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增設協和街道辦事處,華陽街道11.9平方公里區域劃歸協和街道,至此面積縮減為38.5平方公里。
2015年12月,雙流縣改置雙流區,華陽街道屬雙流區,仍由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代管。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6年5月,華陽鎮大源村、銅牌村、民樂村、勤儉村4個村,共37個村民小組被劃歸成都高新區桂溪鄉管轄。
2001年11月,設立通濟橋社區等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華陽城區示意圖華陽城區示意圖
2004年6月,開展“並村並組建社區”工作,華陽鎮31個村(社區)縮減為27個村(社區),其中13個社區、14個行政村。
2005年7月,以原國營7848廠為基礎設立姐兒堰社區,華陽鎮轄14個社區、14個行政村。
2010年4月,華陽街道會龍村、觀東村、紅松村、石河村、蒲草村5個村整體以及天府大道以東的勁松村部分組和東寺村部分組整組納入高新區管理範圍。
2014年1月,華陽街道、正興鎮劍南大道、元華路以西區域析置協和街道,華陽鎮騎龍社區、河池社區、紅瓦社區、三江社區、長順社區、清河社區6個社區和一心社區劍南大道以西區域劃歸協和街道,協和街道以原一心社區部分設定高峰社區。
2014年8月12日,雙流縣人民政府批覆同意華陽街道、正興鎮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範圍以外剩餘的行政區域與雙流區協和街道正式勘定行政區域界線。
2014年以後截至2015年9月,華陽街道劃分為25個社區:通濟橋街社區、半邊街社區、華興街社區、菜蔬街社區、正東街社區、古城社區、四河社區、伏龍社區、勁松社區、廣福社區、會龍社區、姐兒堰社區、沙河社區、東寺社區、觀東社區、錦江社區、香山社區、蒲草社區、鶴林社區、二江寺社區、龍燈山社區、將軍碑社區、濱江社區、白馬寺社區、一心社區。
截至2016年2月,華陽街道社區建制調整全面完成,調整為28個社區。

政區劃分

截至2016年,華陽街道轄28個社區,分別是:正東街社區、祥龍社區、觀音灣社區、沙河社區、西寺社區、一心社區、將軍碑社區、白馬寺社區、錦江社區、香山社區、華新街社區、通濟橋社區、廣都社區、南山社區、濱江社區、鶴林社區、二江寺社區、菜蔬社區、長江街社區、伏龍社區、廣華社區、四河社區、龍河社區、古城社區、正大街社區、半邊街社區、廣福社區、安公社區。
華陽街道辦事處駐華新中街83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華陽街道位於成都市南部,雙流區東部,天府新區成都直管區北部,地處錦江與江安河交匯處,東經104゜03′,北緯30゜30′,緊鄰成都市行政中心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成都世紀城會展中心,距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僅12公里、成都南站10公里,總面積38.5平方公里,北與成都高新區武侯區桂溪街道)、中和街道接壤,南與興隆鎮正興鎮交界,東與新興鎮萬安鎮毗鄰,西與協和街道相連。
華陽街道地圖

地形地貌

華陽街道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內以平原為主,鎮境西靠牧馬山麓,東傍龍泉山脈的東山。

氣候

華陽街道屬於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春季夏季長,春季雨量小,夏季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為15.6℃至17.4℃。以7月份和8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5.4℃以上;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只有5.4℃。年極端氣溫最高36.2℃,最低-4.9℃。平均降雨量650.3至1101.2毫米,春冬兩季降雨少,夏秋兩季降雨量較多,夏季降水集中,常有雷雨,偶爾有冰雹,秋季常陰雨綿綿。
麓湖生態區一隅俯瞰麓湖生態區一隅俯瞰

人口民族

人口

1985年華陽鎮總人口83224人。
2005年華陽鎮總人口11894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75363人,占總人口63.73%。
2006年華陽街道總人口118255人,其中城鎮人口75363人,農村人口42892人。城區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近20萬人。
2011年華陽街道共45777戶,常住人口171299人。
2012年華陽街道共45636戶,常住人口195243人。
2015年華陽街道戶籍人口約12.1萬人,常住人口達到48.8萬人,包括流動人口35.4萬人。
2016年華陽街道常住人口55萬人。

民族

華陽街道轄區民族以漢族為主。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共有少數民族17個,共113人,占總人口的0.13%。少數民族主要有回族滿族藏族彝族羌族壯族土家族傈僳族侗族苗族蒙古族布依族白族門巴族瑤族傣族朝鮮族,少數民族人口多因就業關係遷入。

經濟

綜述

1999年,華陽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52757萬元。2005年,華陽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52億元。2006年,華陽街道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1036萬元。2016年上半年,新登記註冊企業預計達1309戶,新增註冊資本預計達95億元,其中500萬以上企業註冊340戶,註冊資本89億元。

第一產業

華陽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蠶豆(胡豆)、黃豆、紅豆、紅苕、白苕、洋芋(馬鈴薯)、豌豆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地瓜、西瓜、茨菇、生薑、海椒等。
1999年,華陽鎮第一產業實現總產值28919萬元。2005年,華陽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95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28元。2006年,華陽街道實現農業總產值41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08元。2012年,華陽街道實現糧食總產量5371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0915元。2014年,華陽街道農民人均純收入15998元。

第二產業

1999年華陽鎮第二產業實現總產值186558萬元。2005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95億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完成8.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2006年華陽街道實現工業總產值383110萬元。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9億元。

第三產業

1985年,華陽鎮有國營商業企業12個,全民商業企業6個,行業及經營範圍包括五金交電、化工、糖酒、紙張、香菸、中西藥品、煤炭、百貨、糖果、糕點、釀造、餐飲、旅遊、海產、屠宰等。
1999年華陽鎮第三產業實現總產值137280萬元。2005年實現財政收入28882.60萬元,同2004年比增長39.53%;完成國稅10788萬元,地稅13676萬元。2006年華陽街道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454萬元,實現工商稅收32854萬元。2012年實現財政收入8.41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外貿出口5000萬美元。
2015年,華陽街道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22億元,約占天府新區直管區財政總收入的55%。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1993年華陽城區建成區面積0.5平方公里,1997年增至5平方公里,1998年增至5.5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華陽城區面積達11平方公里。截至2015年,華陽城市建成區面積約26平方公里。
坎城灣坎城灣
天府大道、益州大道、劍南大道、紅星路南延線、牧華路、華龍路、華大路、雙華路等骨幹道路穿城而過,並將規劃建設捷運1號線、5號線、益州大道有軌電車等6條軌道交通。

教育

華陽鎮是四川省首個教育強鎮,截至2006年,華陽街道有中學5所,國小14所,幼稚園20所,另有地方和部隊院校5所。

醫療衛生

截至2006年,華陽街道境內有重點醫院8所。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12月,華陽街道由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戶467戶,共795人,月發放低保金180139.20元,月人均發放低保金226.50元,不低於22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23戶,共261人,月發放低保金37224.50元,月人均發放低保金142.60元,不低於107元。共有五保對象58人,分散供養8人。共有優撫對象376人,其中傷殘軍人85人,三屬人員11人,帶病回鄉退伍軍人47人,在家復員老軍人79人,參戰退役人員139人。

交通

公路

長13公里、寬80米的天府大道南延線直通天府廣場成雅高速公路成樂高速公路4公里,213國道和華龍路穿境而過。站華路、紅星路延伸線、成都捷運1號線貫通境內。華陽客運中心日發客車1200多班次,旅客流量5萬多人。市內公交501、502、509路直達華陽。
華陽客運中心華陽客運中心
華陽客運中心位於麓山大道一段17號,成都公交819路,817路,85路,801路,809路,823路,815路,831路,825A路,825B路,828路,813路,827路,807路,821路,811路,803路,839路,845路,841路,829路,501路等途徑。

水路

錦江(原名府河,2005年更名錦江)貫穿華陽境內,是成都通往樂山的水路交通動脈,歷史上航運繁忙,華陽也曾經是成都對外商貿運輸的重要樞紐。新中國建立後,火車、汽車運輸逐漸代替了水運。20世紀50年代,府河航運開始日漸衰落。20世紀60年代後只有農用運輸肥料的小木船來往於成都至華陽航線。20世紀70年代後因河道淤塞和彭山縣加固古佛堰堤等原因,府河運輸完全斷航,僅有渡口運輸,華龍大橋建成後僅有的伏龍渡口停航,華陽結束渡運歷史。20世紀90年代初,黃龍溪開始發展短途木船旅遊客運。2002年建成交大號豪華遊船,核定航線成都至樂山。2003年11月,新成立了華龍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淘汰所有木船和其它老式船舶,發展遊艇、快艇和餐飲娛樂囤船。2005年,成都市交通局組建了成都港航建設發展有限公司,組織實施成都港和岷江、錦江航運發展。
華陽水碼頭舊景華陽水碼頭舊景

風景名勝

南湖夢幻島位於成都華陽城市建設規劃核心區——南湖度假風景區內,是由府河、江安河自然交匯圍合而成的天然半島。
通過三年規劃建設,將這塊占地400畝的綠地打造成為城南第一個集遊樂、休閒、購物為一體的體驗公園。公園內首次引進近30套全球頂級遊樂設備,包括亞洲第一台38米高TOP-FLYING ;亞洲第一台SuperSpin;亞洲第一台M型激流勇進;亞洲第一台內向六爪大擺錘;國內科技含量最高的虛擬體驗項目—星際航班。
成都極地海洋世界項目位於華陽城區天府大道南端占地600餘畝,總投資數十億元,西南地區第一個極地海洋旅遊項目。由參與過多家迪斯尼規劃設計打造。一期工程擁有極地動物表演館和歡樂劇場兩個場館。極地動物表演館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充滿異域風情的冰雪溶洞、雪屋雪橇,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兩極地區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貌。
遊客能近距離的觀賞到白鯨、北極熊、企鵝、海獺、北海獅等十幾種、上百頭國內罕見的珍稀極地動物以及上千種珍稀海洋魚類。有長16米、寬6米,國內最寬的海底觀光隧道、9個精品熱帶魚展缸以及直徑1.3米的圓柱體玻璃展池。通過玻璃視窗還可以看到海水過濾循環系統,了解海洋館運作的相關流程,增強保護海洋生態的意識。同時,成都極地海洋世界還運用電子平台等高科技手段向遊客們普及極地、海洋、動物的科普知識,展示科考標本、設備和器材。在可同時容納3600人的室內海洋動物表演場,有白鯨、海豚、海獅表演的節目;在洄游大廳,有美人魚和其它魚類。
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華陽縣知縣安洪德主持在中興場(現華陽鎮)府河左岸修築約1千米防洪土堤,民眾名曰安公堤。以後經多年整治、擴建,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一道從秦家壩至中興大橋長約3千米的堤埂,對保護中興場免遭洪災起著重要作用。1950年後,華陽縣政府多次組織力量加固加高,修復了1947年水毀段。
1981年7月13日特大洪水,安公堤又局部被毀,隨即組織搶修,至1982年春,將大麻柳樹至伏龍寺渡口段改為條石保坎工程;中興大橋上、下段普遍加高加固,共挖填土石方6萬多立方米,漿砌條、卵石2,844立方米,混凝土734立方米。迄至1985年,安公堤雖未再潰缺,但不盡完善。1985年冬,成都市江河管理辦公室(市江辦)再投資8萬元,華陽鎮集資1萬餘元,修築條石保坎工程7處1,103米,計回水鄉陳家水碾260米,黃佛鄉渡口27米,紅花鄉龍口86米,永安鄉上、下場口208米,正興鄉雙燕子210米,華陽鄉君子沱220米,安公堤下段92米。至此府河重點段抗洪能力有所加強。

歷史文化

文物古蹟

古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華陽街道古城社區天然氣總廠宿舍區,緊鄰南延線西側。2006年10月,發現該遺址並進行試倔,共發掘面積800平方米。該遺址具體分布面積不詳,文化層序列清楚,共分3層,第1至第3層分別為進現代農耕層、明清層和唐宋層,其下是生土層。在第3層出土了大量的唐宋時期陶瓷器,標本存放於成都市考古隊。古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成都平原唐宋時期的人口分布、社會狀況、城市建設等具有重要的價值。
廣都城遺址
該遺址位於華陽街道古城社區,緊鄰華陽至太平老公路。19981年,被公布為成都市市級文保單位。1998年,雙流縣文管所配合成都市考古隊進行考古調查和試倔,遺址範圍大致呈正方形,東西長74米,南北長67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廣都城遺址至今為能完全確定範圍。規模。發現了大量唐宋時期的窯址、路面、灰坑、墓葬等,出土較多唐宋時期的瓷器,有罐、碗、碟、水盂等,可推斷該遺址應屬唐宋時期遺址。區域內現存3萬平方米的農耕田和綠化地,已被城市所包圍,周邊建築林立。透過重重文獻,廣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研究讓我們更深入的觸摸到了成都平原唐宋時期的生產生活狀況、人口分布於城市發展脈絡。
河池遺址
該遺址位於華陽街道濱江社區,東南距通濟橋400米。2007年在城市建設文物勘探中發現並發掘,分布面積為750平方米。在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大量的遺蹟現象,包括一做土坑墓,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標本存放於成都市考古隊。經過相關專家確認為寶墩文化時期遺址,距今約4000年。河池遺址是華陽境內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一處史前遺址,它的發現揭開了華陽區域新石器時代的冰山一角,對於研究區域內文獻闕疑、神秘未知的史前歷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河池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河池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清河遺址
該遺址位於華陽街道白馬寺社區。2014年在城市基本建設中發現,距河池遺址大約500米,遺址分布主要區域在華陽西南方向,分布面積約10-15萬平方米。經過城市考古隊與雙流縣文管所聯合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和幾件玉器。通過省市和各院校專家論證,確定該遺址出土器物類型均屬於十二橋文化時期,距今約3000年。清河遺址的發現又為該區域先秦歷史的研究添上了濃墨厚彩的一筆。

民間習俗

湯餅會
湯餅會,俗稱“滿月酒”、“喜三酒”。凡新生嬰兒,一般向親友贈送“紅蛋”三、五個,同時備辦禮品及“紅蛋”送給嬰兒外婆家,名叫報喜。外婆家接到報喜禮品後,立即將雞、醪糟及嬰兒衣服送給產婦。其他親朋好友也要贈送母雞或雞蛋等禮品。到滿月時,由主家宴請親朋,名叫滿月酒。還要請兒女雙全、德高望重者,用青蔥、蒜苗蘸油湯給嬰兒“開葷”,有祝願其聰明的美好寓意。八十年代後,因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慶滿月之風,盛行一時。
婚嫁
從清末到民國時期,男女婚嫁仍沿襲舊俗,一般不能自己做主,大多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婚嫁過程是:由父母托媒人說親,同意則約期尋聘,雙方還禮後會親請“庚帖”,要“八字”相合才算肯定。然後擇期報女家,按期到女方家迎娶。女方家則舉行辭祖先、踩斗、撒筷、哭嫁、上轎等儀式,送親客隨花轎到男方家,新娘下轎後,先入神堂,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相拜,同人洞房。當天宴請親友時,新郎新娘要各席敬酒,入夜還要鬧洞房。第二日清晨,新娘還要拜見翁姑,問候起居安寧。新娘在男方家三日後,有“回娘家”的規矩,此後轉入正常的夫妻生活。
此外有少數貧窮小戶,自己無力養活女兒時,可將女兒送至男方家,成為“童養媳”,到結婚年齡時,男方辦三兩桌酒席,便成夫妻。在民國時期,曾提倡自由愛戀,文明結婚,男穿禮服,女穿婚紗,乘坐汽車,有司儀主持結婚典禮,比較過去有較大的改革,但未能全面普及。
祝壽
祝壽,俗稱做生,是希望健康之意,是本地較為流行的風俗習慣。一般不滿十的生日少祝壽,上十的生日多祝壽,年屆花甲祝壽最為隆重。
解放初至七十年代,因破舊習,祝壽之風大減。八十年代後,因人民生活日漸富裕,祝壽風氣又較為盛行,除老年人隆重舉行祝壽歪,青小年及壯年、中年也大搞做生活動,尤其在農村更為普遍。凡屆生日,遍請親友,大辦酒席,鞭炮齊鳴。
喪葬
華陽本地自古流行土葬,用棺木裝礆,擇墓地安葬。棺木的質量大小因貧富懸殊而大有區別。葬後立土墳,富家有私塋地,壘墳立碑,貧者埋於義冢地或清明會地。
親人一旦逝世,子女則立刻訃告親友,稱為”報喪“。富有人家治喪,常請僧道大做”道場“,廣收”人情“,大辦酒席,扎紙人,設靈堂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靈堂內設靈位及香案供品。送葬時,由”陰陽先生“開路,孝子身穿孝服,孝子”端靈“在前,婦女在後哭啼哀送。出殯後,家人要以紙錢”燒七“及”白期“,並要連祭三年。解放後,本地逐步實行殯葬改革,破除封建迷信,取消念經、做道場等一些舊的哀悼形式,改由新儀式,如開追悼會、致悼詞、掛死者遺像、臂戴黑紗、胸佩白花以及送花圈、給死者掃墓等活動。八十年代以後,提倡火葬,此後火葬逐年增加,但由於覺悟程度不一,舊的喪葬習俗仍然延續,尚待進一步改革。

民間藝術

織錦藝術
丁橋織機是華陽地區流傳下來的一種原始的多綜多躡織機,古稱“綾機”,是我國最古老的綜片提花織機。因為這種織機的腳踏板上布滿竹釘,狀如農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過河石墩“丁橋”,故名、丁橋織機源於先秦戰國時期,流行於漢唐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1978年,蜀錦專家王君平先生及其課題組在今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發現了這種舉世罕見的“丁橋織機”。當時村民廣泛用來織造一種叫做“花邊”的彩條經線提花的絲織品,經有關考古與文物研究證明,在新疆絲綢之路沿線多次出土的漢唐時代的蜀錦(彩條經錦)就是運用這種多綜多躡的提花工藝織造的。丁橋織機是古代四川織錦藝人用來織造古蜀錦(彩條經錦)的專用提花織機,是中國極為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舞龍獅燈
清朝末年,原華陽大源地區敖家巷子由清明會承頭組成龍獅燈隊,主要成員有陳麻子、廖善堂等人。隨後,富裕鄉民捐集資金又組成龍獅燈隊,前後演出十餘年,但技藝遠不如廖家龍獅燈隊。民國十年間,廖善堂親自授教其子廖再陽和新龍燈隊的林作義等人學習龍獅燈舞蹈技藝,並留下一本有關龍獅燈技藝的書給廖再陽。廖善堂去世後,再陽親自率龍獅燈隊回鄉演出,活動於中興(今華陽街道)、中和、琉璃廠、白家、正興等鄉場,並與人切磋技藝,舞蹈水平逐年提高。曾受成都裕華紗廠經理(民國33你那)、琉璃廠舵把子劉玄華(民國34年)、成都市八寶街舵把子鄧祥龍(民國35年)等人請去表演,技高一籌,贏得稱讚。解放後,廖家龍獅燈隊在中興、正興、新興、中和、三瓦窯、簇橋、石羊、白家和成都等地繼續演出活動。1958年後,廖家龍獅燈隊以第三代傳人德坤、德厚、德金、德贊四兄弟為主,重新開展活動,並培養了第四代傳人。

著名人物

戈壁舟:(1915---1986),詩人。原名廖信泉,又名廖耐難,成都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9年赴延安魯藝學習,歷任內蒙古伊克昭盟中央民族學院教員,陝甘寧邊區文協創作員,新華社隨軍記者,邊區文協《民眾文藝》編輯,西北文聯創作主任,中國作家協會西安分會秘書長,《延河》主編,四川文聯黨委副書記兼秘書長,西安市文聯主席。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8年調回四川。1962年任四川省文聯黨組書記兼秘書長。1974年任四川省博物館顧問。著有抒情詩集《別延安》、《延河照樣流》、《登臨集》、《宣誓集》、《岩上青松》、《黑海讚歌》、《我迎著陽光》、《延安詩抄》,敘事長詩《把路修上天》、《青松翠竹》、《三弦戰士》、《沙原牧女》、《山歌傳》等。
安洪德: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華陽縣知縣安洪德主持在中興場(現華陽鎮)府河左岸修築約1千米防洪土堤,民眾名曰安公堤。以後經多年整治、擴建,至解放前夕已形成一道從秦家壩至中興大橋長約3千米的堤埂,對保護中興場免遭洪災起著重要作用。

城市榮譽

1995年1月,華陽鎮被確定為四川省第二批117個“省級試點小城鎮”之一。
華陽是蓉南的交通樞紐、工業基地、商貿中心、文化重鎮,是四川省首批5個綜合試點鎮之一,是國務院1999年7月批准的成都市7個衛星城之一,先後榮獲國家級示範鎮、全國小康建設明星鎮、成都市城市次中心等榮譽稱號,被譽為“川中第一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