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寺(山東省青島市華嚴寺)

華嚴寺(山東省青島市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三面環山,東鄰大,乃嶗山現存唯一寺。寺內的那羅延窟面積宏大,窟頂有一洞直衝天宇,祥光四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寺
  • 亦稱:華嚴禪院
  • 位於嶗山東部海濱那羅延山西南麓
  • 環境:三面環山,東鄰大
簡介,規模,交通,

簡介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是嶗山里唯一現存的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初建於清順治年間,三面環山,東襟大海,隨勢就型,古樸典雅,非對稱布局為佛教建築罕見。
華嚴寺幾經興廢,歷史頗久。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憨山大師在此居窟修禪2年;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憨山大師以“私修”廟宇罪充軍廣東雷州,後死於曹溪。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進士黃宗昌辭官還鄉,隱居嶗山,籌資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災。其子浦江今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其後屢經修葺,迄今仍為當年規模。1931年始改稱華嚴寺。
原庵共四進。第一進原有僧舍12間。第工進為藏經閣,閣中藏有清順治九年刊本的大藏經一部,明人手抄《冊府元龜》一部和明版經典數冊。該經等藏品經郭沫若鑑定,認為是國內珍寶,囑於保護。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後殿即大悲殿。華嚴寺極盛時共有殿宇僧寮130餘間,僧侶80餘人。其寺庵布局嚴謹,結構精巧,殿宇崇宏,雙層歇山,四角飛檐,古樸雅。華嚴寺前路西設有院一座,乃寺中歷代主持藏骨之處。塔頂兩株蒼鬆緊繞塔身,虬曲多姿,故得名“松抱塔”。據傳農民抗清英雄於七遺骨埋藏於此、寺前澗底西側有一巨石,石上有一圓洞,深不可測,用手拍之如魚鼓聲之,故名“魚鼓礦、旁有清人所鐫“雲穴”兩個篆字。寺後半坡“寂光洞”,洞大如屋。山頂一平石,名“望海樓”,立於石上,東望大海,明曠無阻。
該寺“文革”期間被毀。1984年市文物局投資維修,恢復其原貌,並派市級文管所進駐管理。一年四季,遊客不斷。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


整個廟宇占地約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房舍計120餘間,依山勢修建,為“階梯式”院落,分為四進,布局嚴謹,建築錯落有致,莊嚴而典雅。寺僧屬臨濟派,不掛單,唱梵唄,不坐禪。華嚴寺寺院一進為僧舍。二進為“藏經閣”,飛檐斗拱,外飾花欄走廊,閣中原收藏有元人手抄本和明代刊本《冊府元龜》各一部(現藏青島市博物館),計1000卷,1956年經郭沫若鑑定系國內珍品。另外有明代高僧憨山和尚手書中堂一幅:“獨立高台眺大荒,飛來空翠灑衣裳。一林爽氣生天籟,無數昏鴉送夕陽。厭俗久應辭濁世,濯纓今已在滄浪。何當得脫塵埃去,披拂雲霞坐石床。”閣中還存有大量明、清版刊印的經書及大量珍貴畫像,其中有清道光年間續燈和尚到北京白林寺請回的《大藏經》一部,系雍正十三年(1735年)刻本,共739函,7718冊,現藏於青島市博物館。三進院落為大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塑像,旁邊供奉木雕那羅延佛像。佛殿檐下有一井,名甘露井,水極清冽,庭前牆上鑲嵌多通石碑,大都是清代遊人之題刻。四進為後大殿,稱大悲殿,供奉觀音菩薩;一側為華嚴寺祖堂,供奉臨濟派的第四代傳人、第一任方丈慈沾法師;在東北角曾有西式小樓,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青島市政府就設在這裡。華嚴寺前西側有一塔院,四周環築圍牆,是寺中歷代住持的藏骨處。院中的一座七級磚塔埋葬著第一代住持慈沾大師,有兩株蒼鬆緊繞塔身,虬曲多姿,名“松抱塔”,20世紀60年代,松樹枯死。與磚塔相對的石塔為第二代住持善和大師的藏骨處,相傳為於七之墓。塔院門前,有一石砌方形放生池。池北有一道流泉,從竹根下瀉,注入池中。寺內不僅松竹繁盛,奇花異卉也很多,丹桂、耐冬、玉蘭、紫薇皆大可合抱,其他如牡丹、杜鵑、芍藥等亦有10餘種。在寺前路西,是一片高大的竹林,青蔥密茂,寺後山上多古松。 “文化大革命”中寺院遭破壞,1982年被列為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重修了“華藏世界門”、“蓮花路”、“三聖殿”、“東西配殿”及“天王閣”等。

交通

車次:106路; 618路
華嚴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