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技術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技術學院

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是經湖北省教育廳批准,報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學校二級學院,全面負責高職(專科)的招生、教學和管理工作。學院從1999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招生對象是參加當年全國普通高考的應、往屆高中畢業生和少量優秀中專(職)畢業生(僅限湖北省生源),依據各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所劃定的所在批次最低控制線,根據考生志願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基本介紹

學校簡介,學科建設,科研建設,學校榮譽,院系設定,科研機構,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國際合作,歷史淵源,發展目標,地圖信息,

學校簡介

學院遵循“規範辦學、嚴格管理、確保質量、爭創一流”的指導思想,充分利用學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發揮重點大學一流師資、一流設備、一流管理的優勢,在實踐與探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模式。目前開辦有:計算機套用、機械電子工程、文秘與辦公自動化、醫學檢驗、醫學影像學、藥劑學、工程造價管理、土木工程、國際貿易、建築裝飾技術、交通土建工程、計算機與信息管理、工業設計等20多個專業,現有在校學生2000餘人。根據專業分類及辦學資源配置將高職(專科)學生分別安排在主校區、同濟校區、漢陽分院(武漢市建設學校)、航天分院(湖北航天工業學校)等地學習。根據學校規定,高職(專科)學生一般不予辦理申請助學貸款手續,學校對於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提供校內勤工助學的機會,學生在校期間,品學兼優者,可以享受獎學金。學生按學校規定修完學業,成績合格者,由學校頒發華中科技大學高等技術學院普通專科畢業證書。

學科建設

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醫學、管理學、歷史學、農學等11大門類。設有本科專業94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91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23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1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個(內科學、外科學按三級),國家重點(培育)學科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37個。

科研建設

建有或正在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其中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籌)為正在建設的2個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另有國家工程研究中心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44個。

學校榮譽

2010年學校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項,列全國高校第一;2011年獲4項,列全國高校第五。

院系設定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控制科學與工程系
水電與數位化工程學院
軟體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
電子與信息工程系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
數學與統計學院
物理學院
化學與化工學院
經濟學院
管理學院
公共管理學院
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外國語學院
人文學院
哲學系
中文系
馬克思主義學院
社會學系
法學院
基礎醫學院
藥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法醫學系
護理學系
計畫生育研究所
第一臨床學院
第二臨床學院
第三臨床學院
大學生藝術團
教育科學研究院
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
歷史研究所
國學研究院
體育部
網路與計算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
工程實訓中心

科研機構

國際科研中心1個
國家級科研機構32個
國家級科研機構
國家科學中心1個
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籌)
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數字製造與裝備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專業實驗室2個
國防重點實驗室1個
多譜信息處理國防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
國家企業信息化(CAD)套用支撐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武漢)
國家安全防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北京生物晶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方之一)
下一代網際網路接入系統國家工程實驗室
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
111計畫
光電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
分子生物物理創新引智基地
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對策研究創新引智基地
華中科技大學
(千人計畫基地)
其他國家級科研機構9個
武漢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生物醫藥技術服務平台
武漢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台
國家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基地
“985工程”科技發展與人文精神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
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武漢研究基地)
省部級科研機構共64個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3個
智慧型製造技術、圖像信息處理與智慧型控制、信息存儲系統、生物醫學光子學、基本物理量測量、器官移植、環境與健康、聚變與電磁新技術、服務計算技術與系統、分子生物物理、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療、腫瘤侵襲轉移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住建部重點實驗室1個
給排水住建部重點實驗室
器官移植、呼吸系統疾病等。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4個
病理生理、骨代謝、針灸神經生物學、中藥藥理等。
環保部重點實驗室1個
國家環境保護環境與健康重點實驗室(武漢)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
敏感陶瓷、數據存儲系統與技術、電力安全與高效利用、新型電機與特種電磁裝備、能源動力裝置節能減排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中心2個
製造技術國際標準、磁約束核聚變等教育部研究中心。
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3個
機械設計與製造、生物醫學光子學、煤燃燒等教育部網上合作研究中心。
部級研究中心(所)4個
中國教育科研計算機網華中地區網路中心、國家高性能計算中心(武漢)、華工自動控制研究所、計畫生育研究所。
湖北省重點實驗室16個
引力與量子物理、集群與格線計算、智慧型網際網路技術、數字流域科學與技術、腫瘤侵襲轉移、電力安全與高效、生物信息與分子成像、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療、生物無機化學與藥物、材料化學與服役失效、分子影像、控制結構、天然藥物化學與資源評價、船舶和海洋水動力學、工程結構分析與安全評定等湖北省重點實驗室。
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
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資料庫、納米藥物、電子製造裝備等湖北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基礎條件平台1個
湖北省光電測試技術服務中心。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8個
院校發展研究中心、現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心、媒介技術與傳播發展研究中心、區域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農村健康服務研究中心。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1個
理論經濟學、教育學、哲學、新聞傳播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數學、物理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西醫結合、藥學、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建築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光學工程

學科建設

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7
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5
西方經濟學、高等教育學、生物物理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機系統結構、水利水電工程、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內科學(呼吸系病)、外科學(普外)、婦產科學、內科學(血液病)、外科學(泌尿外)、麻醉學勞動衛生與環境衛生學

人才培養

本科生創新人才培養
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揮示範作用,華中科技大學與業界共同創辦“華中科技大學啟明學院”。 啟明學院秉承“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遵循“育人為本、創新是魂、責任以行”的辦學理念,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致力於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創業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未來傑出人才。
本科教育
全校現有本科專業94個,華中科技大學將按照“以改革求發展、以創新求發展”的辦學思路,高舉“團結、求實、創新、進取”的旗幟,繼續加強本科教學工作,“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祖國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
研究生教育
學校學科齊全、結構合理,基本構建起研究型大學的學科體系。擁有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2大學科門類;現有21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5個博士學位授權點,3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留學生教育
現在華中科技大學正努力向著“國際化”方向的發展,學校重視留學生教育,為留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遠程與繼續教育
學校成人教育學院創辦於1956 年,是我國開展成人高等教育較早的高校之一。經過五十多年的探索,現已形成以學歷教育為基礎,函授、夜大學、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人全日制脫產教育、崗位培訓和大學後繼續教育等多形式、多層次、多學科和多渠道的成人高等教育辦學體系和發展格局,為國家培養和輸送大量各類專業技術人員。

國際合作

部分合作辦學高校
恒生國際商學院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NRC)
巴黎高科
巴黎六大
巴黎高等電子學院
英國伯明罕大學
京都大學
日本大學醫學部

歷史淵源

原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於1953年創建的華中工學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工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併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系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系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併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3年5月,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併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6年,整體實力有較大提高,6個系、20個本科專業、教師1097人、職工1664人、在校學生6087人、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經過“文革”初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對“左”的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抵制和鬥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辦好學校而奮鬥。期間,由於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併入華中工學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不僅為民族發展、國家建設保護了優秀的專業人才,也為改革開放後學校的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前面”、“把學校辦成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大學”、“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實現3個轉變:從教學中心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轉變;從以工科為主轉變為理、工、文、管綜合組成的大學;在培養好大學生的同時,把研究生的培養提到重要位置”等辦學思路提出。
期間,先後設立了雷射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創辦了系統工程、生物力學、工程熱物理、建築學等綜合性和邊緣性學科專業;設立了工程力學、套用數學、套用化學和套用物理專業。
大膽突破文、理、工分家的辦學模式,頂住壓力,在全國理工科大學中率先創辦文科。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經濟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1983年,設立新聞學專業;
1987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2年初,發動全校師生員工認真討論,將建校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歸納成8個字:“團結、求實、嚴謹、進取”,並作為華中工學院的校風;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獲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領導班子換屆,黃樹槐任校長;
1985年,開設少年班,至2000年停辦時共培養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
1986年,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增強辦學活力,著重提高水平”的辦學思路和創辦第一流大學的奮鬥目標;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導師111人,7個博後流動站,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達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個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對直屬高校的校園、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大檢查,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特別獎,是獲得特別獎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國大學生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舉辦人文講座;
1995年,實行學分制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
1996年和1997年,黨政領導班子相繼換屆;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二期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再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同一個國家有兩所大學獲此獎項,除美國外,只有中國。);
2000年,與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
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
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命名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併,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前身為清末張之洞於1898年創辦的“工藝學堂”。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國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等之後,土木建築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後於1981年得以復建;
1997年,獲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合併,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建校紀念日
合校時經各方協商,華中科技大學的建校紀念日定為全國院系調整開始的1952年10月8日,並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發展目標

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將分兩個階段實現:
第一階段到2025年,經過20年的奮鬥,實現學校第三次大發展,把華中科技大學建設成國際知名大學;
第二階段到2050年左右,在建校100周年時,把華中科技大學建設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地圖信息

地址: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武黃路415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