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花腐病

菊花花腐病

菊花花腐病是由球腔菌屬的真菌侵染引起的,別名:疫病。病菌早期侵染花芽,使其不能生長,變黑枯萎,如侵染較晚,則形成半邊開放的畸形花,從基部到頂端,花朵呈淺褐色枯萎。花腐病病菌對葉片和莖幹也可造成危害,引起時枯和莖部潰瘍。花腐病菌在被害植株上越冬,第2年溫濕度適合時藉助氣流傳播。栽培地上病株及其翩體遺留得多,易發病。從品種看,中、小型花品種發病較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菊花花腐病
  • 拉丁學名:AscothytachrysanthemiF.L.Stev.
  • 別稱:菊花花枯病
  • :真菌界
  • 亞門:真菌半知菌亞門
  • :球殼孢目
  • :殼二孢屬
  • 分布區域:在世界各地普遍發生
  • 所屬分類:葉、花、果病害
  • 病原菌:菊花殼二孢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形態特徵,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症狀

該病主要為害菊花,分布廣泛。花腐病主要為害花芽和花瓣,也為害葉片、葉柄及莖部。花芽染病變成深褐色至黑色,隨之腐爛,腐爛斑沿花梗擴展造成花芽脫落。花瓣早期染病一側受侵染,造成花冠畸形,花瓣變為褐色或棕褐色。花梗染病變黑軟化,造成花冠下垂。葉片染病生不規則形黑斑,有時沿葉柄擴展到莖部,受害莖上現2-3cm長黑色條斑。中國杭州時有發生。
菊花花腐病菊花花腐病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為Didymerella chrysanthemi(Tassi)Gar .&Gui .花枯鎖霉,屬半知菌類真菌。病菌菌絲易產生鎖狀聯合,菌絲的一些細胞形成小梗,著生不對稱的芽孢子,無色的芽孢子有力地發射出去。

發生規律

花腐病病菌在病部或隨病殘體越冬,乾燥的病殘莖上產生大量子囊殼,翌年春天產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到花上,分生孢子主要借淋水濺射傳播,條件適宜時能進行多次再侵染,生產上,染病的切花和插條可隨花木調運進行遠距離傳播。該菌分生孢子器發育適溫為27℃和潮濕的條件,而子囊殼發育適溫21℃,喜低溫,該病擴展迅速,可在短時間內致花腐爛;常致切花在運銷過程中落花。該病可能有潛伏侵染現象,有時外表健康的扦插苗,栽植後花腐病突然發生。

防治方法

(1)對進口的切花、種子、插條、花苗需嚴格檢疫。發現帶菌要馬上處理,對可疑的繁殖材料須在檢疫花圃內試種觀察。
(2)發現病花或病株應馬上深埋或燒毀。
(3)棚室栽培時要注意控制濕度,不要淋澆,最好採用滴灌。
(4)出現發病苗頭時噴灑80%噴克或大富丹可濕性粉劑 6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