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莧(中藥)

血莧(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血莧,中藥名。為莧科植物血莧Iresine herbstii Hook.f.的全草。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等省。具有清熱解毒,調經止血之功效。常用於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月經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血莧
  • 別稱:紅靛、一口紅、漢宮秋、紅葉莧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中央種子目
  • :莧科
  • :血莧屬
  • :血莧
  • 分布區域:福建、廣東、雲南等省
  • 採收時間:四季可采
  • 用量:15-30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性涼。

歸經

歸心經。

功效

清熱解毒,調經止血。

主治

細菌性痢疾,腸炎,痛經,月經不調,血崩,吐血,衄血,便血。

相關配伍

治咳血:血莧鮮葉、老鼠耳、三椏苦、臭梧桐各15g,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15-30g。

採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血莧,又名紅葉莧、紅洋莧。多年生草本,高1-2米;莖粗壯,常帶紅色,有分枝,初有柔毛,後除節部外幾無毛,具縱棱及溝。葉片寬卵形至近圓形,直徑2-6厘米,頂端凹缺或2淺裂,基部近截形,全緣,兩面有貼生毛,紫紅色,具淡色中脈及5-6對弧狀側脈,如為綠色或淡綠色,則有黃色葉脈;葉柄長2-3厘米,有貼生毛或近無毛。雌雄異株,花成頂生及腋生圓錐花序,由多數穗狀花序形成,初有柔毛,後幾無毛。苞片及小苞片卵形,長1-1.5毫米,綠白色或黃白色,宿存,無毛,無脈;花微小,長約1毫米,有極短花梗;雌花:花被片矩圓形,長約1毫米,綠白色或黃白色,外面基部疏生白色柔毛;不育雄蕊微小;子房球形,側扁,花柱極短。雄花及果實未見。花果期9月至次年3月(海南島)。

生長環境

生於溝邊、路旁的濕處,多為栽培。分布於福建、廣東、雲南等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