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姓

荷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荷姓
  • 荷姓淵源一:源於羋姓
  • 荷姓淵源二:源於錫伯族
  • 荷姓淵源三:緣起韓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荷文化,荷文化的歷史,荷文化的形成,荷文化的發展,荷文化的興旺,荷文化的光大,荷與佛教,歷史名人,荷寅生,荷積禎,荷潔,荷蓓蓓,荷的更多信息,

基本介紹

荷[荷,讀音作hé(ㄏㄜˊ)]
荷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姓,出自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季連後裔楚頃王襄之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少典氏第二十代、黃帝軒轅氏第九代季連:季連羋姓,季連氏。其商至少典氏第六十七代、黃帝軒轅氏第五十六代楚頃王襄:楚頃王襄,名熊橫,遷於陳邑。楚頃襄王熊橫後來封其子之一的食邑為荷丘(一作何丘),其後裔以封邑為姓氏,稱荷丘氏(一作何丘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荷氏、何氏、丘氏,後該支丘氏中有改為邱氏者。菏丘與何丘,都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個地名,“菏(何)”為名,“丘”是“自然村落”之意,在當時楚國是一個基本的人居環境單元。菏丘與何丘之地,均在今湖南省長沙市走馬樓一帶,菏丘、何丘都是村落,兩村緊挨,所以在史籍中常混為一說,這在1999~2000年起中國國家文物管理局開始陸續公布的“長沙走馬樓吳簡”中已經得到證實。
楚漢相爭後,西楚大敗,之後菏丘氏族人有避難經扶桑遠渡大漢王朝之附屬倭奴國者,後在倭奴國中部偏西一帶地區生息繁衍,並保留了菏丘複姓。在奈良時代(公元七世紀)起,菏丘氏一族漸為旺族。如今,菏丘氏在日本的近十萬個姓氏中排名第一百五十八位。

第二個淵源

源於錫伯族,出自古鮮卑族錫伯部族荷葉爾氏族,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荷葉爾氏,亦稱何葉爾氏、賀伊爾氏、賀依爾氏、何依爾氏、何伊兒氏、何耶兒氏、賀耶爾氏,是錫伯族人的姓氏,後來一部分女真族人因之,成為滿族的姓氏之一。“錫伯”是本民族自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文則稱其為犀毗、師比、鮮卑、矢比、席百、席比、錫伯等。
關於“錫伯”一詞的含義,歷來諸說不一:一說意為瑞獸或珍貴材料的衣帶鉤,即史籍《漢書·匈奴傳》中所稱的“犀毗”即為用犀牛角或貴重金屬製作的衣帶鉤,為王公貴族所專用的物品;一說為地名,即今海拉爾(呼倫貝爾)迤南室韋山一帶地區,漢文史料注稱為“錫伯”,因此居住在這一帶的少數民族因以得名。錫伯族人大多認為自己是古鮮卑族人的後裔,其先民原遊牧於華北的晉西北地區,其中一支居於華北的亞高山草甸荷葉坪一帶(今山西平遙五寨,海拔2784米,古稱何葉坪、何葉壩),遂取地名為自己的部族稱號,稱為菏葉爾氏族,後改為何葉爾氏。至今,何葉爾氏族的民間仍然保留有許多生動美好的傳說。
錫伯族何葉爾氏族人後多改漢字單姓為何氏、赫氏、賀氏,亦有改菏氏者。

第三個淵源

緣起韓姓,韓姓原本出自黃帝一系,姬姓,周文王之後裔也。周武王伐紂有成,朝政日趨安定,疆土遼闊,廣置諸侯,用於鉗制而佐政。因之,周武王子唐叔虞封於唐。其後子孫成師桓叔為晉大夫,子武子萬事晉,得封與韓原。晉景土間獻子名厥,伐齊有功,從封姓為韓氏,並授一卿之位,是韓姓之始也。不久與趙、魏三分晉國,是為景侯,以姓為國,號韓國,列鼎戰國七雄之一。至韓王安蘇秦擯秦失敗,張儀相秦連橫之愚策,六國盡為秦吞滅。不久張良買兇出擊秦始皇與博浪沙,秦疑為韓王主謀,乃—卜令密使潛訪韓,欲盡屠殺韓人,以絕後患。當時桓厘王支子韓公為局勢所逼避居廬江,與行舟中,秦吏詰詢公姓氏,公一時情急指河為姓,而去水為何,後分支成韓、何、荷三姓,此為荷姓之因也。

荷文化

荷文化的歷史

“荷”被稱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
荷
在人類出現以前,大約一億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當時,氣候惡劣,災害頻繁沒有動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生長在這個貧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種今天我們稱為“荷花”的水生植物,經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驗,在我國的阿穆爾河(今黑龍江)、黃河長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澤湖泊中頑強地生存下來。大約過了九千年,原始人類開始出現。人類為了生存,採集野果充飢,不久便發現這種“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即蓮子與藕)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漸漸地,“荷花”這一人類生存的糧食來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的心中,成為人類生存的象徵。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隨著農耕文化的出現,人類對荷花開始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的人類為了生活上對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澤地帶,而這些地帶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區域。從出土文物看:在河南省鄭州市北部大河村發掘的“仰韶文化”房基遺址,發現室內檯面上有炭化糧食和兩粒蓮子,經測定,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人類在不斷的生產勞動中,對朝夕相處的荷。

荷文化的形成

——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荷文化
自公元前11世紀起,中國從漫長的奴隸制社會進入了封建制時代---西周。荷花也在這時期里從湖畔沼澤的野生狀態走進了人們的田間池塘。《周書》載有“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可見,當時的野生荷花已經開始作為食用蔬菜了。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將荷花各部分器官分別定了專名。我國最早的字典,漢初時的《爾雅》就記有:“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對荷花的了解已有一定的概念。
荷花以它的實用性走進了人們的勞動生活,同時,也憑藉它艷麗的色彩,幽雅的風姿深入到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關於荷花的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荷花作為觀賞植物引種至園池栽植,最早是在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他的離宮(即現在的蘇州靈岩山)為寵妃西施賞荷而修築的“玩花池”。春秋時期青銅工藝珍品“蓮鶴方壺”(通高118厘米,故宮博物管藏)則從美術方面,反映了荷花對時代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這件工藝珍品取材於真實的自然界,荷花花紋概括形象,龍和螭躍躍欲動。可見,荷花被伸化的龍、螭及仙鶴一樣,成為人們心目中崇高聖潔的象徵。

荷文化的發展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的荷文化
秦漢之前,諸侯割據,戰爭頻繁,勞動人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結束了混戰局面。在這個統一大帝國里,荷花文化得到了全面發展,逐步滲透到農業、經濟、醫學、宗教、藝術等各個領域。
漢朝是中國農業空前發展的一個時期,也是對荷花的栽培發展發生了重要的作用。漢以前,我國的荷化品種均是單瓣型的紅蓮。到了魏晉,出現了重瓣荷花。南北朝時期又發展有千瓣(並蒂)荷花。
西漢開始,中國的官私營商業迅速發展,豐富了各地區的商品種類,對荷花的傳播分布有著重要意義。江陵、合肥、成都等地的特產---蓮藕均通過這些中心商市進入北方,從根本上擴大了荷花的分布區域,使北方人民進一步認識荷花,了解荷花,從而極大的提高了荷花的栽培技藝。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有“種藕法”:“春初掘藕根節,頭著魚池泥中種之,當年即有蓮花。”;又有“種蓮子法”:“八月九日取蓮子堅黑者,於瓦上磨蓮頭令皮薄,取墐土作熟泥封之,如三指大,長二寸,使蓮頭平重磨去尖銳,泥乾擲於池中重頭泥下,自然周皮,皮薄易生,少時即出,其不磨者,皮即堅厚,倉卒不能也。”可見,當時南北兩岸的中原地區荷花的栽培技術已是相當高超了。
我國的醫學從秦漢起開始了新的發展。漢朝神農在嘗遍百草後,總結出一套治病良方,即《本草經》,又稱《神農本草經》,其中就有蓮藕藥用保健功能的描述。東漢譙縣華佗,是我國醫學史上著名的神醫,他在手術前,先給病人飲麻沸散,使其失去知覺,刳割腹背後縫合傷口,最後塗敷以藕皮等製成的膏藥,四五天后便可癒合。荷花遂成為我國醫藥寶庫中不可多得的一枝奇葩。
西漢時期,樂府歌辭逐漸盛行,由此產生了眾多優美的採蓮曲謠。其中有《採蓮曲》(又稱《採蓮女》、《湖邊採蓮婦》)等,歌舞者衣紅羅,系暈裙,乘蓮船,執蓮花,載歌載舞,洋溢著濃烈的生活氣息,是我國廣大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歌舞之一。

荷文化的興旺

——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荷文化
隋唐以後,荷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提高,有關荷花的詩詞、繪畫、雕塑、工藝等荷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在飲食文化中,荷花已進一步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名貴補品。同時荷花憑藉它的色彩艷麗、風姿綽約進入了私家園林。如長安城外東南隅有秦漢時宜春苑,隋朝建都長安後,更名為芙蓉園;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的曲院風荷。尤其是經過貞觀之治後,荷花的套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工藝美術家創造的靈感來源。如隋唐時期的瓷器、銅鏡等的裝飾多採用蓮花花紋;金銀器上,尤其是盤邊緣,多飾以富麗的蓮瓣紋,整個風格華麗而真實。宋代的染紡業較唐代有更高的發展。著名女畫家兼工緙絲的朱克柔創作的荷花緙絲圖案,“古淡清雅”、為一時之絕作。明清的木版年畫多採用“連(蓮)貴子”、“連(蓮)年有餘(魚)”等荷花吉祥圖案,來表達人們的思想願望。
在我國的藝術繪畫史中,荷花的藝術精品更是豐富多彩。最著名的是南宋畫院吳炳的《出水芙蓉》,生動細膩的刻畫了荷花清新脫俗的優雅氣質。還有明末畫家張子政的“芙蓉鴛鴦圖”。

荷文化的光大

——近代荷文化
自鴉片戰爭以後,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荷花也成為美化人們生活、陶冶情操的珍貴花卉,被譽為十大名花之一。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多次提倡大力發展荷文化,並把友誼的種子傳播到友好的鄰邦。
1918年,孫中山先生東渡日本,帶去了九顆遼東半島普來店出土的蓮子,經過精心培育,古蓮子栽植成功。1963年,大賀將一百顆大賀蓮種子,送給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1979年4月,鄧穎超副委員長訪問日本,參觀鑒真主持建造的奈良唐招提寺時,森本孝順長老將中日兩國專家培育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捧交給鄧穎超副委員長。1980年4月,為慶賀“日本國家鑒真和尚像中國展”來揚州大明寺展出,武漢研究所便將繁殖的唐招提寺蓮、孫文蓮、中日友誼蓮的蓮藕送往大明寺,安放在緊連鑒真紀念堂的平遠樓前。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荷花的栽培技術也日趨先進完善。先共有阿花品種200餘種,分布遍全國。隨著荷花文化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的普及發展,以荷花為市花的城市日益增多。到目前為止,就有山東濟南市、濟寧市、河南許昌市、湖北孝感市、洪湖市以及廣東肇慶市,把荷花作為文化精神的象徵。其中,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被中國特產之鄉推薦宣傳活動組委會命名為“中國荷花之鄉”。
荷文化的聖地——微山湖歸來不賞荷
微山湖位於山東省南部的濟寧市微山縣境內,它和昭陽湖南陽湖獨山湖共同構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是山東省首批自然風景名勝區。這裡物產豐饒,名勝眾多,自然風光秀麗,是著名的“一都兩鄉”,即中國荷都、北方水鄉、鐵道游擊隊故鄉。
微山湖的美是一種天然的、綜合了野趣與柔情的美。鳳凰山、桃花山均依湖而立,湖光山色相映,森林山泉一體。登臨高處,駐足山崩,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晨曦初露,湖面浮光躍金,白帆點點;夕陽西下,落日銜水,山島鑲金。初春,湖水澄碧,點點漁帆似在銀絹素帛上滑動;盛夏,微山湖中接天荷葉,如傘如蓋,紅荷映天日,縷縷馨香沁人心牌:金秋時節蒹葭蒼蒼,菰草金黃,水天一碧,漁歌悠揚,摘菱採蓮的船兒滿湖穿梭一片豐收景象;寒冬,遼闊的湖面寒霜百里,靜寂無聲。冰封太湖,會偶見裝了冰撬的小舟輕輕滑向冰面,鑿冰捕魚。最為壯觀的當數湖上的10萬畝荷花,每至盛夏,湖面上花團錦族,爭奇鬥豔,荷香四溢,沁人心脾,遊人進湖,紛紛發出“黃山歸來不看岳,九寨溝歸來不觀水,微山湖歸來不賞荷”的慨嘆。每年八月份都要舉辦一屆微山湖荷花藝術節暨經貿洽談會,屆時,佳朋雲集,大家游湖賞荷,攬勝尋古,與漁民同樂,別有一番情趣。

荷與佛教

荷,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淺水中,地下莖肥大而長,有節,葉子圓形,高出水面,花大,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地下莖叫藕,種子叫荷子,都可以吃。也叫“荷、芙蓉、芙蕖 ” 等。常見的佛教法物上大多帶有荷花,荷花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荷花之所以與佛教有不解之緣,是因為它與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許多傳說聯繫在一起。據說,釋迦牟尼本是天上的菩薩,下凡降生到迦毗羅衛國淨飯王處。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溫和賢淑,與國王情深似海。摩耶夫人回憶新婚之夜,她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一個人騎著一頭白象向她走來並且逐漸變小,從她的右肋處鑽入她的腹中。她心中模模糊糊地預感到菩薩化作一頭白象入胎。日後,身懷有孕的摩耶夫人臉上,微微泛著紅暈,那色彩鮮艷的綠色領口花邊象一片荷葉,她的臉兒象一朵綻開的荷花。後來摩耶夫人在娑羅樹下降生佛祖時,百鳥群集歌唱,天樂鳴空相和,四季里的花木都一同盛開,尤其是沼澤內突然開放出大得象車蓋一樣的荷花。佛祖一出世,便站在荷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並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這天正是四月八日,以後就成了佛教的“浴佛節”。釋迦牟尼覺悟成道後,起座向北,繞樹而行,“觀樹經行”,當時就是一步一荷花,共18荷花。每當他傳教說法時,坐的是“荷花座”,坐姿也成“荷花坐姿”,就是兩腿交疊,足心向上。
荷花與佛教的密切關係,還表現在佛教將許多美好聖潔的事物,以荷花作比喻,以荷花為代表。在佛教故事中,佛祖釋迦牟尼的母親,長著一雙荷花般的美麗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時,皇宮御苑中出現了八種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種瑞相,便是池中突然長出大如車輪的白荷花。佛祖降生時,在他的舌根上放射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化作一朵千葉白荷,每朵荷花之中坐著一位盤足交叉,足心向上的小菩薩。
佛教以荷為喻的詞語,更是數不勝數。佛座稱為“荷花座”或“荷台”;結跏跌坐的姿勢,即兩腿交叉、雙腳放在相對的大腿上,足心向上的姿勢,稱為荷花坐勢;佛教宣傳的西方極樂世界,比作清淨不染的荷花境界,故稱“荷邦”;《阿彌陀經》描寫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景是:“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荷花大如車輪。”故稱佛國為“荷花國”;佛教廟宇稱為“荷剎”。“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以荷花為往生之所託,故稱“荷剎”;念佛之人稱“荷胎”,比喻住在荷花之內,如在母胎之中;佛眼稱為“荷眼”,以青荷花比喻佛眼之好妙;胸中之八葉心荷花稱為“荷宮”,即心中的荷花般的境界;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荷花手”;僧尼受戒稱“荷花戒”;僧尼之袈裟稱“荷花衣,謂清淨無雜之義;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荷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荷”;謂苦行而得樂為“歸宅生荷”;佛經《妙法荷花經》簡稱《法華經》,都是以荷花為喻,象徵教義的純潔高雅;東晉東林寺慧遠大師創立的我國最早的佛教結社稱為“荷社”;佛教淨土宗主張以修行來達到西方的荷花淨土,故又稱“荷宗”。總之,荷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荷為代表,可以說荷即是佛,佛即是荷。
佛教為什麼如此推崇荷花呢?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佛教產生於印度,印度地方氣候炎熱。荷花盛開於夏,給人們帶來涼爽和美的享受。人們對於這種夏季暑熱時盛開的美艷之花,自然十分喜愛,因此在印度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民間流傳的民間文學作品中,荷花都是美好、善良、聖潔、寬容大度的象徵。這類故事非常之多,影響很深,如《荷花王子的故事》,便將道德高尚、善良、正直、奉行為王十法(布施、持戒、慷慨、正直、和藹、自製、忌怒、忌殺、寬容和大度)的好國花比作荷花。《荷花王的故事》說荷花王為了拯救百姓的饑荒,他跳進恆河之中,變成一條大赤魚,告訴百姓割他的肉吃,他的肉割了以後又生起來,這樣堅持了十二年,他用自己的肉供養全國百姓,度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災荒。《鹿母荷花夫人》的故事,說鹿母荷花夫人每走一步,腳後立即現出一朵美麗的荷花,她一胎生下五百個童男,個個都是俊美的大力士,均是保衛國家的英雄,因此鹿母荷花夫人成了能多生美男的象徵。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主張廢除古印度等級森嚴的制度,實行種姓平等,以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為了弘揚佛法,使廣大民眾能夠理解和接受佛教教義,便以俗語傳道。又迎合民眾的愛荷心理,將荷喻佛,使得佛教能夠迅速傳播開來,信眾廣泛。
佛教以荷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荷花的品格和特性與佛教教義相吻合。佛教是著重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宗教,將人生視作苦海,希望人們能從苦海中擺脫出來,其解脫的途徑是:此岸(人生苦海)——濟渡(學佛修行)——彼岸(極樂淨土)。即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這和荷花生長在污泥濁水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污泥所染,最後開出無比鮮美的花朵一樣。
佛教的重要信條之一,是廣愛博施。施予一切有生命者以慈悲。所謂慈悲,是指希望和幫助他人解脫苦難,獲得快樂。慈心是希望他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要求對於有生命者,不計善惡,不分人畜,都應施予慈悲。對種種惡行,都要容忍和寬宥,用慈悲心去幫助他們,感化他們,使之向善,成為善良之輩,結出善果。但嚴戒同流合污,要身處污濁的塵世而不為其污染,保持自己的潔淨清芬。用來表達這種思想觀念的最好不過的是荷花。
荷生在污泥之中,猶如人生在濁塵的世界,這自然要與污濁相處在一起,受許多邪惡污穢事物的侵擾,佛教稱這些邪惡力量為“魔”。佛教要求人們不要受世間邪惡污穢(即魔)的侵擾和影響。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開出潔美的鮮花,確是最好的象徵,因此佛經常常將荷性比佛性。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葉金色妙寶荷花上出生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都是坐在荷花之上,或手執荷花,表示佛是出自塵世而潔淨不染的境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為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這就需要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佛性增強了就能抵住魔的干擾,還能降魔成佛,就能解脫生、老、病、死之苦。這聽起來似乎很玄,宗教意味很濃,其實只是較高的一種思想境界層次。一切事理通達了,參透了,自然凡事都看得開,不再貪婪、恐嚇、焦慮、痴心、嗔怒,在精神上自然擺脫了苦境,變得輕鬆愉快。所以佛教中的荷花,代表一種智慧的境界,即所謂“開悟”。
佛教有“花開見佛性”之說,這裡的花即指荷花,也就是荷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荷的心境,就出現了佛性。
古印度很早就有愛荷的風氣。人們苦於國土氣候炎熱,對春夏之際開放的荷花,尤其感覺愜意,清新喜人。所以佛教從初創時起,就注意順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因此荷花就常在佛經之中屢屢引喻。如佛經上說,人間的荷花不出數十瓣,天上的荷花不出數百瓣,而淨土的荷花千瓣以上。
按照佛教的說法:淨土的聖人,以荷花而化身,並能以世人所熟悉的形象示現。既然荷花代表佛祖清淨的法身,莊嚴的報身,荷花。中國敦煌、雲崗、龍門石窟,都有很多以荷花為內容的藝術構想。象龍門石窟的賓陽洞雕有荷花裝飾圖案以及荷花洞窟頂上的荷花獨具特色。就是在一般的大小寺廟裡,佛、菩薩的雕塑也離不開荷花,不是高踞荷花座上,就是手持荷花,注目凝思。就連世人最熟悉的觀世音菩薩也是以荷為伴,觀音的許多形象都將荷花作為陪襯:白衣觀音,左手持荷花,右手作與願印;臥荷觀音,臥於池中荷花之上;施樂觀音,右手支頰,左手在膝頭捻荷花;一葉觀音,乘荷花漂行於水面;威德觀音,坐於岩畔,左手持荷花;多羅尊觀音,手持青荷花;不二觀音,坐於荷葉之上;持荷觀音,坐在荷葉上,雙手持荷花……。所以我們所見的佛像和佛經中,介紹淨土佛國的聖賢都以荷花為座,或坐、或站,都在荷花台之上,以代表其清淨莊嚴。可見,荷是佛國淨土的象徵。
不僅如此,荷還與佛教醫學有著密切關係。荷花含有豐富的營養,既可食用又可藥用。古代女子常采清晨帶露的荷花敷面美容,或服食荷花以駐顏益色。荷花含有?皮素和木樨素,確能潤澤膚色。初放鮮嫩的荷花用開水泡飲,其汁翠綠清香,有清暑解熱和生津開胃之功效。荷的地下根莖稱為荷藕。相傳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患有肺結核,目犍連來探望他,並得知舍利弗喜歡吃荷藕,就帶些新鮮荷藕讓舍利弗吃,舍利弗吃荷藕後果然病癒。後來,佛祖弟子經常用荷藕作為藥用來治病,並發現了荷藕的許多藥用價值。
當今,荷花在佛教被尊為“聖物”。佛教的荷花象徵完全一派東方文化的風尚,寧靜、愉悅、超脫和微笑。無量佛如荷,無邊佛如荷,人生亦應如荷,安詳則步步生荷。因此,荷花所蘊含清淨的功德與清涼的智慧,永遠為佛門弟子所崇仰,為世間善眾所喜愛。

歷史名人

荷寅生

(公元1940~今),江蘇保水人。國家公務員。大學文化,副研究員,現任南京市慈善總會會長。196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3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幹事,市五七幹校學員,南京市革委會農林局政工科科員、副科長,南京市人事局辦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共南京市委組織部幹部處副處長,中共南京市白下區委副書記,南京市白下區人民政府區長,南京市民政局局長、局黨委書記,南京市慈善總會會長等職。自1987年2月任南京市民政局長以來,不斷開創民政工作新局面。十年堅持積極開展城市社區服務工作,從試點探索,到全面發展,不斷開拓進取,使南京成為全國城市社區服務的先進地區。十年堅持做好雙擁工作,遵照江澤民總書記提出的軍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指示,對南京駐軍部隊,重真情,辦實事,慰軍心,固長城,南京市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的稱號,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國雙擁模範城三連冠”的目標。南京市民政局多次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建設新南京立功單位、先進單位”。在工作中,先後在《中國社會工作》《黨建縱橫》《經濟論壇》等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著作,其中《民政概論》和《社區服務與深化城市改革》獲省民政優秀成果二等獎,《南京實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幾個問題》獲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荷積禎

(生卒年待考),湖南人。當代書法家。其墨跡播及中國十七個省市並流入日、美、加拿大、港、澳、台,被《廣西老年報》《老年雜誌》《雲南日報》《淮陰日報》《西南鐵道報》刊登。曾獲“中國和平統一杯”金獎,全國“書鵝軒”大展銀獎,中華新世紀一等獎,首屆海內外書畫藝術品競賽博覽金鹿獎等。

荷潔

(公元1972年9月~)男,籍貫湖南道縣。青年詩人,20世紀80年代校園詩人代表人物之一,歸來者詩群重要成員之一。中國詩歌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湖南省青少年研究會會員,首屆全國十佳文學少年。已在《詩刊》《人民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二百餘萬字,獲獎40餘次,作品收入多種文集,著有《山里果》《荷潔詩選》(兩卷)《愛揚起了鞭子》。現供職於某報刊社。

荷蓓蓓

出生於四川成都,現居美國加州洛杉磯。她是一位國際知名的古箏演奏家、作曲家。荷蓓蓓自幼學習古箏,先後從師沙里晶、江旦曦、海木蘭、滕春江、許菱子等多位古箏名家。十二歲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預科主修古箏,十八歲考入香港演藝學院主修古箏和舞台音響設計與錄音。她在1999年獲得首屆全國大學生藝術節比賽第二名,2001年在首屆龍音杯國際古箏比賽中獲優秀演奏獎。2003年她赴美深造學習音樂製作,畢業後移居南加州從事古箏演奏、教學和音樂製作的工作。荷蓓蓓精通於演奏傳統和現代的樂曲,活躍在各類古典音樂的舞台上。赴美後,她積極的與多種非古典的音樂人合作演奏並製作了爵士、電聲、嘻哈、Funk、融合等類的作品。她所創作的音樂多次被用於美國和中國的舞蹈、電視、記錄片和電視廣告中,如Syfy頻道的科幻電視連續劇 “Battlestar Galactica" 以及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紀錄片《敦煌》(與著名音樂人張楚合作)。從2006年起,她錄製發行了多張個人專輯、單曲和與其它音樂人的合作集輯。作為一位音樂教育者,荷蓓蓓編著了中英文雙語對照的古箏教材 《習箏時分》並於2008年在海外發行。她對在海外弘揚和推廣中國音樂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荷的更多信息

荷hè  
<名>  
1.擔子。道德上、法律上或精神上的責任 [英burden;responsibility]。如:肩負重荷  
2.電荷的簡稱 [charge]。如:荷質比  
荷姓
3.古澤名。又水名。也作“菏” [英the He River]  
4.菏,澤名,見《夏書》。古本亦作荷。——《五經文字》
5.扛。如:荷槍實彈(形容全副武裝,準備投入戰 斗)。  
6.另見hé  
荷 hè 
<動>背負肩擔。  
《左傳·昭公七年》:“子產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負荷。’”  
《論語》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一日,荷鋤而出,見田中有蛇兩頭,駭曰:‘吾聞兩頭蛇不祥之物,見者必死,吾其殆矣!’”  
荷kē 
苛細:繁瑣。  
荷hē  
通“訶”。查察;詰問。  
2.見“荷荷”。  
拼音: hé hè
筆畫: 1
部首: 艹
筆順編號:1223212512
hébāo ①隨身攜帶、裝零錢和零碎東西的小包。
②指衣服上的兜兒。
〖例句〗小明的荷包被零食塞得鼓鼓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