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飯王

淨飯王

淨飯王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即佛陀的父親。淨飯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

王后叫摩訶摩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長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淨飯王
  • 外文名:śuddhodana
  • 國籍:古印度
  • 身份:迦毗羅衛國的國王
  • 孩子:佛陀
  • :喬達摩
  • :首圖馱那
  • 意義:純淨的稻米
  • 王后:摩訶摩耶
佛經記載,家庭,故事,太子佛陀,三時殿,佛陀講法,

佛經記載

佛說淨飯王般涅盤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
爾時世尊。光明韑韑[weiwei]。喻若日出照明世間。時舍夷國王。名曰淨飯。治以正法。禮德仁義。常行慈心。時被重病。身中四大。同時俱作。殘害其體。支節慾解。喘息不定。如駛水流。輔相宣令國中明醫。皆悉集會。瞻王所疾。隨病授藥。種種療治。無能愈者。瑞應已至。將死不久。時王煩躁。轉側不停。如少水魚。夫人婇女。見其如是。益更愁惱。
時白飯王。斛飯王。大稱王等。及諸群臣。同發聲言。今王設崩。永失覆護。國將虛弱。王身戰動。唇口乾燥。語聲數絕。眩目淚下。時諸王等。皆以敬意。長跪叉手。同共白言。大王素性。不好作惡。經彈指頃。積德無厭。護養人民。莫不得安。名聞十方。大王今日。何故愁惱。
時淨飯王。語聲輒出。告諸王曰。我命雖逝。不以為苦。但恨不見我子悉達。又恨不見次子難陀。以除貪淫世間諸欲。復恨不見斛飯王子阿難陀者。持佛法藏。一言不失。又恨不見孫子羅雲。年雖幼稚。神足純備。戒行無缺。吾設得見是諸子等。我病雖篤。未離生死。不以為苦。
諸在王邊。聞如是語。莫不啼泣。淚下如雨。
時白飯王。答淨飯王言。我聞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去此懸遠。五十由旬。王今轉羸。設遣使者。道路懸邈。懼恐遲晚。無所加益唯願大王。莫大愁悒懸念諸子。
時淨飯王。聞是語已。垂淚而言。答白飯王。我子等輩。雖復遼遠。意望不斷。所以者何。我子成佛。以大慈悲。恆以神通。天眼徹視。天耳洞聽。救接眾生應可度者。如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水所溺。以慈愍心。為作船筏。而度脫之。終不勞疲。譬如有人為賊所圍。或值怨敵惶怖失計。不望自濟。唯求救護。依有勢者。欲從恐難而得解脫。譬如有人時得重病。欲得良醫以療其疾。如我今日。望見世尊。亦復如是。所以然者。世尊晝夜。常以三時。恆以天眼。觀於眾生應受化者。以慈愍心。如母念子。
爾時世尊在靈鷲山。天耳遙聞。迦維羅衛大城之中。父王悒遲。及諸王言。即以天眼。遙見父王。病臥著床羸困憔悴命欲向終。知父渴仰欲見諸子。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父王淨飯。勝世間王。是我曹父。今得重病。宜當往見。余命少在。時嚴速發。我曹應往。及命存在。得與相見。令王願滿。
難陀受教。長跪作禮。唯然世尊。淨飯王者。是我曹父。所作奇特。能生聖子。利益世間。今宜往詣。報育養恩。
阿難合掌。前白佛言。我隨世尊。貪共相見。淨飯王者。是我伯父。聽我出家為佛弟子。得佛為師。是故欲往。
羅雲復前而白佛言。世尊。雖是我父。棄國求道。我蒙祖王育養成就。而得出家。是故欲往奉覲祖王。
佛言。善哉善哉。宜知是時。令王願滿。
於是世尊。即以神足。猶如雁王。踴身虛空。忽然而現在迦維羅衛。放大光明。國中人民。遙見佛來。皆共舉聲。涕淚而言。設大王崩。舍夷國名必絕滅矣。城中人民。向佛啼哭。白世尊言。爾時太子。逾出宮城。詣藍毗樹下。而坐思惟。父王見之。稽首敬禮。大王如是。命斷不久。唯願如來。宜可時往及共相見。
國中人民。宛轉自撲。哽咽啼哭。中有自絕瓔珞者。中有自裂壞衣服者。中有自拔其發者。中有取灰土而自坌者。痛徹骨髓。猶顛狂人。
佛見是已。諫國中人。無常別離古今有是。汝等諸人。當思念之。生死為苦。唯道是真。
佛以法雨。灌眾生心。以種種法。而開解之。
於是世尊。即以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放大光明。更復重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以從無量阿僧祇劫。所作功德。放大光明。其光照曜。內外通達。周遍國界。光照王身。患苦得安。王遂怪言。是何光耶。為日月光諸天光乎。光觸我身。如天栴檀。令我身中患苦得息。我遂疑怪儻是我子。悉達來也。先現光明。是其瑞耳。
時大稱王。從外入宮。白大王言。世尊已來。將諸弟子。阿難難陀羅雲之等。乘空來至。王宜歡喜。舍愁毒心。
王聞佛來。敬意踴躍。不覺起坐。須臾之頃。佛便入宮。王見佛到。遙舉兩手。接足而言。唯願如來。手觸我身。令我得安。為病所困。如壓麻油。痛不可忍。我命將逝。寧可還反。我今最後。得見世尊。痛恨即除。
佛知父王病重羸瘦。色變難識。睹見形體。憔悴叵看。佛告難陀。觀王本時。形體巍巍。顏色端正。名聲遠聞。今得重病。乃不可識。端正形容。勇健之名。今何所在。
爾時淨飯王。一心合掌。嘆世尊言
汝願已成就 亦滿眾生願 我今得重病 願佛度我厄
嚴飾瞿曇種 汝為甚奇特 末世說正法 無護而作護
法王以法味 灌澤諸眾生 如是後世人 我子極慈孝
人中之上寶 名達大千界 上至淨居天 獨步無等雙
佛言。唯願父王。莫復愁悒。所以然者。道德純備。無有缺減。
佛從袈裟里出金色臂。掌如蓮華。即以手著父王額上。王是清淨。戒行之人。心垢已離。今應歡悅。不宜煩惱。當諦思念。諸經法義。於不牢固。得堅固志。已種善根。是故大王。宜當歡喜。命雖欲終。自可寬意。
時大稱王。以恭敬心。白淨飯王言。佛是王子。神力具足。無與等者。次子難陀。亦是王子。已度生死諸欲之海。四道無礙。斛飯王子。阿難陀者。已服法味。佛所說法。猶若淵海。一句不忘。悉總持之。王孫羅雲。道德純備。逮諸禪定。成四道果。是四子等。已壞魔網。
時淨飯王。聞是語已。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以自手。捉於佛手。著其心上。王於臥處。仰向合掌。白世尊言。我瞻如來。目睫不眴。視之無厭。我願已滿。心意踴躍。從是取別。如來至真。多所饒益。其有得見。聞所說者。此輩之等皆是有相。大功德人。今日世尊。是我之子。接遇過多。不見捐棄。
王於臥處。合掌心禮世尊足下。時佛手掌。故在王心。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於是諸釋。哀啕啼哭。舉身自撲。兩手拍地。解髻亂髮。同發聲言。永失覆蓋。中有自絕瓔珞者。中有自裂壞衣服者。中有取灰土而自坌者。中有自總拔其發者。中有說王順政治國不枉人民者。中有復言。諸小國等。失其覆護。王中尊王。今已崩背。國失威神。
時諸釋子。以眾香汁。洗浴王身。纏以劫波育[疊*毛]及諸繒帛。而以棺斂。作師子座。七寶莊挍。真珠羅網。垂繞其傍。便舉棺置於師子座上。散華燒香。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住在喪足。
難陀長跪。白佛言。父王養我。願聽難陀擔父王棺。
阿難合掌。前白佛言。唯願聽我擔伯父棺。
羅雲復前而白佛言。唯願聽我擔祖王棺。
爾時世尊。念當來世。人民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之者。為是當來眾生之等。設禮法故。如來躬身。自欲擔於父王之棺。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駊騀[pǒ ě]涌沒。如水上船。爾時欲界。一切諸天。與無央數百千眷屬。俱來赴喪。北方天王毗沙門。將諸夜叉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東方天王提頭賴吒。從諸伎樂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南方天王毗樓勒叉。從鳩盤荼鬼神之等。億百千眾。俱來赴喪。西方天王毗留婆叉。從諸龍神。億百千眾。俱來赴喪。皆共發哀。舉聲啼哭。
時四天王。竊共思議。瞻望世尊。為當來世諸不孝順父母者故。以大慈悲。現自躬身擔父王棺。
時四天王。俱共長跪。同時發聲。俱白佛言。唯然世尊。願聽我等擔父王棺。所以然者。我等亦是佛之弟子。亦復從佛。聞法意解。得法眼淨。成須陀洹。以是之故。我曹宜擔父王之棺。
爾時世尊。聽四天王擔父王棺。時四天王。各自變身。如人形像。以手擎棺。擔在肩上。舉國人民。一切大眾。莫不啼哭。
爾時世尊。威光益顯。如萬日並。如來躬身。手執香爐。在喪前行。出詣葬所。靈鷲山上。有千阿羅漢。以神足力。乘虛來至。稽首佛足。復白佛言。唯願世尊。敕使何事。
時佛便告諸阿羅漢。汝等疾往大海渚上。取牛頭栴檀種種香木。
即受教敕。如彈指頃。各到大海。共取香薪。屈伸臂頃。便已來到。
與大眾。共積香薪。舉棺置上。放火焚之。一切大眾。見火盛然。皆向佛前。宛轉自撲。益更悲哭。有得道者。皆自慶幸。未獲道者。心戰惶怖。衣毛為豎。
爾時世尊。告眾會曰。世皆無常。苦空非身。無有堅固。如幻如化。如熱時炎。如水中月。命不久居。汝等諸人。勿見此火。便以為熱。諸欲之火。極復過此。是故汝等。當自勸勉。永離生死。乃得大安
時火焚燒大王身已。爾時諸王。各各皆持五百瓶乳。以用滅火。火滅之後。競共收骨。盛置金函。即於其上。便共起塔。懸繒幡蓋及種種鈴供養塔廟。
時諸大眾。同時發聲。俱白佛言。大淨飯王。今已命終。神生何所。唯願世尊。分別解說。
於時世尊。告眾會曰。父王淨飯。是清淨人。生淨居天。
眾會聞是語已。便舍愁毒。
佛說經竟。諸天龍神。及四天王。所將眷屬。世間人民。一切大眾為佛作禮各自還去。

家庭

佛陀釋迦牟尼之父親,其父為獅子頰(Simhahanu)王,其母為喀扎娜(Kaccānā),有三位弟兄:白飯王斛飯王甘露飯王。兄弟四人均以飯命名,其原義為“乳粥”,因在當時的印度,用牛乳煮粥,是味道很美的食物。淨飯王與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大摩耶 (Mahāmāyā) 結為夫妻,當摩耶夫人去世後,又娶其妹大愛道 (Mahāprajapati) ,佛陀即由姨母養大。淨飯王曾百般努力,想使悉達多太子繼承王位,並曾試圖阻止太子出家,但在釋迦牟尼成道之後,則大力支持佛的弘法事業,是佛教最早的護法之一。

故事

太子佛陀

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而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50歲,摩耶王后45歲的時候才第一次懷孕。
據佛教傳說,摩耶王后這次懷孕,是由於睡眠時夢見一頭六牙白色大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王后的腹中。王后自從懷孕後,心情非常愉快,再沒有憂慮與煩惱,從此也再沒有發過怒氣,斷絕了貪慾和虛偽心情,每天只是喜歡到幽靜樹林和水溪旁散步。 按當時印度的風俗,妻子回娘家分娩,丈夫不可同行。
按當時古印度的風俗,婦女頭胎分娩,必須回到娘家去。摩耶王后懷孕期滿,淨飯王為摩耶王后備了由兩頭大象載的轎子,並派了許多宮女、侍臣,護送摩耶王后回娘家天臂城去。
摩耶王后在回娘家天臂城分娩的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蘭毗尼花園時,感到有點旅途疲乏,就下轎到花園中休息。當摩耶王后走到一棵蔥蘢茂盛的無憂樹下,伸手去撫樹枝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生下了太子。
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565年,中國農曆的四月八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佛經上說:太子降生的時候,天空仙樂鳴奏、花雨繽紛,諸天神拱衛。一時間宇宙大放光明,萬物欣欣向榮。天空直瀉下兩條銀鏈似的淨水,一條溫暖,一條清涼,來為太子沐浴(這也是佛教定為浴佛節的典故)。太子剛生下來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腳下就湧現出一朵蓮花。並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聲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淨飯王畫像淨飯王畫像
佛教徒在“佛誕節”舉行“浴佛法會”時,就是要在大雄寶殿上用淨水香湯沐浴太子像,這太子像是數寸高的,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的童子像。但是中國漢地佛教徒供奉的太子像是左手指天,右手指地。這是因為中國古代崇尚左,以左為尊。其實這是不符合佛經的。
佛經上說:摩耶王后生下太子之後,迦毗羅衛全國不斷出現吉祥的事情。渾濁的江河水變得清澈了,五穀豐登,花木繁茂,人與人之間也變得和睦了。與太子同日降生的孩子,母子都十分健康。產生的牛、馬也都十分健壯,連一根雜色鬃毛都沒有。
淨飯王聽到摩耶王后在蘭毗尼花園生下了太子,高興萬分,立即帶領眾多的宮女侍臣,車馬和特製的華麗的大轎,趕到蘭毗尼花園,將王后和太子接回皇宮。
太子誕生後的第5天,淨飯王請來許多全國有名望的學者來為太子取名字。經過幾番討論,大家一致同意太子應取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意思是“吉祥”和“成就一切”。
摩耶王后生下喬達摩·悉達多太子7天之後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時代悉達多太子就由姨母摩訶波閣波提王妃撫養。波閣波提王妃是在姐姐摩耶王后去世後續嫁給淨飯王的。波閣波提王妃容貌端莊、秀麗,性格溫柔、嫻靜。她對悉達多小外甥精心撫育,十分鐘愛。
佛經上說:悉達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預言家,號稱阿私陀的仙人來到王宮給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驚喜,轉而又悲傷地流下了淚水。淨飯王問他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間找不出第二人來!將來如果繼承王位,一定是位“轉輪王”(印度古代稱能以威望統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為國王高興。但據我的觀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學道,並能得到最高成就,成為人天至尊的導師,拯救世人離苦海。可惜我已經老了,聽不到太子的教誨了,所以我為自己悲哀。
淨飯王聽到占相仙人的話,也是又喜又憂。他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國王從此千方百計防止太子出家修道。
悉達多太子在幼年的時候,就有沉思的習慣,世間許多現象被他看到之後,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觸和深思。在傳統的“王耕節”時國王要在這一天親自耕種土地,淨飯王帶領悉達多太子來到田野,太子看見在田地里的農夫赤背裸身在烈日下吃力地勞作,耕田的牛被繩索鞭打皮破血流,被犁鏵翻出來的小蟲蚯蚓,被鳥雀競相啄食,鳥雀又被蛇、鷹吞食。這一幅幅生存鬥爭,弱肉強食的情景,使王子感到很痛苦,他無心遊玩,就走到一棵閻浮樹下靜坐沉思。
佛經上說:悉達多太子坐在樹下沉思,有時能自然升空許久,淨飯王和太子的姨母波閣波提王妃十分驚奇,不由得就朝太子禮拜。
喬達摩·悉達多太子越長相貌越奇偉,天資十分聰慧。父親淨飯王對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繼承王位後,建功立業,成為一個轉輪王。從太子7歲開始學習當時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太子學到12歲,就已經掌握了印度當時最高的學術,即五明和四吠陀。五明即是:①語文學的聲明。②工藝學的工巧明。③醫藥學的醫方明。④論理學的因明。⑤宗教學的內明。四吠陀即是:①養生之法的梨俱吠陀。②祭祀祝詞的搓馬吠陀。③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④咒求文獻的阿闥吠陀。四吠陀是當時婆羅門教的經典,被奉為至高無上,貴族必讀。
悉達多太子又向武士們學習武術,練成了一個騎馬、射箭、擊劍的能手。
淨飯王舉行一次武藝競賽大會,釋迦族的王子們都參加比賽。悉達多太子騎射出眾,奪得冠軍,萬人敬仰。
淨飯王發覺自己的兒子對人世間的苦難情景思慮太重,深怕太子產生厭世出家念頭,就為他建造了三座豪華的冬天防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宮殿(稱三時殿),又選來上百名美麗的少女隨時為太子歌舞。在悉達多太子16歲的時候,便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公主為妃子。企圖從生活的享樂上束縛太子,讓他放縱情慾,沉迷娛樂。但是這一切並未能引起悉達多太子的興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囂,太騷擾人,使他很厭煩。更引起他深遠的思考:“人世間有數不盡的苦痛和憂慮都未能解決,一味的追求享樂就能解脫嗎?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享樂又能到幾時呢?”因此,悉達多太子經常躲避開喧譁的歌舞,獨自到幽靜的樹林和河邊去散步思考。
世間凡是做父親的人,不管是國王還是平民百姓,都是怕自己的兒子貪圖享樂,放縱情慾。可是,淨飯王卻怕太子清心寡言,產生厭世,出家的念頭,因此,除了為太子修建豪華的宮殿,為太子娶了美麗的妻子外,還時刻關心太子情緒變化,一見到太子沉默寡言,悶悶不樂時,就要設法讓太子高興起來。當淨飯王發現太子對宮裡的歌舞感到喧騷煩囂時,就讓太子坐馬車去遊玩,並告訴駕車的馭者,一定要帶太子到有歡樂的人群和有美麗的景色的地方去。可是,悉達多太子喜歡幽靜的環境,他叫給他駕車的名叫車匿的馭者,把他帶到城外去。
悉達多太子乘馬車出城。他剛來到京城的東門,看見一個鬚髮全白,彎腰駝背,行走艱難還不斷呻吟的老人。悉達多看到這個情景就想到:衰老是人人都逃避不了的命運啊!人在兒童時受父母寵愛,青年時英俊蕭灑,壯年時精力充沛,但是到了晚年,人就要在許多痛苦中度日了。
悉達多看到老人後心情難過,就叫車匿調轉馬車,驅車向京城南門走來。剛到南門,又見到一個滿身生瘡流血的病人。病人一邊走,一邊不斷痛苦地呻吟著。悉達多太子想到:疾病也是每個人都不能避免的。人的一生要害多少次疾病,要遭受多少痛苦,真是難以想像的啊!
接著,悉達多太子又調轉車來到京城的西門,看見兩個人抬著一個死人迎面走來,隨行的親屬悲痛地嚎哭著。悉達多太子嘆息地自語:死亡是可怕的,每個人又都難免一死,當死亡來臨時給每人帶來的恐懼,使人多么難以忍受啊!自己的死亡又造成許多親朋的無限悲痛。這些痛苦,永無休止,任何人都擺脫不了,這叫多么苦悶,多么煩惱啊!他立即又離開西門。
最後,悉達多太子驅車來到了京城的北門,看見一個出家修道的人(印度當時稱出家人為“沙門”)從對面走來。這沙門身穿袒右肩的黃色法衣,一手持法杖,一手托缽,態度嚴肅安詳。悉達多太子想道:這齣家人是一定不會有俗人那么多的痛苦和煩惱的。
悉達多太子美麗的王妃耶輸陀羅,為太子生下了一個兒子。淨飯國王十分高興,命全國舉行慶賀。但悉達多太子的內心卻感到沉重。給自己的兒子所取的名字叫羅侯羅。這名字的意思是“覆障”,就是潛伏的一種障礙。這時的悉達多太子已經有了出家修行的念頭,他怕因為有了兒子而增加他留戀家庭的感情。“羅侯羅”這個名字的意思也有解釋為“圈子”,就是說有了兒子要受到束縛,就像被圈子套住了一樣。
終於,在悉達多太子29歲(也有說19歲)時的某一天,鄭重地懇求父親淨飯國王允許他出家修行。淨飯王聽到兒子要出家,如同霹靂轟頂,他流著淚要求悉達多打消出家的念頭,將來好繼承他的王位。悉達多就向父王提出:如能滿足他的四個要求,他就不出家。一是沒有衰老的現象,二是沒有疾病的痛苦,三是沒有死亡的恐怖,四是所有的東西不損不滅。
淨飯王看到兒子出家的決心已堅定,沒有能力說服兒子,只好多派人看護悉達多太子,防止他離開皇宮。
淨飯王命令宮女時刻不離太子,演奏著美妙的音樂,跳著優美的舞蹈,竭盡媚力討太子歡心。有一天半夜裡,悉達多太子醒來,他見到歌舞一天的宮女們都疲倦地睡在周圍,每個人都是披頭散髮,脂粉殘脫,袒胸露胯。有的在說著夢話,流著涕涎,有的發出鼾聲,姿態醜陋,平時妖艷姿容蕩然不見了。太子不由心中一驚,感嘆道:這世界上有許多事物都是虛假的啊!我要解脫掉這一切,我不可再躊躇、再猶豫了。太子現在的心情,就如同這整個宮殿燃起了熊熊大火,他必須立刻逃出去一樣。
淨飯王畫像淨飯王畫像
在二月初八日(中國農曆)的午夜,悉達多太子起身先來到妻兒的臥室,他凝視著熟睡中的耶輸陀羅公主和兒子羅侯羅默默地向他們告別後,毅然轉身離開了父親為他修建的豪華的宮殿。
悉達多太子又來到馬廄,喚醒了名叫車匿的馬夫,叫他牽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色駿馬,備上馬鞍,太子跨上馬背,由車匿伴隨,在整個皇宮裡的人都在夢鄉的時候,太子躍馬出了京城的北門,在白茫茫的月色中,朝山林賓士而去。

三時殿

為適應春、夏、冬三期所作之宮殿。在印度,一年分為三季,即一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熱際時(春),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為雨際時(夏),九月十六日至一月十五日為寒際時(冬)。據傳,釋尊出家以前,其父淨飯王為使釋尊過快樂的宮廷生活,嘗建三時殿以適應三季。

佛陀講法

淨飯王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國王,亦即佛陀的父親。佛陀悟道後,四處宏揚佛法。聽說佛陀在王舍城講經說法,淨飯王渴望見到已獲覺悟的兒子。
佛陀在眾多弟子的陪同下,一路講經說法,從從容容,走走停停。兩個月後,終於來到迦毗羅衛國。
佛陀被安排住在釋迦族的花園裡。佛陀的父親老國王率先向佛陀行禮,口言這是他第三次禮拜佛陀。其他人也不得不依次向佛陀行禮。佛陀從天空降至地上,坐在早已準備好的座位上,謙恭有加的釋迦族人一齊圍坐四周,渴望聽聞佛陀的開示。
佛陀站在街頭,如此地勸說著國王:“正念乞食,正法行事,善行之人,此彼得樂。”
剛聽完此偈,淨飯王即刻見道而證初果。趕忙從佛陀手中接過,領著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來到王宮大院,用精美的佳肴供養他們。 飯食之後,佛陀又一次如此地告誡大家:“正未能善行,勿作惡業,如此賢者,此彼得樂。”國王當下即證第二聖果,於此同時,波闍波提夫人也證得第一聖果。
有一次,國王告訴佛陀,拒絕相信傳言,兒子因嚴厲的苦修沒證聖果就歸天了。佛陀因此講了《法護本生故事》。佛陀說,在前生中,有人曾指看一堆白骨,但是,還是不相信兒子死了。這一次,淨飯王證第三果。
當淨飯王臨終躺在病床上時,佛陀給他講了最後一次佛法,即證阿羅漢果,自我驗證了解脫之樂。七天后圓寂,當年佛陀40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