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棘(漢語詞語)

荊棘(漢語詞語)

荊棘是一個詞語,讀音是jīng jí,從字意上講,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在文學用語中多指奸佞小人、紛亂、喻艱險境地等意,又有芥蒂嫌隙之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棘
  • 外文名:brambles
  • 拼音:jīng jí
  • 比喻:奸佞小人、紛亂等
拼音,引證解釋,英文翻譯,

拼音

jīng jí
荊棘荊棘

引證解釋

  1. 泛指山野叢生多刺的灌木。荊,荊條無刺。棘,酸棗,有刺。兩者常叢生成叢莽。
    ①《老子》:“師之所處,荊棘生也。”
    ②漢 班昭 《東征賦》:“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
    ③晉 葛洪 《自敘》:“貧無僮僕,籬落頓決。荊棘叢於庭宇,蓬莠塞乎階霤。”
    ④晉 張載 《七哀》詩:“蒙籠荊棘生,蹊逕登童豎。”
    ⑤《醒世恆言·張淑兒巧智脫楊生》:“﹝我﹞跳出荊棘叢中,面都刺碎。”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九幕第一場:“山嶺上松柏挺立,石縫中荊棘繁茂,野菊盛開。”
  2. 比喻奸佞小人。
    ①《楚辭·東方朔》:“行明白而曰黑兮,荊棘聚而成林。” 王逸 註:“荊棘多刺,以喻讒賊。”
    ②《文選·袁宏》:“思樹芳蘭,剪除荊棘。” 李善 註:“荊棘以喻小人。”
    ③《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二回:“於是(伍)子胥伏地涕泣曰:‘嗚呼哀哉!忠臣掩口,讒夫在側,邪說諛辭,以曲為直。養亂畜奸,將滅吳國,廟社為墟,殿生荊棘。’”
    ④清 孫枝蔚 《句容題二顏公祠》詩:“殺公者杞非希烈,有如荊棘損芝蘭。”
  3. 比喻紛亂。
    ①《後漢書·馮異傳》:“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李賢 註:“荊棘,榛梗之謂,以喻紛亂。”
    ②唐 劉長卿 《和袁郎中破賊後上太尉》詩:“剡路除荊棘,王師罷鼓鼙。”
    ③宋 陸游 《序》:“及高皇帝中興,雖披荊棘,立朝廷,中朝人物,悉會於行在。”
  4. 喻艱險境地。
    ①清 方文 《三月十九日》詩:“龍種陷荊棘,未審存與亡。”
    魯迅 《華蓋集·北京通信》:“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
    ④宋 蘇洵《六國論》:“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5. 芥蒂;嫌隙。
    ①唐 孟郊 《擇友》詩:“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戚,面結口頭交肚裡生荊棘。”
    ②唐 元稹 《苦樂相倚曲》:“君心半夜猜恨生,荊棘滿懷天未明。”
    ③宋 蘇軾 《與劉宜翁書》:“胸中廓然,實無荊棘,竊謂可受先生之道。”

英文翻譯

  1. [Botany] thistles and thorns;
  2. brambles;
  3. thorny under-growth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