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大遺址保護片區

荊州大遺址保護片區

荊州國家大遺址保護片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2010年3月4日,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訂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定。國家文物局和湖北省共建國家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旨在通過對楚紀南故城大遺址的規劃、保護、展示和研究,全面提升保護管理水平,努力將荊州片區建設成為我國南方大遺址保護重要示範區。是繼西安洛陽兩個大遺址保護片區之外,我國第三個國家級大遺址保護區,是楚文化遺址保護和湖北文物保護的里程碑性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荊州大遺址保護片區
  • 行政區類別:自然保護區
  • 所屬地區:湖北荊州
  • 下轄地區:荊州市,荊門市,潛江市
  • 電話區號:0716
  • 面積:2000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
  • 著名景點:荊州古城,熊家冢,紀南城,海子湖等
  • 機場:荊州機場,天河機場
  • 火車站:荊州火車站
  • 車牌代碼:鄂D
基本信息,保護區範圍,結構,大事記,

基本信息

大遺址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獨特的、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地上地下密集分布的文物和留存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但是,由於受到千百年自然力的侵蝕,再加上經濟發展、城市擴張、人為破壞等客觀因素,使這一資源的保護岌岌可危。大遺址保護區就是為了保護這些文物而設立,而大遺址保護片區實際上是以典型歷史文化遺存核心區為依託,數個物質文化遺存群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群落的聚集區。“國家歷史文化大遺址保護區”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承載地和聚集地,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古建築、古遺存最密集的區域,是歷史文化資源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區域,是系統地研究梳理和展示中華文化,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整合與提升,加速文化經濟建設,延續民族血脈與靈魂的重點區域。
國家級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心區域,主要涵蓋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觀、馬山、紀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龍灣遺址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紀南故城有20個楚王在此建都411年,八嶺山有18個楚王、五代南平國3個帝王、明代11個藩王厚葬於此,龍灣遺址曾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荊州古城牆被專家學者譽為“我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熊家冢楚墓是迄今為止我國發掘的同時代古墓中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規模最大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

保護區範圍

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和中心區域,涉及荊州、荊門、宜昌、潛江等地市,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涵蓋楚紀南故城遺址、八嶺山、熊家冢、雨台山、天星觀、馬山、紀山、青山等古墓群和龍灣遺址等多出大遺址。保護區內現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3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0處,各類不可移動文物4077處。

結構

荊州大遺址保護片區內包含楚紀南城遺址,郢城遺址,雞公山遺址,陰湘城遺址,萬城遺址,八嶺山古墓群,紀山古墓群,雨台山古墓群,天星觀古墓群遺址,熊家冢古墓群遺址,馬山古墓群遺址,枝江青山楚墓群遺址,潛江龍灣遺址,荊州古城等。
楚紀南故城遺址
楚紀南故城位於荊州荊州區紀南鎮,南距荊州城約5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稱郢,郢都,區別於紀南城東南的郢城。
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4450米,南北寬3588米,面積17平方公里。城垣周長15506米,其上有1處烽火台和7處城門(水門2處,陸門5處)。城垣外有一周護城河,與城內的3條水系(朱河、龍橋河、新橋河)和城外的長湖相連,並通過內湖通往長江。
城內分為宮殿區、金屬冶煉作坊區、制陶作坊區、居住區等功能區。經過多年的考古工作,發現了大量宮殿、房屋、水井、窖穴、窯址、鑄爐、灰坑、道路等遺蹟,出土了豐富的建築材料、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遺物。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於陳,其間除在楚昭王時有短暫的遷徙之外,楚國一直以此為都城。
荊門紀山楚墓群遺址
紀山楚墓群位於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西部,整個墓群保護面積50平方公里,有尖山、郭家崗、大小薛家窪等24處墓地,其中有封土堆的墓葬273座,無封土堆墓葬不計其數。在紀山鎮區域內已登記在冊的378座古墓中有兩處大冢特別引人注目:一處是位於大薛家窪墓地的楚墓,該墓地正南處排列著兩座高10米、直徑70餘米的大冢,大冢北面整齊排列著40座小冢,東西有寬闊平坦的“祭壇”;另一處是位於金牛村的金牛冢,冢高11米,直徑75米,是紀山楚墓群中現存封土最大的冢。
八嶺山古墓群遺址
八嶺山古墓群位於荊州荊州區八嶺山鎮,東距紀南城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面積37.95平方公里,現存帶封土的古墓葬853座,大多數為東周楚墓,也有部分漢墓和明代遼藩王墓葬(已發掘第一代遼王——明太祖朱元璋15子遼簡王朱植之墓,並作為明藩王陵園展示點對外開放)。古墓群中的八嶺山林場是核心區域,墓冢最為密集,在面積約1萬餘畝的範圍內,分布有大中型帶封土的古墓葬486座,是包括楚王陵及高等級貴族墓地在內的特大型楚墓的集中分布區。
天星觀古墓群遺址
天星觀墓群位於江陵縣觀音壋一帶,西距楚故都紀南城約30公里,天星觀一號楚墓墓冢被湖水衝垮,殘存封土南北長25米,東西長20米,高7.1米,為有墓道的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葬具為一槨三棺,用楠木150多立方米。早年被盜,但仍出土青銅器、兵器、車馬器、樂器、漆木器、玉石器等2500餘件和大批竹簡。
熊家冢古墓群遺址
熊家冢古墓群位於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東南距楚故都紀南城約26公里,距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約34公里,南鄰八嶺山楚墓群,北靠荊山。熊家冢處處靈山秀水,風景美不勝收,是迄今所見我國東周時期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規劃最嚴謹、保存遺蹟最豐富的楚國特大型貴族墓地。
墓地主要由主冢、陪冢、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以及附屬建築等六部分組成。其中,主冢長寬均達67米,規模為楚墓之最;主冢有殉葬墓92座,分四行排列,氣勢恢弘;陪冢有殉葬墓40餘座。在主冢西面有車馬坑40餘座,其中主車馬坑長達130多米,呈兩排排列,全國罕見。現已發掘了41座殉葬墓、6座祭祀坑、6座馬坑、5座小型車馬坑,大車馬坑已揭露出43乘車共164匹馬(其中屬於“天子六駕”的馬車就有3乘),出土了以玉器為主的各類精美文物2200多件套。
馬山古墓群遺址
馬山古墓群位於荊州區馬山鎮一帶。現存封土冢189座,較大的有雙冢、鄧家大冢、六招冢、蔡家冢、車帽冢等。已發掘戰國至漢代墓葬近
300座,其中譽為“絲綢寶庫”的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了35件迄今所見世界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絲織物。
枝江青山楚墓群遺址
枝江青山墓群位於湖北省枝江市問安鎮。古墓群區面積15萬平方米,近鄰季家湖楚城。主要分布在革新、英雄、大竹園等6個村,總計24處大型墓冢和密集的楚墓群。據文獻記載及考古資料考證,青山墓群為東周時期楚國貴族陵園。歷年出土文物有青銅器、兵器、車馬器及絲綢等珍貴文物。經考古調查證實,青山古墓群系典型的楚國貴族陵寢,是研究楚國歷史文化的重要佐證。
潛江龍灣遺址
龍灣遺址位於潛江市龍灣鎮東,西距紀南城的遺址50公里。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寬1000米,東西長2000米。東南部發現有十餘座宮殿基址。其中以放鷹台為最大,長約300米,寬約100米。高約5米,由4個相連的夯土台基組成。其中1號台基為雙層台基,下層是夯土的,上層是磚坯的,基址上部分布著東西側門、貝殼路、磚坯牆等遺蹟,出土有瓦當、板瓦、銅門環等遺物。據《國語·楚語》等文獻記載,此地為楚靈王所建的章華台。
雨台山楚墓群遺址
雨台山古墓群位於荊州城北5公里處。墓葬分布十分密集,主要有秦家嘴楚墓、施家窪楚墓、陝家灣春秋墓、東嶽廟春秋墓、鳳凰山秦漢墓等,現存有封土冢103座。雨台山墓群已發
掘2000多座,此外,1975年底至1976年初配合龍橋河改造工程一次發掘的558座楚墓,出土器物共4200多件,時代自春秋早期至戰國晚期,成為楚墓分期斷代的依據。
荊州古城
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1.2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 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 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荊州城已成為我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郢城遺址
郢城,相傳公元前278年春秋戰國時期,因被秦將白起攻破後,火烤郢都(紀南城),另在紀南城東南建郢城,為歷代的郡縣治所。後隨歷史的變遷,荊州城建成後,郢城做為縣城遂廢,郢城古遺址現為土城垣,城內地下遍布是古建築遺址。土城垣為正方形,周長5.5公里,邊長1.4公里,城垣高3-6米,寬15-20米,垣頂寬7-10米,城外有護城河,河寬30-50米。城垣四周中間有城門,四角有烽火台(即炮台)。城門及烽火台依稀可見。在城垣的東、西兩側建有兩座大碑(牌),碑名為"郢城"二字。90年代末,郢城人將古城垣上種植了桃樹,一到春季,這裡繁華似錦,春意盎然,不少遊人前來觀光旅遊,一睹古郢城的歷史風貌。
雞公山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湖北省荊州區郢城鎮郢北村,距荊州城4.5公里處。是集歷史文化古蹟、自然風光於一體的著名景觀。1992年荊州博物館和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考古發掘出一處距今5、6 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居址和舊石器時代加工場遺址。填補了我國舊石器時代平原居址的空白,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遺址內舊石器及其加工殘碎物比比皆是,其文化層厚達1 米多,遺址周圍系純粘土層,沒有岩石,雞公山現其高不足6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經考古工作者兩次試掘後,遺址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已初步完成遺址保護工程建設,新建了牆體為磚混、頂端為鋼網架結構的大跨度的保護大棚,其占地面積達1200餘平方米。雞公山舊石器遺址北鄰海子湖,南接片片漁塘,西連楚紀南古城,依村傍水,一派水鄉秀美的田園風光。
陰湘城遺址
陰湘城遺址位於湖北省荊州市馬山鎮北約4公里處,為新石器時代古城址。該城址平面呈圓角長方形,中部的一條縱向沖溝將遺址分為東、西兩部。城址東西長約580米,南北殘寬約350米,面積約20萬平方米。東、南、西三面城垣基本保存較好,現存城垣寬度一般為10~25米,城垣外有城濠。已發現房屋基址13座、陶窯4座、瓮棺8座、灰坑及水稻田的遺蹟,城濠內發現了大量的動植物遺蹟和文化遺物。其中出土的漆木鉞柄,是迄今為止中國新石器時代惟一的一件保存完好、且色澤艷麗如新的漆木器,使長江中游漆工藝的時代提前了2000多年,屈家嶺文化大型分間房子的發現,為研究當時城內居住形式、房屋建築結構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大量的大溪、屈家嶺文化稻穀的發現,為研究長江中游地區稻作農業的起源和發展過程及當時稻穀的產量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

大事記

2006年7月24日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將楚紀南故城遺址納入“十一五”時期全國首批36處大遺址保護重點規劃項目。
2006年8月15日熊家冢墓地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正式動工。
2010年3月4日原省長、現任省委書記李鴻忠代表湖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局長在京簽署共建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框架協定。
2010年5月《荊州大遺址保護“十二五”項目規劃》列入“十二五”時期國家大遺址保護項目庫。
2010年6月熊家冢作為荊州古城景區項目的一部分,納入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建設的十大重點項目。
2010年7月12日全國政協部分專家委員赴荊州專題調研,形成的《關於加強古城、古都遺址保護的調研報告》,提出了“在荊州試點建設中國古文化遺址保護試驗區”,引起中央領導高度重視,國務委員劉延東同志作了重要批示。
2010年10月9日國家文物局批准將楚紀南
故城(含八嶺山、熊家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
2010年11月16日國家文物局同意與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在荊州主辦2011年中國大遺址保護高峰論壇,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南方地區舉辦高峰論壇。
2011年4月8日荊州市委、市政府召開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2011年全國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荊州高峰論壇籌備工作與相關項目正式啟動。
2011年10月13日國家文物局正式委託荊州承辦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荊州高峰論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