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2012年8月16日,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管委會掛牌儀式在位於遺址內的未央宮前殿遺址上舉行,這標誌著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正式啟動。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蹟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歷史文明進程的珍貴實物見證。歷史上建都西安的十三個王朝中,十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作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漢長安城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統一國家的歷史標誌和象徵。同時,漢長安城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市,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古代東方文明的重要標誌。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 地理位置: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西部
  • 組織機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管理委員會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建設原則: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
  • 規劃範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
特區簡介,掛牌成立,特區建設,工作會議,合作共建,

特區簡介

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遺蹟最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遺址和世界文化遺產。歷史上建都西安的13個王朝中,10個王朝以漢長安城為都,前後使用時間近800年。現存的漢長安城遺址區位於未央區西部,城垣內遺址區面積36平方公里,城垣外建章宮遺址區9.38平方公里。雖歷經兩千多年風雨,遺址區內地面遺存仍相當豐富,已探明重要遺址點46處,城牆和一些大型夯土遺蹟依然清晰可見。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規劃總面積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從2012年起到2020年,西安市分三個階段對漢長安城遺址區進行整體保護。2012年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為第二階段,全面啟動特區建設範圍內的基礎設施;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為第三階段,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

掛牌成立

2012年8月16日下午,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管委會掛牌成立,標誌著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作邁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陝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西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董軍共同為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領導小組辦公室和管委會揭牌。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劉雲輝致辭。
董軍在致辭中說,設立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對漢長安城遺址區進行整體保護,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也是中省市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內容,對有效保護國家文化遺產,全面建設西部文化強省,加快建設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要認真總結西安古遺址保護利用的成功經驗,以“絲路申遺”項目為起點,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和統籌城鄉、民生優先的方針,既要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又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和推動科學發展的功能,特別是要讓廣大民眾從大遺址保護中得到實惠,努力使沉睡千年的大遺址早日煥發生機活力、早日造福於民,成為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景觀,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管委會掛牌成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及管委會掛牌成立
劉雲輝在致辭中說,設立大遺址保護特區,對漢長安城遺址區進行整體保護,是探索大遺址保護新途徑的有效嘗試,更是我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創新之舉,必將繼續在全國起到示範和引領的積極作用。希望特區的建設立足於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套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機制,保護好漢長安城遺址的真實性、完整性。將大遺址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民眾生活提高、城鄉基本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的改善相結合,將漢長安城遺址公園建設成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和民生工程的典範。通過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的建設,積極推動陝西大遺址保護事業的發展,探索出一條文化遺產保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諧共生的新道路,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省文物局副巡視員周魁英,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楊殿鍾,副市長、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段先念,市政府秘書長王德安等出席。西安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未央區主要負責同志,規劃設計、考古方面的專家和遺址區民眾代表參加揭牌儀式。

特區建設

按照《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實施方案》,特區建設將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統籌城鄉、改善民生”、“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鄉建設相融合”和“統一規劃、統一領導、分步實施”等“四大原則”進行。特區規劃範圍總面積為75.02平方公里,包括城址區、建章宮遺址區、禮制建築區和景觀協調區,分三個階段實施。
2012年起至2013年12月為第一階段,啟動、完成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工作,這也是特區先期啟動項目。項目範圍西至西三環路東緣,北至直城門大街北緣外擴20米,東至安門大街東緣外擴20米,南至護城河外擴30-100米不等,包括西安門外由城市快速幹道進入遺址入口區域,總計7.14平方公里。項目內容主要包括申遺區域內建築拆除、環境整治、道路系統建設、遺址保護展示、考古工作現場展示、博物館建設等。2013年7-8月接受國際專家驗收。
第二階段為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遺址考古普探成果的規劃調整和主要文物本體的保護和展示。全面啟動特區建設範圍內的基礎設施。
第三階段為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完成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特區整體保護和建設項目並取得階段性成果,使其成為體制機制完善、管理科學高效、人民安居樂業、生態環境良好、歷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區,成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的重要基地,為建設西安富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提供文化支撐。

工作會議

2011年,陝西省政府、國家文物局和西安市政府在西安召開了“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工作會議”,標誌著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和遺址特區建設工作全面展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認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邁入新的歷史階段,並就如何做好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工作提出五點建議。
一是統一思想,科學保護。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特區應是以文化遺產保護為中心,通過改善遺址區內文化景觀和生態景觀,帶動周邊區域綜合價值提高,以此效益“反哺”大遺址保護,從而實現大遺址保護區與周邊區域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必須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嚴格遵循《漢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的有關要求,在考古工作的基礎上科學、全面揭示漢長安城遺址的文化內涵,實現文物保護、生態建設、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等多方共贏。
二是要新體制,加強管理。陝西省、西安市在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方面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但是漢長安城遺址不同於以往的任何一處大遺址,需要在細緻考古工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決定保護方案,探索新的保護機制和實施模式。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深入研究解決大遺址保護和特區建設中的各類問題,探索出一條新的保護途徑,讓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成為具有全國示範意義的成功典範。他認為應該將文化遺產保護作為特區領導責任制考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將保護好文化遺產作為特區管理委員會的最大政績,以此來避免片面追求GDP增速和短期項目效應帶來的一些負面效果。
三是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要進一步整合文化遺產資源,從全省、全市的角度統籌考慮環境整治、保護展示、經濟社會發展、拆遷安置、基礎設施建設等幾方面的問題。按照《漢長安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和《合作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框架協定》,有序地開展漢長安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相關保護、展示工程。同時,加快遺址區內居民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使大遺址保護工作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積極力量,動員社會各界支持大遺址保護,讓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工程成為一項民生工程、民意工程和民心工程。
四是加強研究,完善保障。進一步豐富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管理的標準體系建設,為大遺址保護和特區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明確土地政策,科學規劃大遺址保護用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和自然景觀資源,發揮大遺址周邊用地的多重功能,提高整體效益。大遺址保護區內在考古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合理保留現狀耕地、園地、林地、水面等,因地制宜地保持良好的大遺址保護特區環境。
五是尊重專家,聽取意見。作為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大遺址的保護必須高度重視專家的智力保障作用。專家的諮詢和監督要貫穿包括保護規劃、工程方案、項目實施、監督監理、檢查驗收等在內的大遺址保護和保護特區建設的全過程。將專業諮詢意見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發揮多學科、跨領域綜合研究的優勢。
單霽翔表示,國家文物局支持陝西省設立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在“十二五”期間,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將是國家文物局的一項重點工作,在政策和經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並且加強督察保障工作,保證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項目的順利實施和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的合法、有序開展。國家文物局在研究安排專人負責聯繫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相關審批事宜,在符合程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優先審批漢長安城遺址的有關方案,也考慮委派有關同志前往大遺址特區管委會掛職,參與具體管理工作。通過積極參與的方式,廣泛聽取專家意見,做好相關組織協調和業務指導工作,確保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以及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的質量和進度。
單霽翔認為,理想的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應打破原有行政區劃,根據實際情況統一規劃、分項實施,爭取對不同的大遺址保護項目實現一處,保護展示一處。通過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居民搬遷、環境整治、展示利用,使該區域成為文化深厚、生態優美、生活舒適、極具文化活力的城市綜合區域。當人們進入漢長安城大遺址保護特區,映入眼帘是一處處得到妥善保護的考古遺址,考古遺址周邊是一片綠海,有農田、有濕地、有草坪,也有村莊,村莊裡的房屋都是傳統形式的低層建築,成為一個有歷史感的綠色空間。人們在考古遺址公園裡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放鬆心情,休閒散步,生活在大遺址保護特區裡的人們也過著更好的生活,從事著有尊嚴的工作,臉上洋溢幸福的笑容。

合作共建

2013年4月2日上午,國家文物局、陝西省政府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二次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省長婁勤儉,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魏民洲,副省長白阿瑩出席會議並講話。西安市市長董軍表態發言。
漢長安城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都城遺址。2010年7月,國家文物局與省政府簽署了《合作共建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框架協定》,將漢長安城大遺址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間重點文物保護項目。2011年9月,國家文物局和省政府召開了合作共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第一次工作會議,確定了合作共建工作機制,同時也標誌著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婁勤儉強調,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是一項重大的文化建設工程,也是打造彰顯華夏文明歷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工作,省級有關部門和西安市要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原則,從落實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和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全局的角度謀劃和推進這項工作,統籌考慮文物保護、城市發展和生態建設,積極進行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走出一條大遺址保護的新路子。
勵小捷指出,漢長安城作為全國首個大遺址保護特區,陝西省和西安市在大遺址保護利用體制機制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工作卓有成效。作為一個位於城市核心區域的大遺址,一定要把保護和利用結合起來,處理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生態建設、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關係,並與城市規劃做好銜接。國家文物局將繼續大力支持,使漢長安城這個國家的、民族的、輝煌的歷史遺蹟得到更好的保護、利用和展示。
魏民洲指出,漢長安城大遺址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歷史留給西安最珍貴的記憶,保護、建設和展示好漢長安城大遺址是我們的歷史責任。西安市將按照國家文物局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舉全市之力,努力把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成為彰顯華夏文明的文化工程,展示西安形象的生態工程,惠及人民民眾的民生工程。
白阿瑩指出,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有關各方要按照合作共建框架,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加大工作力度,做到保護和利用有機統一。建設中要突出重點,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建設一個、開放一個,同時要確保項目質量,能經得起歷史和民眾的檢驗。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