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藨子科

茶藨子科

茶藨子科,只有一屬叫茶藨子屬,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也常被歸併於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的一屬,大約有150種,可明顯區分為茶藨子與醋栗兩類。主要分布在北溫帶地區和南美西部溫帶地區。中國約45種,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東北。由於本科所有植物都是毀滅性皰鏽病真菌的寄主,而這種真菌也危害白松,所以在任何白松林地附近皆有地區性禁植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藨子科
  • 拼音:chá pāo zǐ kē
  • 學名:Grossulariaceae DC. (1805)
  • :植物界
  • 亞界:綠色植物亞界
  • 總門:輪藻總門
  • :木賊門(有胚植物門)
  • 亞門:木賊亞門(維管植物亞門)
  • 木蘭綱(被子植物綱)
  • 亞綱薔薇亞綱
  • 超目:薔薇超目
  • 虎耳草目
  • :茶藨子科
  • 分布區域:北溫帶地區和南美西部溫帶地區,中國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東北
形態特徵,下級分類,代表植物,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落葉,稀常綠或半常綠。單葉,互生,無托葉。花兩性或單性,組成總狀花序,稀傘房或傘形花序,或花數朵簇生,稀單生;萼片5,稀4,常呈花瓣狀;花瓣和雄蕊各與萼片同數;子房下位,稀半下位,1室,具2個側膜胎座,胚珠有2層珠被。果實為漿果。

下級分類

茶藨子屬 Ribes Linn.
落葉,稀常綠或半常綠灌木;枝平滑無刺或有刺,皮剝落或不剝落;芽具數片乾膜質或草質鱗片。葉具柄,單葉互生,稀叢生,常3-5(-7)掌狀分裂,稀不分裂,在芽中摺疊,稀席捲,無托葉。花兩性或單性而雌雄異株,5數,稀4數;總狀花序,有時花數朵組成傘房花序或幾無總梗的傘形花序,或花數朵簇生,稀單生;苞片卵形、近圓形、橢圓形、長圓形、披針形,稀舌形或線形;萼筒輻狀、碟形、盆形、杯形、鐘形、圓筒形或管形,下部與子房合生,上部直接轉變為萼片;萼片5(4),常呈花瓣狀,直立、開展或反折,多數與花瓣同色;花瓣5(4),小,與萼片互生,有時退化為鱗片狀,稀缺花瓣;雄蕊5(4),與萼片對生,與花瓣互生,著生於萼片的基部或稍下方,花絲分離,花葯2室;花柱通常先端2淺裂或深裂至中部或中部以下,稀不分裂;子房下位,極稀半下位,具短柄,光滑或具柔毛,有時具腺毛或小刺,1室具2個側膜胎座,含多數胚珠,胚珠具2層珠被。果實為多汁的漿果,頂端具宿存花萼,成熟時從果梗脫落;種子多數,具胚乳,有小圓筒狀的胚,內種皮堅硬,外部有膠質外種皮。

代表植物

紅茶藨子R. rubrum Linn.
落葉灌木,高1-1.5米;枝斜生,小枝灰褐色或灰紫色,平滑,皮不裂或稍縱裂,嫩枝灰棕色至灰黃色,無柔毛,有時散生短腺毛,無刺;芽長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7毫米,寬2-3.5毫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具數枚紫褐色鱗片,外被短柔毛。葉近圓形,長3-7厘米,寬4-9厘米,基部心臟形,稀近截形,上面深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無毛,稀於下面稍具短柔毛或下面僅沿葉脈微具腺毛,掌狀3-5淺裂,裂片卵狀寬三角形,先端稍鈍或急尖,頂生裂片與側生裂片近等長,邊緣具粗銳鋸齒;葉柄長3-6厘米,無毛或微具短柔毛,基部常有腺毛,淺紅褐色。花兩性,開花時直徑6-8毫米;總狀花序長2-6厘米,初期直立,後下垂,具花5-15朵;花序軸和花梗常無柔毛,疏生短腺毛;花梗長3-5毫米;苞片小,寬卵圓形,稀近圓形,長1-2毫米,寬稍大於長,先端微尖或圓鈍,無毛;花萼淺綠色或淺綠褐色,無毛;萼筒盆形,長1-1.5毫米,寬2.5-3.5毫米;萼片匙狀圓形,常具紅色或褐色條紋長2-2.5毫米,寬幾與長相似,先端圓鈍,直立,邊緣無睫毛;花瓣小,近匙形或近扇形,長約0.5-1毫米,寬短於長,先端平截或圓鈍,淺紫紅色,下部無突出體;雄蕊長於花瓣,花葯卵狀圓形;子房光滑無毛;花柱先端2裂,長於或幾與雄蕊等長。果實圓形,稀橢圓形,直徑8-11毫米,紅色,無毛,味酸。花期5-6月,果期7-8月。

主要價值

此科植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果實富含各種維生素、糖類和有機酸等,可供生食及製作果酒、飲料、糖果和果醬等,也可作提取維生素的原料。某些種的根和種子供藥用。枝、葉繁茂,春季著花滿枝,秋季結實纍纍,是良好的綠化觀賞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