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

茶壺

茶壺(英文:teapot),是一種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種,主要用來泡茶。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差別,茶壺的基本形態就有200種。泡茶時,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以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壺
  • 外文名:teapot
  • 性質:帶嘴器皿
  • 作用:泡茶和斟茶
挑選方法,保養方法,造型分類,據壺把造型,據壺蓋造型,據外形,長嘴壺,創新,新壺使用,紫砂壺,鑑別方法,原料及製作,歷史沿革,歇後語,其它,

挑選方法

選擇茶壺,好壞標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別。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製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硃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於深淺則關係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標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係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歷史如何,什麼名匠所製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於玩古董的問題了。
清代瓷茶壺清代瓷茶壺

保養方法

1、用乾淨毛巾搓茶壺表面,作用是將表面髒色進行再拋光.每天2-3小時。不要將茶湯留在壺面,這樣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會出現破相,這品相玩家比較忌諱。
2、一星期後表面會有紅色痕跡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隨時間茶壺顏色變淺色。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茶壺自然乾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並且已經乾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可以感覺茶壺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
5、每周用鹽浸泡,按照鹽15克、清水500克。因為人的死皮組織容易附著在茶壺上會滋生真菌,最後酸化使得茶壺最後酥脆自裂。鹽在融化時可以產生次氯酸消除真菌。
6、重複4和5 的過程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茶壺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茶壺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茶壺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茶壺的所有區域都儘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只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隨著茶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造型分類

根據茶壺的把、蓋、底、外形等部位的不同特徵劃分,壺的基本種類有200多種,以下是最常見的:

據壺把造型

側提壺:壺把成耳狀,在壺嘴對面。
提梁壺:壺把在壺蓋上方成虹狀者。
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呈彩帶飛舞。
飛天壺飛天壺
握把壺:壺把如握柄,與壺身成直角。
無把壺:無握把,手持壺身頭部倒茶。

據壺蓋造型

壓蓋壺:壺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
嵌蓋壺:壺蓋嵌入壺內,蓋沿與壺口平。
截蓋壺:壺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
根據壺底的不同造型
捺底壺:茶壺底心捺成內凹狀,不另加足。
釘足壺:茶壺底上有3顆外突的足。
加底壺:茶壺底加一個圈足。

據外形

圓器:主要由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線構成的茶壺。骨肉勻稱、轉折圓潤、雋永耐看。
方器:主要由長短不等的直線構成的茶壺。線面挺刮平整、輪廓分明,顯示出乾淨利落、明快挺秀的陽剛之美。
三乳釘足石瓢紫砂壺三乳釘足石瓢紫砂壺
塑器:仿照各類自然動、植物造型並帶有浮雕半圓裝飾的茶壺。特點是巧形巧色巧工,構思奇巧、肖形而不俗套;理趣兼顧,巧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彩,取得神形兼備的效果。如樹癭壺、南瓜壺、梅樁壺、松乾壺、桃子壺等等。
筋紋壺:茶壺壺體作雲水紋理,口蓋部份仍保持圓形。如魚化龍壺、蓮蕊壺等。
還可以根據有無內膽,茶壺分為普通壺(無內膽)與濾壺。
潮州土語叫做“沖罐”,也有叫做“蘇罐”的,因為它出自江蘇宜興,是宜興紫砂壺中最小的一種。

長嘴壺

還值得一提的是長嘴茶壺,是茶道表演常用的一種茶壺。
我們看到的表演用的長嘴茶壺多為銅器,也有有鐵質和錫制,也稱作長流壺。有無流的泡茶水器,稱為無流壺,一樣平常也許可稍有壺流凸起;短流壺---每每指壺嘴出水口脫離壺腔三寸以內的泡茶壺;中流壺---出水口離壺腔距離約在三寸到兩尺之間;壺嘴出水口離壺腔兩尺以上的泡茶壺就稱為長流壺。古代長流壺壺嘴長度多在三尺擺布,時下俗稱的“一米長壺”便是由此而來。
茶壺

創新

2002年初,當代著名民間發明家季漢生先生對制壺藝術產生了超乎尋常的興趣,為了深入了解明代的名家制壺藝術,他在宜興丁蜀鎮住了十四個月,萌生了要製作一款反應時代風範、突破制壺傳統藝術作品的特殊奇想。他投入了近十年的精力,終於創作出了一款同時能泡出兩種茶水的“中華龍壺”,“中華龍壺”象徵“一國兩制”含義,是明代壺藝史上的一大藝術傑作,它的問世豐富了中國茶文化的內涵,使中國紫砂茗壺有了第587種壺品,堪稱世界茶文化的一次新的革命。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制壺大師何道洪稱此壺為“壺中一絕”。此款國寶級茶壺被全球華僑華人推動中國和平統一系列活動組委會、歐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指定為饋贈國家或地區領導人的專用禮品,已被贈予多位國家元首和地區領導人。
中華龍壺中華龍壺

新壺使用

新買壺在使用前可以先放些茶葉用滾水泡一下,多泡幾次更好,再里外刷洗乾淨,將壺內殘留的砂粒徹底清除。用泡過的茶葉擦洗比較好。因為有些商販,在出售茶壺時,可能會給茶壺“化化妝”用上面所講的方法可以清除一些由此產生的異味
茶壺

紫砂壺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紫砂壺的原產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紫砂壺紫砂壺

鑑別方法

“紫砂印象”認為市場上的紫砂壺林林總總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寫些我個人在挑選紫砂壺時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吧。請大家記住,紫砂壺的感覺是養出來的,往往比較養眼的壺比較容易迷惑人。
1、顏色特別鮮亮、鮮艷的壺不看!(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斕鮮艷的色是警示色)
2、拿在手裡沒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壺體重。 (假料,當然一些薄胎壺比較輕的,但我一般寧願錯殺!主要是覺得薄胎壺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壞)
3、綠色的、顏色怪異的壺不看! (綠色、銅綠、非常紅的都是加化工料)
4、壺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養過的壺,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這種壺儘量不要! 一種情況是泥細,漿泥。壺表麵漿厚,看壺的顆粒都被表面一層漿裹著,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顆粒,這樣的“泥壺”不要,因為透氣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壺應注重“砂”感。 二種情況是泥料里含有化料,煉泥的時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壺水色好看,壺顏色均勻。
5、看壺的原礦顆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壺,化料將顆粒包裹著的,顆粒看著不清析(需要用20-30倍放大鏡看)。
6、原礦壺是有雜質的,而且雜質還不少呢,這些雜質不光是鐵質。這些雜質通常表現為黑色顆粒,在壺表分布不均勻,所以很多真正原礦壺出窯時是比較難看的,看上去過分乾淨和均勻的壺需要小心。
7、紫砂壺就要有顆粒感,原礦壺顆粒是比較清晰、乾淨的。原礦顆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勻的,比較自然,和調砂不同的。調砂顆粒一般是“浮”在壺表面的,或者這些砂內外滲透,但顆粒特點是分布比較均勻,有人為操縱的感覺。原礦顆粒在泥料里比較“和諧”,調砂顆粒就顯得比較“生硬“一些。
8、敲擊壺聽聲音,紫砂壺的聲音應該是比較“悶”的那種陶罐聲,如果敲擊聽到的是“叮叮”的瓷器聲,這樣的壺不碰。聽聲是為了辨別一下壺的燒制溫度,“叮叮”的聲音是壺瓷化的聲音,一般是漿壺或者是假壺(化料)。  9、透氣性不能做為檢驗原礦紫砂壺的充分條件,一些化料壺也是有透氣性的。  市場上一把真正的紫砂壺價格在二三百到幾十萬都有的。  當代的紫砂壺泰斗級的顧景舟壺價最貴,朱可心、何道洪蔣蓉譚泉海、 蔣蓉、汪寅仙、徐秀棠、 鮑志強、周桂珍、李昌鴻 、顧紹培等等的壺也都是很有價值的。

原料及製作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於岩石層下且分布於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採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於2%。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布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內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紫砂陶器在燒制過程中,就因這種特殊結構的團聚體產生較大的收縮而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開口氣孔群。據測試,紫砂陶器的氣孔率約為5%。紫砂壺的氣孔率介於陶器和瓷器之間。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適於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境界。
紫泥紫泥

歷史沿革

【信息來源:紫砂印象】據《陽羨瓷壺賦·序》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緻的藝術韻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壺名家有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和邵大享等。在當代也湧現了一批制壺大師,如顧景舟,由他仿製的供春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曾達20萬港幣,可以想像,供春的真品該是怎樣的天價!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南亞等地出現一股收藏紫砂壺的熱潮,紫砂器皿市場極為火爆,價格飈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數萬甚至數十萬港幣。受海外市場的影響,國內紫砂壺的價格一直較為堅挺,名壺一般約1萬—8萬元人民幣,珍品的價位要更高一些。
紫砂壺紫砂壺

歇後語

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
“有口難言”、“詞不達意”、“難於啟齒”, 這些都可以用“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倒(道)不出來”,歇後語來表達。
茶壺一般是內置茶葉,加沸水泡茶,從壺嘴倒出來飲用。假若用茶壺作煮食器皿,從壺頂放下餃子,煮熟了,卻不能由壺嘴倒出來。由此引申:有嘴倒(道)不出來,以喻某種處境下,很難把問題解釋清楚;或是不善辭令,口訥拙言,即使有嘴,也無法說出;或是為免尷尬,不好意思直言真相......
“ 他有什麼能耐的?即使滿肚子都是‘材料’,可惜是‘茶壺裡煮餃子----有嘴也倒不出來’,那又有什麼用?”
“你叫我向他提意見?你沒見他那種自負的神態,不可一世的,我是‘茶壺裡煮餃子----有嘴卻倒不出來’,說了也是白搭。自討沒趣!”
這個歇後語另有版本,是“ 茶壺裡煮餃子-----肚裡有貨,嘴卻倒不出來 ”,寫得更明白了。
另一個是“茶壺裡煮餃子----心裡有數”,這與“啞子(或”盲公“)吃雲吞----心裡有數”喻意一樣,只是後者多用;前者較少用了。

其它

茶壺有嘴難說話——熱情在裡頭
茶壺裡煮掛麵一一難撈
茶壺裡煮元宵——滿腹心事(食)
茶壺裡煮餛飩———肚子話(貨)
茶壺裡煮餃子——心裡有數道(倒)不出來
茶壺裡煮凍梨——道(倒)出來也是酸貨
茶鋪里招手——胡(壺)來
茶鋪里不要的夥計~一哪一壺不開單提哪一壺
茶壺裡的水——滾開
茶食店失火——果然(燃)
茶杯掉在地上——淨崩詞(瓷)
茶鋪搬家——另起爐灶(比喻放棄原來的,重新做起。)
茶壺有嘴——說不出話
茶壺裡下元宵——只進不出(比喻非常吝嗇,只許別人給他東西,他的東西從不外給。)
茶壺打掉把兒——只剩一張嘴了(比喻說話乖巧能說會道,沒有真本領。)
茶壺裝餃子——易進難出
茶壺不是茶壺——悲劇(杯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