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蜀鎮

丁蜀鎮

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東瀕太湖,西部為天目山余脈,面積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建成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近24萬,占宜興市的五分之一,屬宜興市市區,是宜興的兩個主城區之一。中國文化發源地。

丁蜀鎮宜興市人口大鎮、工業重鎮、歷史文化特色鎮和市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山水相依,風景秀麗,人文薈萃,是著名陽羨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江南旅遊勝地之一。陶藝創作異彩紛呈紫玉金砂享譽世界。源遠流長的陶文化孕育了丁蜀人勤勞質樸、敢闖敢試、百折不撓的優秀品格,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丁蜀鎮是宜興自然稟賦最集中、歷史文化底蘊最深厚、交通區位條件最優越、經濟實力最雄厚的板塊之一。

2000年江蘇省丁蜀鎮規劃定位為“我國著名的陶都,江蘇省重要的工業旅遊城市,蘇、浙、皖接壤地區的商貿綜合服務城市”。2010年,通過江蘇試點“強鎮擴權”被賦予縣級管理權。2016年10月14日,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2019年1月9日,憑藉陶瓷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交通情況,陶瓷藝術節,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歷史文化,風景名勝,所獲榮譽,

行政區劃

丁蜀[Dīngshǔ]鎮位於宜興市東南部。東瀕太湖,南靠浙江省長興縣,西鄰湖滏鎮,北接宜城街道。面積206平方千米,轄蜀北、南河、蠡墅、湖瀆、丁山、解放、公園路、龍溪、畫溪、潘南、湯渡、白宕、蜀山、周墅、趙莊、張澤、大浦街、川埠18個社區和定溪、雙橋、西望、三洞橋、塍里、建新、任墅、上壩、伏東、陶淵、川埠、查林、洛澗、潛洛、紫砂、港、雙廟、施盪、北塘、張澤、毛旗、方錢、大浦、浦南、湯莊、渭瀆、洋渚、洋岸2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東坡中路。
由丁山、蜀山、湯渡三處合併而成,取前二者首字得名。1956年成立丁蜀鎮,1959年1月成立丁蜀公社。1959年5月改為丁蜀鎮(一說,1949年為丁興鎮、蜀山鎮,1955年合丁山鎮、蜀山鎮及湯渡鄉設丁蜀鎮)。1986年周墅鄉併入,1992年川埠鄉併入。
1996年,面積106.8平方千米,人口11.5萬人,轄烏溪、定跨、八房、雙橋、尹家、西望、蜀古、木石、常安、蜀北、台西、潘南、虞墅、前墅、三洞橋、周墅、周墅水產、小圩、塍里、建新、湯渡、丁山、任墅、紅衛、蔣笠、川埠、趙莊、查林、舊陽、洛澗、塘頭、南中、雙場、新村、潛洛、頭陽、中袁、紫砂村38個行政村和化工新村、桑苗圃、西莊、解西、解東、大新、蠡墅、南河、水上、航運、蜀南、蜀北、湖瀆、張邊、丁南、公園路、湯北、南山、湯南、東山前、邊莊、大中、頭莊、潘家、東賢新村、中興、台山27個居委會及2個家委會。
2004年洑東鎮併入。轄區東瀕太湖,南靠浙江省長興縣,西鄰湖㳇鎮,北接宜城鎮、大浦鎮。面積97.7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788萬人。鎮駐地建成區面積10平方千米,鎮政府駐丁山解放路,在市政府駐地東南10千米處。
2005年,丁蜀鎮轄定溪、雙橋、尹家、西望、蜀山、通蜀、芳溪、三洞橋、周墅、塍里、建新、任墅、紅衛、趙莊、蔣笠、上壩、凰川、前龍、大港、蘭山、洑東、陶淵、川埠、查林、洛澗、潛洛、頭陽、紫砂28個村和蜀北、航運、南河、蠡墅、湖瀆、丁山、解放、西莊、東山前、化新、張邊、鑫圩、丁南、公園路、彩陶、南山、龍溪、畫溪、湯渡、潘南20個社區(其中,川埠、查林、洛澗、潛洛、頭陽、紫砂6個村實際由環科園管理)。
2006年,宜興市委、市政府決定調整環科園下屬部分行政村的管理權屬,將川埠村、查林村、洛澗村、潛洛村、頭陽村、紫砂村等6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丁蜀鎮管理。
2005年,全鎮轄雙廟、南灣、施盪、北塘、張澤、尤謨、山林、南園、大樹、毛旗、方錢、大浦、浦南、浦北、湯莊、渭瀆、洋渚、洋岸18個村和張澤、大浦街2個社區。2006年3月16日,《市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大浦鎮方錢村等8個村民委 員會區域的批覆》(宜政發[2006]55號)同意如下調整:一、方錢村委會與浦北村委會合併,合併後的名稱為方錢村委會。二、洋岸村委會與南灣村委會合併,合併後的名稱為洋岸村委會。三、張澤村委會與尤謨村委會合併,合併後的名稱為張澤村委會。四、南園村委會與大樹村委會合併,合併後的名稱為南園村委會。
原洑東鎮1949年為洑東鄉,1961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撤鄉設鎮,面積53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上壩、景橋、楚山、大埠頭、前龍、大港、南花園、新港、蘭右、黃瀆、白泥、長征、澗眾、林家14個行政村。2004年撤鎮併入丁蜀鎮。
原大浦[Dàpǔ]鎮位於宜興市東部。東瀕太湖,南臨丁蜀鎮,西接宜城鎮,北為東氿。面積45.5平方千米,水面面積0.6萬畝,常住人口3.4萬人。鎮政府駐大浦人民路,在市政府駐地東7千米處。鎮駐地建成區面積1.5平方千米,郵編214226。 原名太湖浦,意為太湖邊的港口,後改大浦。
1911—1949年為大浦鎮(後改為大浦鄉),1959年成立大浦公社,1983年10月改鄉,1995年撤鄉設鎮。1996年,面積20平方千米,人口1.6萬人,轄洋岸、洋渚、朱渭、漳瀆、湯瀆、林莊、道化、大浦水產、厚和、浦南、大浦、洋渭、石後、方家、錢家浜15個行政村和大浦街居委會。2000年張澤鎮併入。
2007年,撤銷大浦鎮。將原大浦鎮管轄的張澤、大浦2個居委會和雙廟、施盪、北塘、張澤、毛旗、方錢、大浦、浦南、湯莊、渭瀆、洋渚、洋岸等12個村委會劃歸丁蜀鎮管轄;原大浦鎮管轄的山林、南園2個村委會劃歸宜城街道管理。原張澤鎮1949年為張澤鄉,1959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93年建張澤鎮。1996年,面積27.5平方千米,人口2萬人,轄雙廟、港西、南灣、施盪、金星、北塘、龍華、土橋、尤前、尤後、朱家、毛旗、郭家、大樹、南園、山林、張澤水產17個行政村和張澤居委會。2000年撤鎮併入大浦鎮。

交通情況

高速公路
鐵路
新長鐵路——丁山站(貨運)、寧杭高鐵——宜興站(客運)
國道
104國道
其它:建有貨櫃碼頭一座,水路運輸經濟便捷
丁蜀鎮

陶瓷藝術節

江蘇宜興陶器以丁蜀鎮所產最為著名。改革開放以來,宜興陶器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以日用陶器為大宗,“蘇缸”、酒罈、砂鍋等陶器,質堅耐用,美觀大方,其中紫砂工藝陶的品種有壺、杯、碟、瓶、花盆、雕塑等,質地精密,造型講究,裝飾純樸,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首屆陶藝節 1988年5月7-9日
首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88年5月7日上午在宜興陶瓷陳列館廣場舉行開幕式,市長張伯端致歡迎詞,江蘇省副省長李綬章致賀詞,中顧委委員江渭清和副省長李綬章為陶藝節剪彩,中顧委委員杜平、朱穆之、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省長顧秀蓮分別為陶藝節寫來賀詞,中外來賓791人參加開幕式。
首屆陶藝節首屆陶藝節
7日~9日3天陶藝節期間,舉辦陶藝表演、出口產品展覽和陶瓷學術交流活動。
期間外來客商與宜興企業正式簽訂15項供貨契約,成交額637萬美元。上海電視台專門組織首屆陶藝節“大舞台”文藝晚會。
第二屆陶藝節 1990年4月10日-12日
1990年4月10日至12日,第二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在丁蜀鎮舉行,副市長林德意主持開幕式,代市長錢偉人致歡迎詞,江蘇省副省長吳錫軍致賀詞。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張緒武、原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儲江及吳錫軍剪彩。
第二屆陶藝節第二屆陶藝節
應邀參加的有來自日本、美國、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和港澳台地區的友人、客商以及有關部門領導、宜興籍知名人士、陶瓷專家、文藝界、新聞界的中外嘉賓1200多人。
期間進行了陶藝和民間藝術奉演。簽訂利用外資項目5個,總投資689萬美元,外貿成交額9429.85萬元。
第三屆陶藝節 1992年5月5日-10日
參加本屆陶瓷藝術節的中外賓客逾6000人,其中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朋友、經貿客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近800人。1992年5月5日在新落成的宜興市展覽館舉行了開幕式。
第三屆陶藝節期間共舉辦“陶都行”貿促聯誼會、國際國內友好城市交往活動、港澳台僑宜興籍人士愛家鄉大聯歡、首屆紫砂陶文化國際研討會,92宜興春季商品交易會、大型民間焰火晚會和陶藝之光文藝晚會等18項活動,5日晚上的大型焰火晚會在宜城、丁蜀兩地同時舉行,場面熱烈,氣勢宏大,盛況空前,兩地觀眾達40萬人。
第三屆陶藝節第三屆陶藝節
第三屆陶藝節貫徹“以陶為媒,以藝會友,擴大交往,促進發展”的宗旨,節日期間,全市共簽署利用外資意向項目72個,契約利用外資5300多萬美元;達成內資合作項目55個,總投資2.1億元;銀行落實配套資金項目89個,引進資金6億元;商品成交總額17億元,其中外貿成交2.88億元,推銷地方產品7億多元。
第四屆陶藝節 1994年5月5日-10日
第四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94年5月5日上午在宜興工業展覽館開幕。本屆陶藝節以藝為媒,突出經濟,融經濟、科技、文化、藝術、外事、旅遊於一體,是一項經濟科技交流、文化藝術交流和國際間友好交往的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的國際性盛會共舉辦節慶、經貿和藝術等活動30項,推出各類展館和展覽19個,其中帶有國際性的活動4項,帶有全國性的活動6項。
第四屆陶藝節第四屆陶藝節
本市參與節日活動的工作部門、鄉鎮及單位達500多家全市直接參與者達十幾萬人次。 節日期間,成功地舉辦了’94首屆全國環保技術交易會,全國環保技術(常設)市場同時開業,舉辦了’94中國陶瓷藝術展評會“陶都杯”首屆民間珍藏品評展拍賣會和首屆中國書畫珍品拍賣會、《宜興紫砂陶》郵票首發式、第四屆陶藝節書畫系列展、宜興市首屆個體私營經濟產品展銷會、《陶都之春》大型文藝晚會。
首次舉行了“榮譽市民”證書和金鑰匙頒發儀式,順利地與斯洛維尼亞共和國諾澳市簽訂了締結國際友好城市的協定書。
新簽外資意向項目127隻,總投資3.25億美元,契約利用外資1.95億美元;出口創匯1885.46萬美元,外貿成交11.26億元,工業產品銷售成交21.62億元;內貿流通成交36.28億元;新簽內資項目156隻,總投資13.16億元;金融部門為新簽項目配套引進資金1.02億元,為生產企業引進流動資金8.67億元。
第五屆陶藝節 1996年 5月5日-8日
第五屆陶藝節第五屆陶藝節
第五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在宜興舉行。5日上午在宜興體育場舉行開幕式。5日下午,由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第五屆陶藝節組委會、宜興陶瓷公司聯合舉辦的“96中國宜興國際陶瓷藝術展”在宜興陶瓷博物館舉行。有11個國家及國內主要產區著名陶藝家的300多件(套)精品展出。
陶藝節期間,全市新簽、推進合資合作項目105個,總投資3.23億美元。完成外貿供貨額15.9億元,自營出口創匯4360萬美元。落實內資項目64個,總投資2.77億元,完成內貿商品銷售總額39.12億元。
第六屆陶藝節 1998年5月5日-8日
第六屆中國宜興陶瓷藝術節於1998年5月6日下午在宜興市人民劇院開幕。本屆陶藝節堅持務實辦節,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屆陶藝節共邀請中外來賓1000餘人,其中參加開幕式的外商532人,分別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新客商多,務實客商多,已開發國家客商多,客商的層次較高。陶藝節突出外經貿活動的同時,安排陶瓷精品展、宜興書畫名人作品展、春季商品展銷會、民間藝術展演、環保產品展示交易會等。
第六屆陶藝節第六屆陶藝節
陶藝節期間,全市共簽外資項目38隻,總投資11750萬美元,契約利用外資7313萬美元。推出的85隻內資項目,洽談成交的41隻,總投資27669萬元。簽訂各種技術成果合作轉讓協義120份,技術和產品成交總額近1億元。
第七屆陶藝節 2013年5月5日-8日
第七屆中國宜興國際陶瓷文化藝術節於2013年5月5日在宜興市丁蜀鎮中國陶都陶瓷藝術博覽中心隆重開幕。開幕式上,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授予宜興“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稱號,何天雄與市委副書記、市長張立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揭牌;
第七屆陶藝節第七屆陶藝節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與我市合作共建“中國宜興陶瓷出口共建基地”,王忠奇與宜興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中平共同為基地揭牌;邁克·摩爾、焦胥·格林等6位國際友人獲得由王中蘇頒發的相應榮譽證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公布了“十大經典紫砂壺器型”。
此外,活動現場還揭曉了“第二屆陶都宜興十佳優秀青年陶藝家”最終入選名單。 本屆“陶文化節”特點非常明顯,主要體現三大元素。一是國際元素,屆時將有很多國際友城代表、國際友人受邀參加“陶文化節”。二是文化元素,眾多文化名人將雲集宜興。三是旅遊元素,旅遊系列活動將貫穿“陶文化節”全過程,成為“陶文化節”的主角。

經濟發展

江蘇省無錫太湖外向型農業示範園
丁蜀的歷史源於陶瓷,興於陶瓷。丁蜀的制陶歷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歷史,積澱了丁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紫砂文化,獨步千年,更是丁蜀陶都立足於世界文化殿堂無可替代的文化標誌,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由於陶瓷的興旺,丁蜀很早就形成了一定的城市規模,奠定了較好的工商業基礎,丁蜀秉承歷史和自然賦予的獨厚優勢,奮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市現代化,經濟、社會、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呈現出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已經初步顯示出小康社會的現實模樣,正向著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奮勇邁進。
丁蜀鎮
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
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於2008年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審核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規劃面積10.5平方公里,各類企業390家,總投資超過20億元,是特色鮮明的陶瓷主題園區。
園區在大力發展高端陶瓷產業、形成完整陶瓷產業體系的同時,著力發展機械、電子、環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並大力發展研發中心、物流中心等現代服務業,使其成為一流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中國陶都陶瓷商貿城
園區是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成員、江蘇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省級“重點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無錫(宜興)台商投資農業園”核心區。2007年被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評為“中國十佳觀光農業示範區”。
宜興陶瓷宜興陶瓷
園區依託太湖西岸獨特的區位優勢、優良的土壤優勢、氣候優勢和自然生態資源優勢,提高產業的集聚度和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擴大外貿出口,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園區經濟優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農業示範區。
黃龍山步行街
中國陶都陶瓷城緊靠城區西側,北近西山,南至民主路,西至新104國道,東臨城區,是無錫市重點項目之一,是宜興市的重點市場。她將丁蜀的陶瓷優勢和現代服務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紫砂陶、日用陶、工藝陶、化工陶為核心的中國最大綜合性陶瓷商貿城;
丁蜀鎮
彰顯購物、行銷、會展、旅遊、餐飲、休閒、電子商務、倉儲七大功能,形成以陶瓷商品展示交易為主,以文化旅遊、休閒消費為輔的集約化、多功能的大型現代特色旅遊商貿城
綜述
2012年全年完成工業應稅銷售收入176億元,與上年相比穩中有升;完成流通應稅銷售收入30億元,完成外資到賬3000萬美元;完成財稅總收入16.87億元,增長15.9%,完成稅收13.55億元,增長17.21%。重點骨幹企業支撐有力。50家骨幹規模工業企業增幅明顯高於全鎮平均水平,占全鎮總量的78%。
後勁投入繼續加大。高度重視項目引進、積極參加市組織的南方、北京招商活動,對接國內大型企業,一批重點項目成功簽約。全年實施工業後勁投入項目63隻,其中,重大項目15隻,完成後勁投入工作量16.7億元,同比增長17%。歐司朗、旭硝子工業陶一期、和田科技、亨鑫科技等53隻重點項目建成投產,中德裝飾材料、宙斯泵業等6隻市定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2008年經濟建設平穩健康推進。主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工業應稅銷售收入超過110億元,增長13.15%。完成工業後勁投入工作量10億元,增長7.41%。

社會事業

科技
2012年共申報國家級科技計畫項目9隻,申報省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65隻;新增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4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陶瓷產業園區被省科技廳批准為省級科技產業園,並建立省級科技孵化器。圍繞打造陶瓷特色產業和建立國家非金屬材料產業基地,承辦中國陶瓷協會特陶分會理事會、舉辦首屆中國陶瓷產業論壇。高度重視人才工作。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引進“雙高”人才50名,留學歸國人才5人,開辦工程碩士研究生班,亨鑫科技申報第一批市領軍人才支持項目。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
完成服務業增加值36億元,增長16%,產業結構優於全市平均水平,鉑爾曼、紫砂、丁山國際三大酒店建設加快,中國藝術家村等服務業重點項目穩步推進。現代農業水平提升。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繼續推進,投入各類資金2500萬元。農業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全鎮農業生產形勢穩中有升,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4家,總數已達108家。水利農機、防汛抗台、森林防火、動植物疫病防控等農業基礎性工作繼續加強。
18隻市重點項目和102隻技改擴能項目相繼開工。利用外資平穩增長。實際到賬外資4500萬美元,增長11%;完成自營出口創匯3.2億美元,增長28.28%。累計引進市外資金2.1億元。全年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8.1億元,一般預算收入超過1.62億元。骨幹企業支撐作用突出。43家鎮定規模骨幹企業完成應稅銷售收入72億元,占全鎮經濟總量的64%。科技創新工作成績顯著。21家企業規劃建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發中心或重點實驗室,建設面積2.1萬平方米。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8隻,引進重大填補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空白項目2隻。12家企業與外界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服務業發展呈現新氣象。完成流通應稅銷售收入12億元,增長22%。
中國陶都陶瓷城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中國陶都藝術博覽中心投入使用。江蘇宜興陶瓷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成為省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特色園區。萬麗五星級酒店和明珠新城奠基開工。白宕菜場“農改超”和東賢市場改造工程順利完成。查林石材市場整體搬遷。現代服務業外包工作穩步推進。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十二五”期間丁蜀城市建設作為全市重點板塊的總體要求,繼續保持了城市建設的強勁態勢。加快各項規划進程。陶都新城規劃、陶瓷產業園東擴規劃以及高鐵新城規劃基本定位,各類詳規控規加快推進。大拆遷大安置全面鋪開。實施蜀浦路、范蠡大道、高鐵新城、園區東擴、琉璃瓦企業、紫砂村袁福圩、新客運站等區域板塊拆遷項目11個,拆遷總量73.52萬平方米;續建和建成潛洛、查林、蜀山二期等安置房32萬平方米;舊城改造有序推進。實施舊城改造五年計畫,並列入市政府重點實事工程項目,年內完成彩陶、均陶、鑫圩3個老舊小區改造和公園路沿線“平改坡”工程,完成16個小區燃氣入戶改造。實施基礎設施維修維護項目89隻。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加快推進。東坡路行政一條街建設繼續加快,丁山監獄遷建工作正式啟動,白宕河沿岸、大水潭周邊、龍溪公園配套夜間景觀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城鄉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按照省、市村莊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畫要求,大力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鎮村兩級投入資金9500萬元,整治自然村131個,基本完成21個三星級康居村、26個二星級康居村創建任務。任墅、方錢、雙橋、上壩4個村通過無錫市幸福村驗收;方錢村成功創建宜興市陶都美麗鄉村。城市管理切實加強。整合城市管理執法資源,努力提高城市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深入開展交通秩序專項整治,加大投入提升環衛裝備水平,完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體系。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完成17條、21公里村道路肩綠化工程,農路管養水平進一步提高。

歷史文化

陶都“五朵金花”
均陶、 彩陶、精陶、紫砂陶和青瓷號稱宜興陶瓷的“五朵金花”。
均陶均陶
宜興均陶興於宋代,明代《宜興縣誌》有規模生產的記載,至清代雍正年間成為皇家御用器物。宜興均陶釉色美艷動人,有赤、橙、黃、綠、青、藍、紫及非常多的變色,可媲美以“窯變千色”聞名的北宋鈞窯瓷器。
彩陶彩陶
宜興彩陶,美術陶瓷和彩釉細陶,是在汲取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陶瓷藝術新葩。以雕塑、花瓶、燈具、壁畫和其他實用工藝品為主,釉色豐富,裝飾絢麗典雅,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和實用功能。彩釉細陶產品有明陶,配以刻花、畫花、貼花、浮雕及化妝土洋結合等手法製成的瓶、鼎、盤、碟、假山石景、插瓶清供、蔬菜玩物、文具用品等上千個品種質地細膩、色澤高雅、令人愛不釋手。
精陶精陶
精陶採用堆、雕、刻描、彩、釉下釉中、色邊、縷網印花等多種裝飾方法製作,形美質堅,產品有13種化妝土顏色,色彩鮮艷,瑰麗多姿。精陶是宜興上世紀60年代初發展的陶瓷新品種,兼有陶和瓷的特點,採用可塑法、注漿法或半乾壓法成形,素燒後施釉。
紫砂陶紫砂陶
紫砂陶是宜興陶瓷最大最絢麗的奇葩。其藝術性、文化
性悠遠豐富。紫砂茶壺多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用它沏茶,香味濃郁、色澤清新,特別暑天泡茶隔夜不餿;紫砂花盆栽花不易爛根,生長茂盛。壺,盆造型古樸,端莊質樸,頗具民族風格,受到國內外一致讚賞。
青瓷青瓷
青瓷被歐美國家譽為"東方的綠寶石",青中泛藍,蒼翠欲滴,更是陶器中的上品。 宜興出土原始青瓷器。珍藏於南京博物院的“西晉青瓷神獸尊”出土於宜興周處家族墓。五代十國南唐時,宜興青瓷生產規模很大。
夜壺
提起夜壺會有許多兒時的記憶揮之不去。夜壺也就是尿壺,而因為北方天寒地凍,男人夜急不肯起床,而用壺“就被解決”而稱尿壺為夜壺了,因為“文雅”而泛用於大江南北。能進北方的男人被窩的只有兩樣,夜壺和女人。所以男人們對夜壺情有獨鐘,樣子千奇百怪,用材極盡奢華,金銀銅鐵不過癮,關鍵部位還會用鑽石珠寶鑲著,甚至會專門整個童兒侍候左右,女人和小孩是絕不能享受夜壺的“美妙”的。而江南的夜壺大多是以陶加釉燒制而成,顏色或綠或黃或絳紅,家家戶戶會有三四個,而也無東北漢子的講究,男女老少,往往夜急騰身而起,男人大凡站立提壺,女人則蹲坐就壺,睡意朦朧中享受那份歡暢淋漓的感覺,此時最擔心的便是雨天脫在床邊的半筒雨靴了,往往會不小心錯成夜壺,但凡發生此事,也只能咬牙給予否認,哪怕是頭上挨“鑿栗”,因為傳出去可不是光彩的事。小時放學回家做完作業後第一件要幹的事就是倒夜壺了,而那時家家戶戶的糞缸也會集中在村子的某個地方,倒夜壺也成了我們在糞缸地帶嬉戲玩耍的一段美好時光。到了多看了幾遍《少林寺》後,夜壺就成了練功的水桶了,一手一個,平舉著去倒去清洗,清洗完後就晃蕩著回,幅度一大,“咣當”兩手只剩下兩個短短的把,兩壺四分五裂掉地下,這下麻煩大了,趕快找家裡缺口的,裂縫的棄壺應急,當然免不了的是一頓“海鋤”。
夜壺是時代的產物,到了“鼎盛”期,床邊開始有床頭櫃了,是不是放夜壺的,我也沒考證,不過沒了幾天,就開始流行痰孟罐了,而到了再後來,就是衛生間了,也就再也不用倒夜壺了。丁蜀這個小鎮一直是以陶為業為生的,那時已很少見廠家生產夜壺了,不過夏天在窯頭火灶,窯工會用剛出窯的夜壺泡濃濃的紅茶來解暑解渴,光著脊樑的漢子操把仰脖一陣牛飲,想來也是歡暢淋漓的吧。而周遭的一些城市也會戲稱我們為“宜興夜壺”,我想也不是儘是貶損,更多的是作為陶這個產業“品牌”效應吧。
夜壺夜壺
到如今,陶製的夜壺已少之又少,做夜壺的藝人也為數不多了,在上屆世界陶藝研究會上,看到了這最後的夜壺,一個近八十的婆婆,用了不到十分鐘,一口呵成,使一團泥巴變成了一個夜壺,勾起了我兒時的許多趣事,呵呵,最後的夜壺!
燃燒中的六百年古龍窯
太湖,河流,池塘,綠樹小山坡,村落。古龍窯就坐落在這江蘇宜興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靜臥,從明朝至今,歷時600多年,每月還翻騰著兩次火浪,為現代時尚生活燒出很多燦爛的陶藝術品。
丁蜀鎮丁蜀鎮
這是個神奇,因為她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她還在使用,象剛開始建立的那樣燃燒著;一把火燒了600多年,而且還將燃燒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這也是個神奇之處,龍頭在山腳,龍尾在山上。沒有燒窯的時候,龍頭一直侵在水中,燒窯時,把水抽乾,等窯燒完後,龍頭前自然又蓄滿了水,保證龍的飲用。所以,幾百年來,窯體因為自然的乾濕調節而保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43.3米長的身,從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頂,龍身兩旁布置著42對燒火口,師傅們對稱著從底一直燒到頂,燒窯前,每個火口前堆著相當的松枝柴,堆多少,完全憑的是經驗,42對火口旁的松枝燒完,一產品也就燒好了。 在龍身的西側,有5個進出窯身的裝窯口,最大的窯口在最頂部,也就是說,大件產品就裝在頂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進出口,人只能圈屈著身子在裝產品了,那種勞動強度的辛苦,非我們所能想像的。聽師傅們說,他們已經好了很多了。因為是半個月燒一窯,第二次裝窯的時候,窯內的溫度已經和外面一樣了。在以前,後面還在卸窯,前面已經在往裡裝窯了,圈屈身子還不是最難受的,那上一窯殘留的100多度溫度才是難以承受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溫度的連續。可見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里一燒那么簡單的,水火無情啊!但也是這無情之中孕育了許多的有情和精彩!
古龍窯古龍窯
紫砂文化
丁蜀鎮作為陶都,是紫砂文化的發祥地。據考證,紫砂的歷史約略開始於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976年宜興紅旗陶瓷廠在施工中發現了紫砂古窯遺址,才得到證實宜興陶瓷生產的始於新石器時代。古紫砂窯址位於宜興蠡墅村羊角山,是丁蜀鎮黃龍山的支脈系統,這裡是盛產紫砂泥礦的地方,所以古人把窯建在原料的產地。
改革開放後,丁蜀鎮的紫砂文化得到大力發展,受到海內外一致矚目,從而使紫砂成為丁蜀鎮的名片。丁蜀鎮的紫砂行業已經集文化,工藝,美術,收藏,鑑賞於一體,愛好者們往往願意到丁蜀鎮一游,親自體會美好的紫砂文化。丁蜀鎮的紫砂行業主要有紫砂泥生產與紫砂工藝品生產,而紫砂工藝品主要有紫砂雕塑和紫砂茶壺兩大類。
紫砂名人
顧景舟
蔣蓉
汪寅仙
徐秀棠
徐漢棠
呂堯臣
譚泉海
鮑志強
李昌鴻
顧紹培
周桂珍
何道洪

風景名勝

蠡河蜀山古南街
比起一幢幢高樓大廈和現代化的商住樓,那些古意的老街,作為歷史文化的積澱,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的象徵,將遠逝的滄桑或多或少地顯現了出來。一個城市,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如果沒有了老街,好比歷史行走到這裡突然停下了腳步,沒有了溫暖的民間煙火,也斷掉了城市的文脈之根。正如一個暴發戶,大腹便便,油頭粉面。你可以羨慕他的財富,但你對他貌似的富足卻尊敬不起來。在這點上,我對我所生活的城市是打心眼裡滿意的。這個有著七千多年制陶史並被稱之為“中國著名陶都”的江南小城--宜興市,便有著許多老街,其中保存比較完好被當地人稱之為“南街”的老街,綿延在蘇東坡所說“此山似蜀”的蜀山腳下,緊挨著歸隱鄉野的范蠡泛舟過的蠡河,不溫不火在演繹著陶都的故事。 蜀山古南街位於宜興市丁蜀鎮,南臨蠡河,北依蜀山
丁蜀鎮丁蜀鎮
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享譽中外的紫砂壺,而是由、火、土所揉合成的一種質樸恬淡的紫砂精神。蜀山古南街是顯得那么的孤獨和微不足道,好象只能在孤芳自賞中找到自在的美麗。但是不然,老街的美是一份古色古香的返樸歸真的美,是一種現代文明所無法創造的文化的美民俗的美和鄉情的美。南街尚處在“養在深閨人不識”的境地,這是好事。畢竟可以杜絕人來人往擁攘的遊客,可以杜絕提藍小買的追逐和毀滅南街的商業俗氣。南街在陶都的心臟,不喧譁不浮躁,含蓄而內斂,紫砂文化的積澱,早磨礪得它榮辱不驚。一扇幽暗的不起眼門的背後,裡面都會蘊含著一段超越時空的紫砂故事。在南街從容悠然的背後,南街的子孫們也匆匆地追趕著時代的腳步,他們用陶瓷藝術特有的魅力,為老街增添著別一種深層次的美。蜀山古南街,在歷史的長河中永葆自然的本真,在極端落寞的美麗中給陶都保留了一份充滿了吳地文化底蘊的驕傲。
丁蜀鎮丁蜀鎮
地址:宜興市丁蜀鎮蜀山西麓
東坡書院
蘇東坡,名軾,四川眉山人。他在北宋元豐年間,曾先後三次來到宜興,對陽羨山水懷有眷戀之情。他看到獨山峰巒如黛,清溪縈繞的迷人景色,曾感慨地說:“此山似蜀”。他在《桔頌》時聲稱,要在這裡買一小園,種桔三百本以度晚年。他吟有“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從造物游”之句,後因仕途坎坷,未得如願以償。宜興人為了紀念蘇東坡,就將獨山改名為“蜀山”,並在東坡講學處建造“似蜀堂”。明天順年年間,宜興人工部侍郎沈暉建築造了“東坡書院”,占地三十多畝,講堂六楹,中立蘇軾像,每月朔望講學,清康熙、乾隆間都曾修葺,後毀於鹹豐太平軍之役,同治八年重建,光緒八年再修,每逢東坡誕辰舉行紀念活動。1983年,丁蜀鎮政府再修東坡書院。
丁蜀鎮丁蜀鎮
在宜興閘口鄉永定村,有宋元豐七年,蘇東坡手植於邵氏庭院的“西府海棠”,所以又稱“東坡海棠”,每逢春日海棠盛開。
地址:宜興市丁蜀鎮東北隅的蜀山山麓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我國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陶瓷博物館,並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陶瓷博物館陶瓷博物館
宜興悠久的制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通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讚歌,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品種,展示了宜興的風采和凸現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國建立以來,它始終是宜興對外宣傳的“視窗”和走向世界的“名片”。
多年來,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積極發揮了展示、傳播保護、研究的功能,多次承辦了國內外的大型活動,接待了無數的國內外重要來賓。作為宜興重要的文化載體,是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的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中必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地址:宜興市丁蜀鎮丁山北路150號
江蘇宜興農業科技觀光園
江蘇省宜興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位於太湖沿岸,南北總長5.5公里,面積13500畝。1997年,被列為江蘇省觀光農業科技示範園,2002年被批准為省重點農業科技師範園區。
宜興農業科技觀光園宜興農業科技觀光園
園區已初步形成十個產業基地:1、糧油生產基3500畝;2、銀杏豐產林基地1500畝;3、綠化苗木基地610畝;4、花卉培育基地50畝;5、新品水果基地80畝;6、蔬菜基地870畝(設施種植200畝);7、水產養殖基地100畝;8、畜禽養殖基地200畝;9、農副產品加工基地100畝。
園區已創辦了“宜興晨凱花業有限公司”、“宜興市安康綠色環保公司”、“丁山油品加工廠”。已建標準化玻璃溫室5500平方米,配套了2噸級環保型鍋爐1台,250KV變壓器1台。園區完成了土地整理、防洪保全設施、交通運輸道路、園區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工程。
園區以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外向農業、現代農業為目標,創建了一個科技領先、設施先進、產業獨特、結構最佳化、環境優美、高產高效,集新品開發、生產經營、科技示範、觀光休閒於一體,全省一流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為爭創國家級科技示範區奠定基礎。整個園區規劃為“一帶八區”“一帶”:太湖生態農業科技觀光帶將充分展示現代農業和太湖自然風光;“八區”:綠色糧油科技示範區:面積4000畝、新優名品花木園藝區:面積3800畝、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面積2400畝、超市蔬菜科技示範區:面積2000畝、生態養殖科技示範區:面積1000畝、太湖遊樂休閒渡假區:面積300畝、農副產品加工貿易區:面積250畝、農業科技服務培訓區:面積20畝。
地址:宜興市丁蜀鎮湖濱公路南
娘娘廟
娘娘廟舊址在蜀山東面偏南一端的山腳下,再往東是城隍廟。《重刊宜興縣舊志》說,相傳三國時期,十五歲的孫權出任宜興縣縣長。在一次帶役追捕盜賊來到蜀山時,突遇群寇襲擊追殺。情急之中遇三少婦出手相救,把他藏於柴堆而躲過一劫,而三少婦卻因此被盜賊追迫跳崖殉命。孫權稱帝後,多次查訪三女姓名而未果,逐於其地設祭,並於赤烏三年(公元240年)立廟,稱娘娘廟。據說宋太平興國時三少婦成神顯靈異,被朝廷加封三夫人,寺稱三夫人廟或三姑廟,後世尊號顯聖禪寺。娘娘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多次被毀於兵荒戰亂,又多次得以重建。
娘娘廟初八廟會娘娘廟初八廟會
清光緒二十年,蜀山民眾再度集資打造。建成的顯聖禪寺占地二十餘畝,三進,有東西看樓各六間,大殿十九間,後宮樓五間,觀音殿三間,大門十六間等,供奉菩薩二百多尊。每年夏曆八月初一至初十為廟會日,民國中期廟會時,車水馬龍,日客盈萬,信眾遠及滬寧杭地區。抗戰時再遭損毀,後大修,解放後破除迷信,寺廟改造為蜀山農業社倉庫。七十年代末期,其址建成了紫砂新村。
今天我們看到的顯聖禪寺為1994年宜興市政府批准,並由上海寶山淨寺法師福海負責的重建廟。新廟從山腳造到山頂,占了蜀山整整一面東坡。重樓疊升,飛檐張闊,氣勢恢宏。從山門殿向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等。觀音殿和地藏殿在天王殿與大雄寶殿之間,相向而建。天王殿南側有無量壽殿,供奉三位娘娘的顯聖殿在無量壽殿後上方,兩殿規模略小,內部陳設也顯得緊湊。
天王殿里有韋陀像,這是唐宋以來中國佛廟的慣例。韋陀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將第一將,並與珈藍一起成為印度佛教里的兩大護法神,但韋陀來到中國後面容體貌明顯漢化,著裝也是一身中國武將裝束。印度珈藍供奉給孤獨長者或波斯匿王,中國則乾脆換成了關公。天王殿中的韋陀神像一般手持降魔杵,也稱韋陀杵。這個韋陀杵的持法在過去卻極有講究,如果韋陀杵扛在肩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大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僧侶免費吃住三天;如果韋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這個寺廟是中等寺廟,可以招待雲遊僧侶免費吃住一天;如果韋陀杵點在地上,表示這個寺廟是小寺廟,不能招待雲遊僧侶免費吃住。古人真是聰明,如此開誠公布,使雲遊僧侶一目了然,免得問訊起來雙方尷尬。
地址:宜興市丁蜀鎮東北隅蜀山。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