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陳茯苓湯(《傷寒微旨論》)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茵陳茯苓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微旨論》卷下。主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基本介紹

  • 名稱:茵陳茯苓湯
  •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下
  • 組成:茯苓、桂枝、豬苓、滑石、茵陳蒿
  • 主治: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加減化裁,附方,重要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茯苓、桂枝各一兩,豬苓三分,滑石一兩半,茵陳蒿二兩。

用法用量

上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放溫,分作四服。

主治

陰黃。病人五六日,脈沉細微,身溫四肢冷,小便不利,煩躁而渴。

加減化裁

如脈未出,加當歸半兩。

附方

名稱:茵陳茯苓湯
組成:茯苓、官桂各一兩,豬苓七錢半,滑石、茵陳各一兩半,當歸一兩
用法: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主治: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滿,小便澀,關尺脈沉遲細而發黃
出處:《衛生寶鑑·補遺》
名稱:茵陳茯苓湯
組成:茵陳、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陳皮各一錢,枳實、桔梗、甘草各五分
用法:水一大盅,生薑七片,煎服,不拘時候
主治:頭出汗,發黃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一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綱目》:“海藏次第用藥法,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茵陳橘皮湯,又次茵陳附子湯,依次漸投,至效即止。身冷汗出,脈沉而黃,為陰黃,乃太陽經中濕,亦有體痛、發熱者,身如熏黃,終不如陽黃之明如桶子色也。”

各家論述

吳昆:實熱在內,其熱不得泄越,故發黃;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津潤喉也。是方也,茵陳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水,佐以滑石則和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熱邪之巢穴。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除,身黃自愈。(《醫方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