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莖葉(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

茴香莖葉(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茴香莖葉為多年生草本,高0.4-2m。具強烈香氣。莖直立,光滑無毛,灰綠色或蒼白色,上部分枝開展,表面細縱溝紋。莖生葉互生;較下部的莖生葉葉柄長5-15cm,中部或上部葉的葉柄部或全部皮鞘狀,葉鞘邊緣膜質;葉片輪廓主國闊三角形,長約30cm,寬約40cm,四至五回羽狀全裂;末回裂片絲狀,長0.5-5cm,寬0.5-1cm。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茴香莖葉
  • 拉丁學名:Caulis et Folium Foenicul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傘形科
基本信息,原形態,化學成分,功用主治,用法與用量,附方,各家論述,

基本信息

出處 《藥性論》
茴香莖葉茴香莖葉
拼音名 Huí Xiānɡ Jīnɡ Yè
別名茴香菜(《千金·食治》),草蘹香(《本經逢原》),香絲菜(《植物名實圖考》)。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Fennel
拉丁文名 Caulis et Folium Foenicul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Foeniculum vulgare Mill
藥材基源傘形科植物茴香的莖葉。
科屬分類傘形科
性味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味甘辛,性溫。
功效理氣和胃;散寒止痛
主治噁心嘔吐;疝氣;腰痛;癰腫
採收和儲藏春、夏兩季割取地上部分,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

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徑3-15cm;小傘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纖細,不等長,長0.3-1.2cm;花小,無萼齒;花瓣黃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黃色,長約1.5mm,寬約1mm,中部以上向內鄭曲,先端微凹;花絲略長於花瓣,花葯卵圓形,淡黃色,縱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圓錐形,花柱極短,向外叉開或貼伏在花柱基上。
茴香近景2茴香近景2
雙懸果長圓形,長3.5-6mm,寬1.5-2mm,主棱5條,尖銳;每棱槽內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
花期5-6月,果期7-9月。

化學成分

葉、花、果實中均含有揮髮油,其中包括大量的檸檬烯(limonene)和反式茴香腦(trans-anethole),還包括α-、β-蒎烯(α,β-pinene),月桂烯(myrcene),小茴香酮(fenchone),γ-松油烯(γ-terpinene),受草腦(estragola),反式小茴香醇已酸酯(trans-fenchol acetate),樟烯(camphene),茴香腦(anethole),茴香醛(anisaldehyde)等[1]。茴香中還含脂肪油,其脂肪酸組成主要有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十五烷酸(pentadecano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十九烷酸(nonadecanoic acid),亞麻酸(linolen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一烷酸(heneicosanoic acid),山嵛酸(behen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
葉含抗壞血酸、去氫抗壞直酸、少量維生素B2、蓮甙、茴香甙、山柰酚-3-阿拉伯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醛酸甙、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甙,以及桂皮酸、阿魏酸、咖啡酸、安息香酸、茴香酸、香莢蘭酸、龍膽酸、鄰香豆酸、原兒茶酸、丁香酸、芥子酸、延胡索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莽草酸、奎寧酸等有機酸。

功用主治

驅風,順氣,止痛。 治痧氣,疝氣,癰腫。
①《藥性論》:卒噁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②《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③《動植物民間藥》:驅風,解熱。
④《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汗;泡酒,治小腸氣。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搗汁或浸酒。
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卒腎氣沖脅,如刀刺痛,喘息不得。亦甚理小腸氣:生搗茴香莖葉汁一合,投熱灑一合服之。(《食療本草》)
②治惡毒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少腹不可忍: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本草圖經》)
③治腎虛耳鳴:茴香葉適量,搗緘取汁,滴耳心(右耳鳴滴左耳心,左耳鳴滴右耳心):(《貴州草藥》)

各家論述

1.《藥性論》:卒噁心腹中不安,煮食之即瘥。
2.《千金·食治》:主霍亂,辟熱,除口氣。
3.《動植物民間藥》:驅風,解熱。
4.《南京民間藥草》:煎服,順氣發汗;泡酒,治小腸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就診醫生的指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