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佩

茱萸佩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最好,所以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本草綱目》認為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以驅邪求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茱萸佩
  • :植物界
  • :茱萸佩
  • 分布區域:吳地
植物茱萸,茱萸佩的起源,茱萸佩的歷史,重陽節其他,茱萸佩文化,

植物茱萸

zhu yu

茱萸佩的起源

古代人們習慣在重陽節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辟惡氣,抵禦初寒。
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夠驅風逐邪、稍積祛寒的茱萸在民間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辟除惡氣而御初寒。”重陽日,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辟除邪惡之氣。《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而懸茱萸子於室內,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陽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驅邪效用,人們自然會對它另眼相看,將茱萸稱作“辟邪翁”。

茱萸佩的歷史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的習俗已經歷代流行。
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

重陽節其他

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 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台。”
有人分析認為,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遷移中去理解。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

茱萸佩文化

茱萸是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在古代人們習慣在這天,“折茱萸房,以插頭”說是可以辟惡氣,抵禦初寒。侵害身體的晚秋寒氣在古代常被視為鬼魅惡氣,能夠驅風逐邪、稍積祛寒的茱萸在民間成為驅病療疾的巫術用品。《雜五行書》說:在屋舍旁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而懸茱萸子於室內,即有“鬼畏不入”的效果。重陽成熟的茱萸具有如此神奇的驅邪效用,人們自然會對它另眼相看,將茱萸稱作“辟邪翁”。
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頭,以驅邪求吉。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記述了這一情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由此可見,唐時重陽節登高茱萸插頭習俗的流行。茱萸是重陽節特有的辟邪物品,佩茱萸成為重陽節俗的主要標誌,因此登高會也稱“茱萸會”,重陽節被稱為“茱萸節”。庸人張說《湘州九日城北亭子》詩云:“西楚茱萸節,南淮戲馬台。”從節俗的原始意義看,茱萸與登高的結合應該是最早的。但在宋元以後,插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酒)的地位最終蓋過廠“辟邪翁”(茱萸)。
茱萸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