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韓碑

慶城縣博物館的石刻展室內,展出了一通非常重要的碑刻,它就是“宋范韓二公祠堂記碑”。碑記鐫刻於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為嘉議大夫、工部左侍郎劉昭篆額,通議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馬文升撰文。該石碑原在位於慶城南街的范韓祠堂內。碑文飽含深情、比較詳細地記述了范韓二公在慶陽的功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范韓碑
  • 地點:慶城縣博物館
  • 時間:1475年
  • 人物:范仲淹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立國,元昊稱帝,宋夏戰爭爆發,宋朝一度被動挨打。在國家邊關有難、生靈塗炭之時,范仲淹臨危受命,於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出任延州知州。他採取積極措施,很快穩固了延州一線的防務。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四月,因其私答元昊書,受守舊派的攻訐被降知耀州。五月又調知慶州,十月奉命兼任環慶路都部署司事。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十一月,提升范仲淹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兼沿邊招討使,與韓琦共同開府涇州管理西北防務。韓琦與范仲淹在兵戎之間,名重一時,人心歸之,朝廷倚以為重,故天下稱為“范韓”。
當時,慶州為防守西夏的前線之一,范仲淹自覺任重,便改革軍制,操練士卒,興屯營田,構築城寨,為鞏固邊塞做了大量工作。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調回朝廷就任參知政事(職權相當於副丞相),曾向朝廷建議十事,實行“慶曆新政”,遭到守舊派的反對。罷政後,又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年),新科狀元賈黯回鄉省親,慕名拜訪已在鄧州作知州的范仲淹,請教如何為官。范仲淹說: “為官就要憂國憂民,不然就難當個好官。要上不欺君,下不欺民,為官清正,廉潔奉公。我願以‘不欺’二字,送你作座右銘。”也就在這一年的9月14日夜,他應好友滕子京的邀請,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後在赴穎州途中病故,終年64歲。

人文歷史

范仲淹去世後,慶州老百姓悲痛萬分,連和他交手多年的西夏首領也痛哭流涕。當地人民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在慶城修建祠堂紀念他,名為“范公祠”,徽宗宣和年間賜祠額“忠烈”。明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年)重修時,增祀韓琦,合稱“范韓祠”。
在“范韓二公祠堂記”碑的碑陰下端,刻有當地軍事地圖一方,是一副極為珍貴的地圖實物資料。地圖的出現,在我國由來已久。周代就設有地官大司徒,“掌建邦之土地之圖”;到春秋、戰國時,管子有地圖篇;《史記》《漢書》說到地圖的地方不少。西安碑林保存的齊劉豫阜昌七年(1136年)石刻《華夷圖》與《禹跡圖》,距今800多年。慶城縣能保存一幅500年前的軍事地圖,實屬珍貴。這幅地圖,向北涉及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靈武縣、陝西省的定邊縣。圖上刻有慶陽縣城、環縣縣城、合水縣城、定邊縣城、靈武縣城等。以慶陽縣為中心,向北刻有3條路,將一些重要軍事重地串在一起。圖中還刻有河流3條,即環江(西河)、柔遠(東河)、洛河。在地圖上方,對地圖中所列的重要城台要塞都作了簡短的文字說明。繪製這幅地圖的起因,和圖中所標明的城堡,在碑陰最上方刻寫的跋文中也作了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